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寧



摘要:本文基于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10-2017年的相關財務指標和杠桿率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實證檢驗了杠桿率等因素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資產總額、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營業利潤率與經營績效呈正相關,杠桿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管理費用率、存貸比與經營績效呈負相關。基于此,提出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杠桿率 商業銀行 經營績效
一、引言
杠桿率衡量了一家商業銀行的負債經營程度,是銀行業核心監管指標。充足的杠桿率水平能夠確保商業銀行擁有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資本,在到期時償付存款人本息,對于商業銀行自身的穩定以及抵御風險并保護投資者的存款都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成為我國銀行業監管領域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杠桿率監管體系的初步構建。“管理辦法”不僅明確規定了杠桿率的計算公式,還對商業銀行的杠桿率水平做出了最低限制,表明監管部門開始注重商業銀行在其財報中對有關杠桿率計算的表內外資本余額等信息的公布,從而促使銀行合理配置其經營過程中的資產結構。
商業銀行作為銀行業乃至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融通社會資金并將其輸送到亟需資金的各產業部門的作用,從而使閑散資源得到快速高效的配置,因此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績效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商業銀行因其高負債的特點一直存在高杠桿經營的問題,這是大部分金融機構經營所存在的行業內在屬性,同時也是擴展業務、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支撐。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掀起了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高杠桿運作的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在經濟的劇烈波動時得到成倍放大,銀行業最終難以擺脫大規模的破產清算浪潮。次債危機的爆發給我國的銀行業敲響了警鐘,更促使全球各國探索新型商業銀行監管模式。作為全球金融監管綱領性文件的《巴塞爾協議》,在危機爆發前只明確資本充足率為商業銀行核心監管指標,而杠桿率水平的高低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危機爆發后,杠桿率監管缺失帶來的商業銀行無序擴張的經營風險開始暴露,由此2010年新的國際監管協議《巴塞爾協議Ⅲ》應運而生,隨后我國銀監會頒布杠桿率管理辦法,規定了不低于4%的監管準則,對杠桿率的監管被提上日程。
商業銀行在銀行業中居于主體地位,更有責任和義務在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中保持經營的穩健性。因此加強銀行業杠桿率水平監管,逐步穩定提升銀行業經營績效,是當今時代銀行業所必須經歷的任務和歷史使命。
影響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因素可分為內外兩種:內部因素除杠桿率之外,通常還包括銀行管理者的才能、資本充足率和管理費用率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GDP增長率和通脹率。杠桿率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通常指權益資本和總資產的比率,與杠桿倍數成倒數關系,是衡量商業銀行風險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杠桿率水平通常意味著銀行資本實力強勁,對資產價格波動風險的抵御能力越強。因此,本文將從杠桿率水平入手,對樣本數據構建多元回歸模型,以此來研究杠桿率以及相關控制變量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在保證商業銀行穩定性的前提下,提出能夠提高其經營績效的建議。這對于降低杠桿風險,維護投資者權益以及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總體穩定具有一定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對杠桿率的研究,是考察一家商業銀行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否具有足夠風險抵御能力的重點。對此,國內有多位專家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考:一些學者將商業銀行去杠桿所用時間及其方式進行了劃分。王連軍(2018)基于我國120家商業銀行13年的數據,通過建立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發現商業銀行長期的去杠桿化趨勢會降低其破產概率、提高經營的穩健性,而短期的去杠桿化趨勢則不利于銀行下一期賺取穩定收益。同時一些主動型去杠桿方式,如利用留存收益和發行債券更有利于降低信貸風險,提高銀行穩定性。黨均章(2011)分別對5家大型銀行和中型銀行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短期內我國商業銀行杠桿率普遍高于監管標準,“去杠桿”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而在長期內則會限制商業銀行的擴張,影響其盈利能力。一些學者發現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單一指標,缺乏對各類指標同時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的研究。巴曙松、張曉龍、朱元倩(2013)同時引入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兩項指標,從銀行股東權益最大化視角出發分析兩類指標與股東權益收益率之間的數量關系,發現在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擴大銀行資產總額、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是增加股東權益的主要途徑;劉信群、劉江濤(2013)對16家上市商業銀行在8年內的數據建立面板模型,以股東回報率作為衡量經營績效的變量,分析商業銀行杠桿率和資產流動性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得出結論:杠桿率對經營績效影響顯著,二者具有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資產流動性對經營績效雖呈正相關關系,但影響效果有限,最后作者從銀行自身資本結構和監管者角度出發提出增強穩定性和盈利能力的措施。一些學者基于《巴塞爾協議Ⅲ》的框架,從加強杠桿率的監管出發,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研究,并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巴塞爾協議》進行對比。鄭振龍、宋琴(2011)選取29家上市商業銀行在2004-2008年的樣本數據,通過Z-score測度法發現杠桿率水平的規范會增加銀行的風險厭惡程度,從而改善風險管理水平,降低破產清算概率,提高銀行經營績效;王耀青、于研(2014)對我國18家商業銀行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利用面板數據回歸法和構建VAR模型,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研究銀監會新的監管準則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由此得出結論:新的監管標準在短期內會對銀行的資本擴張造成負面影響,而在長期內則會增加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提高銀行資產質量,進而提高經營績效。基于以往研究,本文認為若能充分解釋資本結構如何通過杠桿率這一指標影響商業銀行穩健性和利潤水平,進而影響經營績效則更加完善。
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設:杠桿率與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所用數據來自于wind數據庫與上交所公布的各商業銀行年度信息報告。為充分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本文在數據選取時剔除掉部分數據不完整以及成立年限較短的商業銀行,最終選取了2010-2017年16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囊括了除農村商業銀行外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基于它們的實證分析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變量選擇
