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潔
【摘要】基于作者于自貢扎染廠實地調查及查閱資料,本文將介紹自貢扎染歷史發展過程、近代工人做出的改良創新努力及扎染當前面臨發展困境。自貢扎染發展歷程悠長,歷朝歷代出現了不同發展特點。近代通過扎染廠工人的不斷創新煥發出新的光彩。但由于染布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自貢扎染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關鍵詞】歷史發展過程;現代創新;面臨困境
一、自貢扎染的發展歷程
(一)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始飼養蠶絲,絲綢和絲織的國家,染色和編織刺繡的歷史悠久。自貢扎染無論是在技術進步還是推廣經營方面,皆取得了不俗成就。
早在秦漢時期,染色技術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當時就有蠟纈草、夾纈草、纈草等先進的染色工藝。扎染據考起源于黃河流域,早在東晉時期,扎染這種工藝就較為成熟了。當時絞纈綢已有許多,且花樣很多如簡單的小簇花樣:纈海棠、蝴蝶臘梅等,也出現了整幅花樣:魚子纈、瑪瑙纈、鹿胎纈等。扎染技術在南北朝時期的服裝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搜神后記中提到的“紫纈襦”就是扎染技術中“鹿胎纈”的應用成果。
到了唐代,扎染技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這一工藝不僅流行于民間,蜀纈更是成為宮廷貢品。唐詩“青碧纈衣裙,素手染繁花”就是唐代婦女應用扎染技藝的真實寫照。
扎染,顧名思義,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在《資治通鑒》中,對扎染工藝及其形成做了詳細描述:“撮彩以線結之,而后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人染矣,其色斑斕?!痹るp手對紡織物施以巧力,或折疊,或纏繞,各種傳統定制的工藝和圖形均在藝人的手指間產生。自貢扎染制作的基本手法歸納為撮、串、疊、塔等多種技巧,各法都具有充分的表現力,而且均要用線,所以又有“線防染”的叫法,它有別于蠟染、夾染、漿染。在染色過程中,由于施力的彈性程度和結扎處與未結扎處的位置不同,染料溶液的滲透程度也不同。
(二)近現代社會時期
改革開放前,自貢扎染零散分布,多在民間流行。最初的生產階段扎染制品零散生產規模小,經濟效益不好,扎染發展幾乎陷入絕境。
1986年市政府為發展扎染加強了管理,配備了新的領導班子,隨著改革深入,自貢扎染開始了集約化批量生產。一批自貢扎染人重振旗鼓為復興傳統文化艱苦奮斗,創新理念。新班子的理念是結合市場需求讓扎集回歸民間,讓自貢扎染進入千家萬戶,立志走上“實用化”道路。在品種上勇于探索、銳意進取。在面料上將棉麻絲緞等新材質開發運用,題材圖案采用傳統與現代設計多元化,染色涉及多色調和多色彩調配,形成了以針代筆色彩斑斕、扎痕耐久、暈色朦朧的獨特風格而有別于異地扎染。
二、自貢扎染廠的創新
一是扎染式樣的創新。邀請來自各高校和北京的服裝設計專家,設計新穎的時尚圖案;邀請省級工藝美術專家到工廠舉辦四川省扎染工藝實用研討會。相應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幾何圖案、手繪圖案以及人物、動物、花卉和書法的新模式。其中,體現自貢鹽文化的“卷軸畫鹽田古韻”獲2012年四川工藝美術金獎。
二是扎染技術的創新。自貢扎染博采眾長,由于日本扎染工藝精湛,1993年由徐仁杰率自貢扎染代表團遠赴日本名古屋進行扎染技藝交流,進一步創新研發出了扎、捆、撮、疊、縛、夾等數10種技法,適應了復雜圖案的技術需要。
三是織物組織結構的創新。為適應市場需求,先后開發了棉、麻、絲、緞、天鵝絨、皮革、化纖等10多種面料,生產了200多個品種的扎染花布、服裝、飾品,搶占了市場份額。
四是色彩的創新。傳統的扎染使用板藍根和蘭蔻作為主要染料。顏色主要是藍色和白色,以滿足市場需求,提出了一種“多色扎染法”,染出了三組色、四套色甚至達到五套色、七套色,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表現力,拓寬了圖案題材。
五是市場營銷的創新。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對自貢扎染進行宣傳,上至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甚至電影制片廠,下至自貢電視臺、自貢日,廣告、新聞并舉,新聞稿件最高年達到300條。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拍攝過《自貢扎染》。
三、自貢扎染面臨困境及前景
(一)面臨問題
第一,自貢扎染又面臨由于污染生產規模不得不壓縮的問題。我們走訪的自貢市扎染兩家工作室僅在店里營銷,電商銷售渠遭并沒有足夠寬,更是無所涉及跨境電商。
第二,自貢扎染產業缺乏現代人才的繼承和發展,也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自貢政府為打造旅游城市大力發展生態。要求扎染廠更新污水處理設備,但由于資金不足這就造成了自貢扎染生產規模進一步被壓縮的現狀。
(二)扎染前景
自貢扎染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貢扎染在四川各地有著不錯的市場,但是和大理扎染和白族扎染等相比無論是國際國內影響力還是市場占有率,都處于落后水平。從人才和政策兩個方面來看,我們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在對自貢扎染的保護與傳承基礎上,引起當地政府重視并獲得資金上的支持。加強非遺與時代、科技的聯系,讓自貢扎染更好地走上互聯網的時代、走進大眾的生活,更好地實現自貢扎染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