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巍 劉莉 陳堅


【摘要】立足民政部培訓中心的培訓管理實踐,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構建了包含三大版塊的理論模型,即個人因素、標準化認可度和培訓滿意度。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共132名參訓學員參與了此次調研,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基于年齡因素,培訓條件(F=5.424,p=0.002)、課程與師資(F=9.142,p=0.000)、班級管理(F=6.417,p=0.000)、后勤服務(F=5.817,p=0.001)4大維度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第二,基于省份地區因素,課程與師資維度(t=-2.384,p=0.019)存在顯著性差異:第三,培訓管理工作的4大維度均對標準化認可度的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影響(p=0.000),其中,后勤服務維度(Beta=0.347)的影響力最大。
【關鍵詞】培訓管理:標準化:培訓滿意度
一、背景介紹
民政部培訓中心是民政部最大的直屬事業單位,面向全國培訓民政干部和民政技能人才,近30年來,培訓民政干部10萬多人,鑒定民政行業各類技能人員超過15萬人次,是民政干部和技能人才的搖籃。在這里,所有投身培訓事業的職業“培訓人”,都把不斷提高培訓管理水平、提升培訓質量、更好地服務民政事業作為最大的心愿。
培訓管理工作主要由前期準備階段、培訓進行階段、后續收尾階段構成,而這其中,只有“培訓進行階段”的工作內容是能夠被參訓學員感知并評價的,所以,這里選取該階段的培訓管理工作作為研究分析的切入點,采用具有“臨床診斷”特性的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力求真實而深入地發掘培訓中心日常工作中的優劣長短,進而提出最具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有力而精準地提升培訓質量。
求真務實的服務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匠人匠心,是“培訓人”的職業特征和必備素養。“培訓人”從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短板,因為,這恰恰是工作瓶頸的突破口,只有發現,解析,并克服它們,才能將更完善、更優質的培訓服務呈現在全國參訓學員面前,不負民政部培訓中心的盛名。
二、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
1.研究基數與樣本數
以民政部培訓中心舉辦的“深度貧困地區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系列培訓班”中的廣西培訓班和西藏培訓班為調研對象,兩期培訓班共發放了132份問卷,回收并可用的問卷有110份(83.3%)。
2.問卷設計
定量調研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1932),分為三卷內容,卷一為13項個人因素問卷,卷二為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認可度問卷,包含培訓條件、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后勤服務4大維度;卷三為基于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的培訓滿意度問卷。
(二)定性研究
針對培訓管理工作4大維度的具體內容,采用國內較為容易接受的集體訪談的定性研究方式,記錄了15位參訓學員的訪談信息,以此作為定量研究的必要補充和延伸。
三、數據分析
(一)個人背景因素的頻率和百分比
這里選取了13項個人因素中的3項,即年齡、省份地區、宗教信仰。
年齡方面,30-39歲的學員(50,45.5%)數量最多,其次是40-49歲的學員(27,24.5%),20-29歲的學員(14,12.7%)和50歲及以上的學員(19,17.3%)數量都偏少。對于培訓中心而言,參訓學員不同的年齡段特征,是提供精準培訓服務的客觀參考依據之一。不過,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學員,都需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尊重與重視。
省份地區方面,有56(50.9%)名學員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54(49.1%)名學員來自西藏自治區,人數基本相當。不同地區的學員,具有不同地區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風俗禁忌,以及不同的培訓需求。培訓中心必須做好服務不同地區,特別是服務民族自治區學員的各項準備工作。須知,民族、宗教無小事。
宗教信仰方面,有宗教信仰的學員有29名(26.4%),無宗教信仰的學員有81名(73.6%)。我國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培訓中心在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宗教信仰的非黨員參訓學員提供培訓服務時,必須尊重各種宗教的禮儀和禁忌。這既是培訓中心的責任與義務,也是培訓中心專業水平的體現。
(二)顯著性差異分析
基于年齡、省份地區、宗教信仰這3項因素,對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認可度的4大維度,即培訓條件、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后勤服務,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以此作為提出精準科學建議,推動培訓工作繼續發展的客觀依據。
1.年齡因素
如表1所示,針對培訓條件的標準化認可度,不同年齡段的參訓學員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F=5.424,/9=0.002),其中,30-39歲的學員(mean=4.543,s.d.=0.481)認可度最高,20-29歲的學員(mean=3.866,s.d.=0.898)認可度最低;針對課程與師資的標準化認可度,不同年齡段的參訓學員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F=9.142,p=0.000),其中,40-49歲(mean=4.822,s.d.=0.326)的學員認可度最高,20-29歲的學員(mean=3.981,s.d.=0.955)認可度最低;針對班級管理的標準化認可度,不同年齡段的學員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F=6.417,p=O.000),其中,40-49歲的學員(mean=4.788,s.d.=0.357)認可度最高,20-29歲的學員(mean=4.061,s.d.=0.992)認可度最低;針對后勤服務的標準化認可度,不同年齡段的學員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F=5.817,p=0.001),30-39歲的學員(mean=4.703,s.d.=0.382)認可度最高,20-29歲的學員(mean=4.014,s.d.=1.036)認可度最低。
