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男
【關鍵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歷史課堂
中華民族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歷史是向學生傳授我國這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的朝代變更、歷史文化、重要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等的重要形成。因此,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寓于歷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國教育事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產生的就是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地注入人們的思想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們的腦海中不斷丟失。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中學生很可能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被錯誤、丑惡的社會現象所影響,被消極的社會思想腐蝕。加之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使得青少年好吃懶做,缺乏孝、禮、勤、誠等傳統美德。品德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品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學又是培養學生品德素質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注重培養道德素質,使中學生道德素質不斷升華,為他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讓學生認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內容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些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
(一)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二)勤勞儉樸,艱苦奮斗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三)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四)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救命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愿;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增強教師的整體素質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會不自覺地通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主觀思想把歷史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其實這是傳統教育的影響,使教師缺失了創新意識,思想老舊,方式老套,不能把歷史文化知識的精髓真正地教給學生,造成學生對歷史文化喪失學習興趣,使之積極性大大下降,對學習效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歷史課堂中,中華傳統美德與歷史知識相聯系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所以說,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能夠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的教學義務,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然而,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耐心與責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學好歷史文化,同時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
三、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正面誘導
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原則,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
(二)情感熏陶
“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屈原、岳飛、楊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
四、新課改后初中歷史與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聯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等多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道德品質、優良傳統、民族氣節等的總和。新課改后的歷史教學,不但要求教師注重歷史知識文化的傳授,還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真摯的道德情感,來自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傳統美德在新時期發揚光大,是今天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著力于傳統美德教育,可強化學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