陳心怡 金勇臣 周瀟蘅 邵英杰 楊雪晴

【摘要】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建立“互聯網+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拉進醫療養護和老年人之間距離,促進健康化的養老刻不容緩。而且社區養老綜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特點,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本文主要概述了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相比于傳統養老模式的優勢和現實意義,提出了智慧養老模式的基本構架。
【關鍵詞】社區養老;智慧養老;醫養結合;基本構架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7.9%,相比2017年年末增長了0.6%,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1.9%,相比2017年年末增長了0.5%。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比重很大,老齡化程度深,但是老年人不斷增長的多方面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綜合發展養老服務,倡導健康化的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關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一、社區養老服務概述
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家庭養老這個擔子越來越沉重,明顯加重了整個家庭的各方面負擔。因此,機構養老也逐漸發展起來,不斷影響著最初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一方面減少了家庭的重擔,而在另一方面它的養老設施和功能是有待加強的,有些地方的養老機構基礎設施水平過于低下,醫護人員數量不足,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養老條件差。
社區養老正好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問題。在社區養老的話,老年人不需要一直受家人的照看,可以減輕家庭壓力,而且社區又離老人居住的地方很近,老年人可以在家里人工作的時候去社區接受護理人員的照看,在社區里結交鄰里等等。如果老年人行動不便的話,社區也可以派專門人員上門提供照料。到了晚上,老年人又可以回家里居住。既緩解了家里人的壓力,又不會讓家人擔心老年人在機構是否得到了全面的照顧。這樣看來,社區還是很適合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的場所。
總體來說,社區養老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家庭的溫暖,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能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為”的價值感,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是一種創新的養老服務模式,符合智慧城市轉型背景,適應了我國老齡化、子女少的國情,是一個合適的新選擇。
二、新型養老模式與社區養老嵌入
(一)傳統養老模式缺陷
社區養老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社區工作的照料人員來老人家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另一種是老年人在社區里享受醫護人員的照料服務。社區養老模式集中度高,整合了整個社區的資源,但是相對的,社區養老的資源質量不能保證,比如養老院服務專業水平相對較低,文明素質較低。
(二)新型智慧養老模式
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下,利用新興技術,結合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導社會的充分支持,積極發展智慧養老模式,升級養老服務,推進社區智慧養老服務至關重要(如圖1)。
老年人養老最強烈的需求是醫療健康,但是一直以來,國內養老領域的醫療水平不高,醫療領域對養老領域的服務能力也有限。醫院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務,而“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彌補了醫養與老年人的差距,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健康數據和身體狀況。雖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有成效,但是“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不同部門分配的原因,導致許多地區仍處于“醫”“養”分離的狀態。我國老齡人口眾多,龐大的人口基數及社區規模,導致信息的交流不夠通暢,信息的傳遞不夠精確。因此,“互聯網+”更是醫養結合實現的主要推動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互聯網系統與養老服務的融合體系勢在必行。協調統一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改進傳統養老模式的不足之處,更好地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更好的滿足老年人的健康化養老需求。
結語
老有所養,握指成拳。我國老年人醫療健康需求日益增加,“醫養結合”使養老服務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加速傳統養老模式的轉變,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養老需求。在政策日益增加支持力度的情況下,社區養老應更加注重醫療和服務的結合,探尋更加健康化的養老方式。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政府應當根據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規劃目標方向,明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各項行業標準,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構建合理醫養結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