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卓增
【摘 要】 目的:探討針灸治療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96例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采用對癥支持治療及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行為能力及認知能力恢復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行為能力量表(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MMSE評分分別為(24.47±2.22)分、(27.05±1.1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0.80±2.36)分、(21.94±2.12)分,觀察組BBS評分分別為(8.31±1.12)分、(9.15±1.1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7.32±2.66)分、(7.94±1.75)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58%,高于對照組70.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認知、行為能力,改善臨床表現,有利于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針灸;腦梗死;康復訓練;認知功能;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18-01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神經內科最常見病之一,是一種致殘率和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后遺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隨之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環境的惡化及社會壓力的日益增加,我國腦梗死的發病率只增不減。在腦梗死患者的后遺癥中,認知功能障礙是臨床主攻課題也是棘手問題,無論是首發還是復發均易導致輕、中度的認知障礙,給患者家庭帶來巨大的困難。目前,治療腦梗死患者認知障礙的方法較多,但取得的臨床效果欠佳,主要以患者的自行身體鍛煉為主。近幾年,筆者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針灸配合治療,臨床療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96例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納入標準:經過核磁共振或CT檢查后確定為腦梗死的患者;符合西醫臨床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的患者;次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同意的前提下進行,且通過我院倫理協會批準。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暈針的患者;意識不清或不能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其中對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58.78±2.39)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病程(3.22±1.02)年;觀察組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58.12±2.78)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病程(3.67±1.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予以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給予針灸療法治療,針灸選擇四神聰、印堂、水溝、百會、足三里、豐隆,以及兩側的內關作為進針穴位。百會、四神聰選擇長度為1.5寸的28號毫針,平補平瀉,四神聰入針后向百會刺入,百會選擇平刺法刺入0.8寸;印堂選擇長度為1寸的28號毫針,平補平瀉的向鼻部的方向平刺入0.5寸;水溝選擇長度為1寸的28號毫針,用雀啄法向鼻中隔的方向斜向入針刺入0.5寸,以達到眼球濕潤的效果為佳[2];足三里,豐隆均直入1.2-1.5寸,平補平瀉,兩側的內關使用長度為1.5寸的30號毫針,采用瀉法直刺入1寸,達到觸電感效果為佳。在行針得氣后將毫針留置30min,每間隔10min將毫針進行1次捻轉處理,每天進行1次行針,每周進行6次行針,以1個月為1個療程,總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對比分析2組患者的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無明顯不適癥狀,認知和行為能力基本正常;有效:認知和行為能力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 18.0進行數據統計,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行為能力量表(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MMSE評分分別為(24.47±2.22)分、(27.05±1.1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0.80±2.36)分、(21.94±2.12)分,觀察組BBS評分分別為(8.31±1.12)分、(9.15±1.1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7.32±2.66)分、(7.94±1.75)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58%,高于對照組70.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梗死并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在臨床較為常見,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除腦梗死外,還有缺血性、出血性腦卒中、白質疏松、慢性腦缺血等危險因素均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3]。由于認知障礙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治療,延緩了康復日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針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的治療方式,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時的操作手法,對患者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的特點是:在部分情況下,患者治療時不需要服用藥物,只是通過患者身體的一定穴位用針刺入。腦梗死患者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問題的關鍵,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①具有廣泛的適應癥,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②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顯著,特別是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MSE評分、BBS評分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認知、行為能力,改善臨床表現,有利于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段洪波,田雯艷. 奧拉西坦結合早期熱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認知障礙的療效觀察[J]. 東南國防醫藥,2016,18(6):612-615.
[2] 李福強. 針灸康復治療措施對急性腦梗死認知功能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 河北中醫藥學報,2018,33(6):39-41.
[3] 安淑巖.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針灸治療的療效臨床研究[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8,6(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