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敏 戴浪
摘要: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金融”不斷創新發展,銀行內部審計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組織形式也隨之變化,同時,近年來監管政策呈現趨嚴態勢,銀行內部審計關注的風險也隨監管政策的變化而改變。本文從大數據視角出發,結合監管政策導向,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銀行內部審計人員履職能力提升路徑,為內部審計部門做好第三道防線提供了人力資源基礎分析。
關鍵詞:內部審計 審計能力 提升路徑
一、引言
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大數據和大數據分析工具被用于銀行內部審計,使得內部審計方式方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此外,監管部門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不斷規范銀行經營行為且呈現出強監管態勢。
在大數據時代和監管高壓的雙重驅動下,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面臨著復雜的經濟形勢和審計風險,但也是一種發展機遇。銀行內部審計人員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來應對挑戰和機遇以更好地實現職能定位是目前亟待思考的問題。黃紀憲等(2017)認為,履行新常態下的內部審計職責,關鍵在于建設一支與職責任務要求匹配、素質和技術過硬的審計隊伍。潘保全(2016)認為,內部控制工作歸根到底落實到內部審計人員身上,內審人員業務素質直接關系到審計項目質量、內控合規條線工作質量以及全行風險識別和防控質量。
隨著大數據的推進和監管部門趨嚴政策的落地,內部審計人員也需要轉變自身的角色,他們的價值不僅是靠直覺發現個別問題,更多在于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系統性風險,為企業排除風險隱患。然而,隨著技術發展,數據越來越廉價,而實現大數據應用的技術人才卻越來越昂貴。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銀行及內部審計面臨的風險出發,分析內部審計人員應提升的能力,并探討能力提升路徑。
二、新時代背景下銀行內部審計的主要變化
(一)大數據的發展給銀行內部審計帶來的主要變化
1.審計觀念的變化。銀行內部審計在大數據時代必然受到“大數據思維”的影響,審計觀念和思維正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一是大數據分析依靠全量的數據,管理層不再滿足個別問題存在的風險,對內部審計人員全面系統地看待問題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不再熱衷于追求精確度和因果關系,而是更關注關聯關系。
2.審計方法的變化。大數據環境下,PYTHON、R語言、爬蟲技術等工具及知識圖譜、聚類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方法在銀行內部審計中逐漸被應用。此外,通過有效的數據提取方法對內外部政策文件、會議記錄、公文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數據預處理和分析,也與傳統審計方法具有較大差異。
3.審計組織形式的變化。傳統的內部審計主要以現場審計為主,調閱大量的信貸檔案和會計憑證、傳票等紙質文件,主要依賴審計人員的經驗判斷來識別風險。大數據審計可通過非現場審計方式鎖定疑點,甚至實現持續在線監測,有效減少現場審計的時間長度,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二)監管政策導向給銀行內部審計帶來的變化
2017年和2018年監管部門的政策,內容覆蓋面廣、標準要求嚴格,且從監管近兩年的大額罰單來看,監管的執行力度加強。4號文強調處罰和問責,提出嚴查案件風險,按照“一案三查、上追兩級”的要求觸發問責,發揮“處罰一個、震懾一片”的警示作用。面對當前案件頻發的嚴峻局面,銀行內部審計人員應盯住重大風險、防范系統性風險,有效識別主要風險,充分發揮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為銀行業務的平安穩健發展保駕護航。然而,這種風險防范需要審計人員能夠前瞻性地識別風險,依賴的仍是內部審計人員相關能力的提升。
三、銀行內部審計人員履職能力分析
內部審計人員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做好做實銀行內部審計,應提升及如何提升自身履職能力是每個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參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提出的內部審計師勝任能力框架,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將銀行內部審計人員亟待提升的能力分為風險識別能力、數據運用能力、審計科技創新能力等三種,并對銀行內部審計人員提升履職能力的路徑進行初步探討。
(一)銀行內部審計需提升的能力
1. 風險識別能力。內部審計已進入“以風險為導向”的階段,目標定位為“管理增值”,已經不滿足于發現單個的問題,而是識別出銀行系統性的風險。風險的識別應不僅局限于事后的識別,內部審計人員應提高風險識別的敏銳度,分析風險存在的合理性及容忍度,從而實現管理增值的作用。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政策制度以及宏觀經濟形勢把握是基礎,只有在明確制度、熟悉政策、掌握形勢的情況下才能快速定位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才能精準鎖定風險。