1.經營績效Y。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可以由多個指標來衡量,業界學者常用的評價方法包括經濟增加值法(EVA)、杜邦分析法和風險調整收益率法等。但這些方法大都只能片面地反應經營績效,銀行公開的信息也沒有對相應的指標進行充分的披露。在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發布的年度報告中,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相關數據便于查找且較為精確,因此本文選擇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來反映其經營績效。
2.杠桿結構變量X1。在金融領域,杠桿率配合著資本充足率成為衡量商業銀行風險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二者都反映商業銀行各類資本的價值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杠桿率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負債融資比率,是權益資本和總資產的比率,它表示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中有多少是由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構成,杠桿率的引入有利于避免債務融資過多,提高銀行資本的質量。杠桿率越低,說明商業銀行杠桿化經營程度越高,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杠桿率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因此選擇杠桿率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銀監會在《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中規定:杠桿率=一級資本凈額/調整后的表內外資產余額。鑒于《管理辦法》頒布時間較晚,可得到的有關杠桿率的數據較少,因此本文設定:杠桿率=所有者權益/總資產。
3.控制變量。本文在進行研究時,選擇了以下7個變量進行控制。首先,控制了資產總額X2。資產總額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規模和經營基礎,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本文將總資產數值取對數處理以控制異方差問題。其次,本文控制了不良貸款率X3和撥備覆蓋率X4。二者都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控制能力,其中不良貸款率越高,資信較差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越大,因而會降低銀行的資產質量。而撥備覆蓋率是實際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是考察銀行財務是否穩健、風險是否可控的指標,因此本文控制了這兩個變量。第三,本文對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X5進行了控制。該指標可用于判斷個股成長性,反映了商業銀行預期業績增長幅度,對經營績效有一定影響。此外,本文還控制了管理費用率X6、營業利潤率X7及存貸比X8。
(三)研究模型設計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設計如下研究模型:Y=β0+β1X1 +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ui,本文的分析工具為SPSS Statistics17.0。
四、實證分析
(一)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由表1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值為0.23,最小值為0.10,標準差較小,說明以凈資產收益率反映的經營績效水平整體趨于穩定。均值約為0.1622,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撥備覆蓋率和資產總額的標準差較大,表明目前我國大部分上市的商業銀行的風險防控能力和經營規模存在較大差異;對各變量的極值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既有正值又有負值,且極差較大,說明不同商業銀行或同一銀行不同年份的盈利水平存在較大波動;管理費用率和存貸比都處于較小的標準差水平,說明各銀行的管理和資產流動性水平接近;而主要的解釋變量杠桿率的標準差最小,說明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各商業銀行都積極提高自身杠桿率水平,減少因過度杠桿經營帶來的風險。
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近年來我國上市的商業銀行凈資產收益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均值為16.22%,表明隨著杠桿化經營得到控制,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逐漸回歸到正常的水平。第二,對于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來說,國有銀行和一些大型的非國有銀行的杠桿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銀行,均在6%左右,超過了銀監會4%的最低監管要求。從側面反映出這些銀行經營的穩健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銀行發展歷史悠久、資本雄厚,資本補充能力更強,同時不同規模的銀行發展方向和競爭環境不同,從而導致不同的杠桿率水平。
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原因除了“去杠桿”的大趨勢外,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上市商業銀行通過發行可轉債和股票等方式進行融資,從而提高了所有者權益。2014年7月南京銀行發布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預案,并于次年通過新增股份融資80億元,帶來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二是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截至2013年末期,浦發銀行作為被告的案件涉案金額達3.39億元,間接使得所有者權益下降,從而帶來凈資產收益率的降低。三是外部投資增加帶來的所有者權益增加。2009年西班牙對外銀行增持中信銀行股份,導致所有者權益大幅上升,從而帶來凈資產收益率下降。
通過數據可以發現,2010-2017年杠桿率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給銀行業敲響了警鐘:商業銀行通過杠桿化經營盲目發展,泛濫的資產證券化趨勢成倍放大了經營風險,而單一的資本充足率指標難以反映銀行面臨的真正風險,因此對杠桿率的監管提上日程。另外商業銀行在新業務領域經驗不足出現的經營虧損,可能會使資產總額相對于所有者權益下降,使杠桿率出現上升趨勢。
表1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二)回歸結果分析
1.解釋變量分析。杠桿率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在回歸結果中與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效應,其系數達到-1.893,說明在控制變量不變的條件下,杠桿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下降1.893個百分點。作為衡量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重要指標,杠桿率實際上反映了銀行發展對負債經營的依賴程度,杠桿率較低的銀行在資產價格上升時能賺取超額利潤,但面臨的風險也成倍增加。而較高的杠桿率雖保證了經營的穩健性,但經營績效也受到了限制。一般而言杠桿率高于4%不僅符合我國的監管標準,也有利于銀行的穩健經營。對債權人來說,杠桿率越高,銀行資產質量越佳,其到期無法償付本息的幾率下降,因此債權人面臨的風險越低,這對于他們到期獲取本息是有利的;對商業銀行股東來說,他們通常希望較低的杠桿率,當資產回報率高于借款利率時,銀行杠桿化經營程度越高,所獲得的風險溢價增大,股東的期望回報率也就越高;而對于商業銀行的管理者來說,他們在利用負債擴大銀行規模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因此遭受的財務風險,防止因債務負擔過重或市場波動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到期償還債權人本息。杠桿率往往取決于銀行經營者對市場風險的預期以及他們個人的風險偏好程度。如果銀行經營者風險厭惡程度較低,且認為短期內所持資產價格不會發生大幅度波動,則銀行的杠桿率一般較低。反之,若經營者的風險厭惡程度較高,對市場態度消極,為了防止成倍的虧損,通常保持較高的杠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