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建+呂艷麗
摘 要:城鄉居民收入低,是困擾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難題。“十三五”期間,甘肅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破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這一短板,應以加快經濟發展為核心,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從而力爭居民收入早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關鍵詞:甘肅;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116-03
現階段,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是甘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大短板,必須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下,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以補齊居民收入短板為核心,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優化增收環境,拓寬增收渠道,力爭居民收入早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一、甘肅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現狀考察
“十二五”以來,甘肅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較快增長態勢,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數據顯示,2015年甘肅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3 767元和6 936元,年均增長11.5%和13.1%,是2010年的1.8倍和2倍。然而,在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甘肅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且長期徘徊于末位的事實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一)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拉大
2010年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相差5 920.45元,2015年擴大至7 428元,差距擴大25.5%;2010年甘肅農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相差2 494.3元,2015年擴大至4 486元,差距擴大79.9%。同時,2015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為2.73∶1,而甘肅這一指標為3.4∶1,高于全國24.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居全國第一。另外,2015年甘肅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76.1%和60.7%,在全國位列末位。
(二)與周邊省區差距拉大
2010年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與青海、陜西和新疆分別相差437.98元、680.3元和1 218.3元,2015年擴大至997.41元、1 753元和2 489.08元,差距擴大了2.28倍、2.58倍和2.04倍;2010年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青海、陜西、新疆分別相差666.44元、2 506.45元、455.45元,2015年擴大至775.35元、2 653元、2 507.66元,差距擴大了1.16倍、1.06倍和5.51倍。可見,甘肅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周邊省區相比,收入水平低下,且差距逐步拉大。
(三)民族地區居民收入極低
甘肅是多民族省份,民族自治地區包括兩州5縣,占全省總面積的40%。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前者201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 656元和5 92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 111元、1 008元,居全省14市州第11位;后者201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6 508元和5 24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 258元、1 691元,居全省14市州末位。
二、甘肅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的原因探析
(一)經濟發展滯后
一是地區生產總值過小。2015年甘肅省實現生產總值6 790.32 億元,是2010的1.65倍,全國排名27位,不僅與廣東、江蘇、山東等發達省區差距過大,而且與四川、陜西、新疆等周邊省區也有較大差距。二是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世界銀行2015年把收入分為高中低五等。按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收入為1 025美元以下,偏低中等收入在1 026~4 035美元區間,偏高中等收入在4 036~12 475美元區間,高收入國家高于12 475美元[1]。依據上述標準,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均屬高收入地區,內蒙古、福建、廣東、遼寧、山東、重慶、吉林、湖北等省區人均收入在8 000~12 000美元之間,屬偏高中等收入區間。而2015年甘肅人均GDP剛超4 200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7 905美元相比,差距頗大。
(二)工資收入偏低
勞動要素分配不足導致職工工資增長遲緩,現有企業分配格局不規范,勞動者自我價值沒有得到應有體現,致使實際收入與付出勞動的落差顯著[2]。“十二五”以來,盡管甘肅省對工資實施了多次調整,但職工工資收入依然偏低,與全國差距逐年擴大。數據表明,2010年甘肅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與全國相差7 559元,2015年擴大到8 787元,擴大了16.2%。同時,與周邊省區相比差距也較為突出,2015年甘肅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54 454元,而寧夏、四川和陜西卻分別達到了62 482元、60 520元、56 896元,甘肅省與之相差8 028元、6 066元、2 442元。
(三)收入結構不合理
當前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絕大部分。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是15 189元,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3.9%,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增長主要源于國家增資政策和企業效益。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占份額相對較小,僅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6%和9.7%,貢獻度明顯不高;同時,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主導地位,兩者約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2.09%。財產性收入貢獻極低,僅有128元,只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5%。可見,甘肅城鄉居民收入結構不合理,收入來源比較單一。
(四)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過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數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勞動者報酬。1995年甘肅省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為50%,到20世紀90年代末比重為52.6%,上升了2.6個百分點;21世紀以來,甘肅省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58.9%,下降到2014年的48.9%,下降10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縮小且較低,意味著政府和企業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據優勢。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份額下降和過低,勢必制約消費,最終引發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不協調發展。
(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后
非公有制經濟機制靈活,效益較高,在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方面優勢明顯[3]。但由于受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小、質量不高、企業規模不大、從業人員素質低、科技投入不足、名牌品牌缺乏、市場經濟競爭力較弱、管理體制落后等因素制約,甘肅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又一短板。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60%,而甘肅只有45.8%,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較大。同時,與臨近省區陜西、四川相比,甘肅與之相差7.6和14.9個百分點。甘肅非公有制經濟綜合實力較弱的現狀,使得其在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受限,引起居民增收渠道不暢,進而抑制居民增收。
(六)城鎮化質量不高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4]。城鎮化質量不高是阻礙甘肅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一是城鎮化總體水平低,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是56.1%,而甘肅是43.19%,兩者相差12.91%。錢納里定律指出,當一國或地區人均GDP超過1 000美元時,該國或地區城鎮化率應大于60%。2015年甘肅人均GDP已超4 000美元,但城鎮化率卻遠低于60%。二是城鎮化發展失衡,區域差異大。2015年甘肅14個市州中,城鎮化率最高的嘉峪關市和最低的隴南市相差65.26%,嘉峪關、蘭州、金昌、酒泉四市城鎮化率高于全國水平,其余10個市州鎮化率均低于47%,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
三、提升甘肅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路徑選擇
(一)加快經濟發展,夯實居民增收基礎
要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根本在于發展經濟,做大分配總量。一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甘肅省情出發,在加大民生建設投資的同時,著力培育內需,壯大消費群體,打造有利于推動消費升級的政策環境。二是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初次分配向工薪階層傾斜,再次分配向低收入特殊群體傾斜。確保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建立工資增長的長效機制。四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筑牢居民增收底線。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升居民在養老、醫療、低保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加快社會福利救助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提升居民間接收入水平。
(二)優化投資環境,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是聯結工農、城鄉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其在推進農村工業化、加快城鎮化進程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目前,甘肅非公有制經濟因多種因素制約,發展速度不佳,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而要實現甘肅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優化投資環境是首要任務。為此,一是強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落實,促進政策有效執行,使民營企業家切實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二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按照“非禁即入”原則,支持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領域,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三是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一站式審批”,簡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限,提升審批效率;四是切實減免非公有制企業稅費負擔,全面清理面向企業的各種收費,堅決制止和打擊不合理收費行為;五是完善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加快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三)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核心在于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甘肅目前城鎮化發展極為滯后,區域發展失衡,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要改變上述現狀,一是改革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支持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6]。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力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二是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做大中心城市,做強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鎮,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7],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實施富民產業培育工程,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四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流轉經營機制,優化土地征用制度,推進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8]。
參考文獻:
[1] 楊帆.不只是中等收入階段有陷阱[N].環球時報,2016-08-01.
[2] 趙亮.吉林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對策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7.
[3] 渭南市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問題探析[EB/OL].渭南市人民政府官網,2015-05-19.
[4] 陜西省委黨校課題組.陜西實現收入水平提升的路徑與對策研究[G]//陜西藍皮書: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4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 徐長玉,陳兵建.延安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對策建議[G]//陜西藍皮書: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4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 甘肅省“十三五”城鄉居民增收規劃[EB/OL].甘肅省人民政府官網,2016-07-01.
[7] 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甘肅省人民政府官網,2016-03-14.
[8] 吳燕芳.甘肅貧困地區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研究[G]//甘肅藍皮書:甘肅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2014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劉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