2.數據運用能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第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用好大數據,增強利用數據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大數據審計有助于內部審計人員更好地識別不同主體之間的關聯性,更好地挖掘潛在的風險。但大數據具有混雜性,如何對大數據獲取、存儲、處理、有效整合利用,將大數據分析工具如聚類、關聯規則、回歸、分類和時間序列分析、文本分析等投入到有效的內部審計工作各環節之中,是內部審計人員需掌握的能力。
3.審計科技創新能力。除傳統的審計方法、溝通技巧、團隊協作等外,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需學會“用數據說話”的能力,新時代背景下內部審計人員的突出優勢在于能夠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和印證風險。風險的識別依靠審計經驗的積累,但風險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審計方法不能始終如一,需要不斷創新審計方法。通過嘗試各種IT技術、數據分析手段,洞察業務背后的風險。
(二)內部審計人員提升履職能力的路徑
1.審計專業知識的獲取。一是通過內部培訓。以各種形式開展內部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現場培訓或遠程培訓,制度政策導讀、案例剖析或經驗分享,使用內部業務骨干或邀請外部師資擔任培訓教師等。二是組建專業學習小組。將審計人員劃分為不同的專業域,組建各種專業學習小組,如貿易融資、資金同業等學習小組,針對業務進行風險的前瞻性研究和分享。三是發揮“干中學”效應。正如黃紀憲等(2017)指出,組建團隊的目的是加強交流、拓展視野,培養和鍛煉審計人員,讓審計人員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交流,進而提高審計能力。以“智囊、交流”的概念,選取優秀的骨干人才組成團隊開展“傳、幫、帶”,形成跨條線、跨專業的合作交流,實現內部審計資源的優化配置。
2.審計科技能力的提升。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工具進行審計,已成為銀行內部審計工作不可回避的趨勢。一是開展同業調研。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開展審計科技同業調研,了解同業在基礎數據來源、團隊建設、系統平臺、模型管理及先進技術和工具的應用情況等,對比看待自身的優劣勢,積極尋求審計科技方面的發展,以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提升審計價值。二是通過專項培訓。新時代背景下內部審計應加強審計人員的大數據審計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訓,進而順應時代發展。大數據審計能力提升不僅需要熟悉前沿的數據技術和新興的工具,還需要進行模型研發等實操訓練,在數據獲取、清洗、建模到鎖定疑點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三是提升非現場審計能力。制定內部審計人員審計能力提升規劃,通過非現場審計能力定級方式初次劃分為不同級次,針對各級次制定細化的提升方案,促進全員科技審計能力的提升。
3.調動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一是制定基礎考核方案。將考核與項目審計成果、質量控制、內控風險庫建設掛鉤,考慮工作量、工作質量、風險識別與判斷、書面表達和溝通能力等業績因素,客觀評價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二是增加亮點加分項。鼓勵獲取外部資格認證、鼓勵審計方法創新、鼓勵跨條線識別風險等,鼓勵自我提升,充分調動審計人員工作積極性。
四、結語
盡管目前處理海量、高效率、多樣化的大數據分析工具已經得到開發,如整合了實體硬件和開源軟件的Hadoop平臺,但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對大部門企業來說還是陌生的。于銀行內部審計部門而言,想要結合監管的風險導向運用大數據進行內部審計,實現“風險導向、數據驅動”的智慧型審計,內部審計人員的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優勢。
參考文獻:
[1]何曙光等.大數據網絡化環境下銀行內部審計的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2016(11),P4-9.
[2]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上海分局課題組.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轉型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上海分局的實例分析[J].中國內部審計.2017(5),P8-13.
[3]潘保全.淺析基于價值管理的我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需具備的幾種能力[J].市場周刊.2016(12),P100-101、160.
[4]陳偉.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信息化[N].中國審計報.2018-4-4(8).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