可見,基于年齡因素,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的4大維度均發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20-29歲學員的認可度最低,且表現在每一個維度上。這說明,培訓中心在提供培訓管理服務時,沒有充分照顧到該年齡段學員的需求,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員時,培訓中心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段的學員在心理、經歷、需求、體力等基本因素上的差異。要具體年齡具體分析,施以符合每個年齡段特征的傾向性關注,并盡力滿足其合理的培訓需求、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從而精準地提升學員對培訓工作的認可度,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提升培訓質量,增強培訓效果。不過,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集體訪談形式的定性研究,發現年輕學員的思維更為開放、鋒芒更多、顧慮更少,也是導致其認可度數值較低的一個客觀原因。
2.省份地區因素
如表2所示,在培訓條件維度上,西藏學員的認可度(mean=4.368,s.d.=0.677)比廣西學員(mean=4.411,s.d.=0.580)略低,但沒有顯著性差異(t=-0.355,p=0.723);在課程與師資維度上,西藏學員的認可度(mean=4.476,s.d.=0.645)比廣西學員的認可度(mean=4.722,s.d.=0.417)低,且有顯著性差異(t=-2.384,p=0.019);在班級管理維度上,西藏學員的認可度(mean=4.516,s.d.=O.665)比廣西學員的認可度(mean=4.711,s.d.=0.428胝,雖然沒有顯著性差異(t=-1.832,p=0.070),卻也離臨界點很接近了;在后勤服務維度上,西藏學員的認可度(mean=4.547,s.d.=0.672)和廣西學員的認可度(mean=4.557,s.d.=0.509)幾乎持平,沒有顯著性差異(t=-0.090,p=0.928)。
可見,基于省份地區因素,在課程與師資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西藏學員的認可度明顯低于廣西學員。結合集體訪談形式的定性研究,可以得知這種現象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培訓班的課程設置與西藏學員的實際課程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同時,由于來自西藏自治區的學員,其作息時間與內陸地區明顯不同,但培訓班的作息時間卻沒有做出相應調整,所以,在班級管理的維度上,西藏學員的認可度也較為明顯得低于廣西學員。因此,培訓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強化培訓需求評估和培訓的分類分層工作,在制定培訓班的課程和作息時間時,不應千篇一律,而是應該“一班一議”,務實求真,力求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
3.宗教信仰因素
如表3所示,基于宗教信仰因素,培訓條件(t=--0.319,p=0.750)、課程與師資(t=-0.779,p=0.437)、班級管理(t=-0.924,p=0.358)、后勤服務(t=0.579,p=0.564)4大維度都沒有顯著性差異,而且,有宗教信仰的群體和無宗教信仰的群體,在4大維度上的認可度互有高低,沒有呈現出一方總是略高于另一方的現象,且都在“非常高”(4.21-5.00)的分數檔位上。
宗教問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關系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民政部培訓中心在面對培訓管理工作中的宗教信仰這一因素時,一直堅持培訓無小事、宗教無小事的原則,以最敬業的服務意識,力求為所有學員提供最優質的培訓服務。數據顯示,有宗教信仰的學員和無宗教信仰的學員,在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建設的各個維度上,都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這是—個正面的、積極的發現,這說明培訓中心很好地處理了宗教信仰這一敏感因素,使得所有學員對培訓管理工作的認可度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三)回歸分析
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的4大維度,培訓條件(p=0.000)、課程與師資(p=0.000)、班級管理(p=0.000)、后勤服務(p=0.000)均對標準化認可度的總體水平有顯著性貢獻。其中,貢獻值最大的維度是后勤服務(Beta=0.347),然后依次是班級管理(Beta=0.308)、課程與師資(Beta=0.237)、培訓條件(Beta=0.196)。
可見,后勤服務是對培訓管理工作認可度影響最大的維度,培訓中心需要對這個維度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其次,班級管理是影響力僅次于后勤服務的維度,而且,這個維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培訓中心工作業務的專業性。與此同時,雖然課程與師資、培訓條件對于總體認可度的影響小于后勤服務和班級管理,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這兩個維度,因為4大維度都對總體認可度有著各自的影響力,都是培訓工作標準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將“標準化”概念引入培訓管理工作之中,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架構或行政措施,而是一個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的融合過程。這種理論和實踐的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工作實踐的進步,也可以填充豐滿理論體系,從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和雙重蛻變。
此次研究,對培訓實踐的各維度、各因素、各環節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梳理和剖析,借助顯著性差異分析和回歸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并以定性訪談研究作為定量研究的有益補充和必要延伸,為培訓中心的一線培訓工作提供了科學的、具體的、精準到點的指引和建議。
與此同時,以系統化、正規化的理論視角,從實踐經驗中淬煉出的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理論模型,以及與之配套的定量調查問卷和定性訪談問卷,還有此次實證研究的學術成果,都可以對全國各類培訓機構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現實依據和參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