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江蘇省常熟市農商銀行日前公告稱,該行已收到銀保監會批復同意其籌建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興福村鎮銀行的決定。據悉,這是我國首家獲批的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在2018年底之前,已有浦發銀行、北京銀行、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等宣布擬設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但目前尚未獲得批復。
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意義何在
對于銀行業而言,什么是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據了解,銀保監會曾于去年1月12日發布《關于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具備一定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新設或者選擇1家已設立的村鎮銀行作為村鎮銀行的投資管理行,即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由其受讓主發起人已持有的全部村鎮銀行股權,對所投資的村鎮銀行履行主發起人職責。同時,在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特別是國定貧困縣相對集中的區域,可以在同一省份內相鄰的多個縣(市、旗)中選擇1個縣(市、旗)設立1家村鎮銀行,并在其鄰近的縣(市、旗)設立支行,即實施“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模式。
對于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的經營和管理形式,打個比方,就是讓“大兒子”(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承襲股權,幫“老媽”(母行)管理一群“小兒子”(村鎮銀行)。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在機構類別上仍屬于村鎮銀行,僅調整增加了其業務范圍,增加了投資和收購村鎮銀行,為村鎮銀行提供代理支付清算、政策咨詢、信息科技、產品研發、運營支持、培訓等中后臺服務,以及受村鎮銀行委托申請統一信用卡品牌等業務。
事實上,早在2016年初,原銀監會便提出“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試點的設想。2018年初,原銀監會發布《通知》。《通知》的發布,說明在經歷了十年“遍地開花”的高增長后,村鎮銀行開始進入從數量增長向質量發展的資源整合階段。一個典型特征是村鎮銀行股權變動頻繁,不同發起行之間轉讓與并購現象時有發生。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三農”發展和普惠金融的重要舉措,2011年,中國銀行與新加坡淡馬錫下屬的富登金控合作,規模化、批量化發起設立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目前已形成獨具品牌特色的信貸產品和經營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銀行發展普惠金融之路。
這幾年,中銀富登不斷并購擴容。繼2017年以9.78億元收購國開行持有的15家村鎮銀行股權后,2018年8月27日,中銀富登又以16.06億元的大手筆,將中國建設銀行持有的27家村鎮銀行股權攬入囊中。作為村鎮銀行并購市場上的最大買家,中銀富登在完成了對國開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旗下村鎮銀行股權收購之后,其村鎮銀行法人機構已達到127家。對此,中銀富登村鎮銀行董事長王曉明表示,中銀富登之所以敢于出手,也是源于多年來在村鎮銀行領域的探索,并形成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核心技術。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中銀富登設立法人機構100家,在鄉鎮設立支行網點127家,在行政村設立助農服務站327家,形成了覆蓋全國19個省(市)的縣域農村金融服務網絡,成為中國最大的村鎮銀行集團。與此同時,截至2018年6月末,中銀富登累計投放貸款逾千億元,有效存款客戶數約160萬戶,貸款客戶數超21萬戶。涉農及小微貸款占全部貸款的90.03%,農戶貸款占全部貸款的41.91%。在地區分布上,不斷下沉服務重心,中西部地區占比77%,列入全國832個貧困縣統計的共計33家,為經濟運行最薄弱的地區送去金融的源頭活水。可以說,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的出現,對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型村鎮銀行有哪些優勢
2017年3月初,在銀監會召開的“村鎮銀行培育發展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銀監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副主任馬曉光表示:“支持主發起行根據發展戰略、組織架構和管理需求,探索實施投資管理模式,提升對村鎮銀行規模化組建、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的水平,激發培育村鎮銀行的內在動力。”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市場準入處處長朱惠春也表示,相比一般的村鎮銀行,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是獨立法人,可以更好地統籌集中優勢資源,比如IT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為村鎮銀行提供更專業、更高效的支持,補齊現行管理模式存在的中后臺服務短板,提高管理效率。
有關人士表示,通過設立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強化對村鎮銀行的管理,有三重意義:一是對資產規模小、盈利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低、管理水平較差的村鎮銀行進行資源整合,整體提升村鎮銀行抗風險能力;二是讓更懂村鎮銀行的村鎮銀行自己管理自己,更加接地氣,有利于規范村鎮銀行自身的管理,有利于摸索集團化的村鎮銀行自身整體發展的道路;三是依靠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的財力、人力資源、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資源,走更專業化、市場化的道路。有關人士指出,此舉無論對發起行來說,還是對原下設的村鎮銀行來說,都是福音。但必須加強發起行對下設村鎮銀行強化規范管理、縮短發起行的管理半徑,強化村鎮銀行“支農、支小”的定位。
另外,投資管理行還能針對村鎮銀行特點,建立專門的風險識別、監測、處置以及流動性支持等制度安排,提升村鎮銀行整體抗風險能力。有關人士稱,對于“多縣一行制”政策來說,其主要目的是平衡金融服務覆蓋和機構商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村鎮銀行在貧困地區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由于機構規模小,與一般性金融機構跨區經營有明顯的區別。為了加強風控,監管對該政策推進也設立了一些條件,比如區域上是覆蓋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數量上最多跨縣分支機構不超過5家。另外,監管還對多縣一行的機構建立資金運行考核機制。
改革源于突破瓶頸
銀監會之所以決定設立投資型村鎮銀行,主要在于原有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中國村鎮銀行的設立源于2006年,當時,原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在湖北、四川、吉林等6個省(區)的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試點。在當時,這份文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兩項放開:一是對所有社會資本放開,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都可以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銀行業金融機構;二是對所有金融機構放開。并且,大大降低了設立一家銀行的門檻,不僅調低了注冊資本,還取消了營運資金的限制。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成長中的煩惱”,包括運營成本高、管理協調難度大、業務結構單一、不良率偏高、盈利水平不高等。
分析村鎮銀行發展的難點,主要在于: 一方面,資金來源渠道有限,攬儲難于大中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又嚴重依賴傳統存貸款業務,風險控制能力偏弱。鄉鎮地區仍有不少農民對村鎮銀行缺乏信任,而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手段有限,也使其相比大中型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收存款的難度。另一方面,管理與運營成本高,村鎮銀行實力小,而建設與維護獨立系統的投入較大。村鎮銀行并非能夠簡單復制發起行的支撐系統與服務手段,兩者的服務對象、風險特點存在差異,因此,村鎮銀行須搭建專門的中后臺服務平臺,“量身定制”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
監管部門曾指出,與現行管理模式相比,村鎮銀行引入投資管理行模式,有利于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入股。在商業銀行持股比例不低于15%的前提下,《通知》要求投資管理行優先引進優質涉農企業投資入股,從而擴大民間資本投資入股村鎮銀行的渠道,促進建立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股權結構、治理架構和服務機制。此外,原中國銀監會辦公廳2014年曾發布加強村鎮銀行公司治理的指導意見,要求村鎮銀行優化股權結構。在堅持主發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的基礎上,村鎮銀行應按照有利于防范風險、有利于拓展支農支小特色服務、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的原則,推動實現股權本地化、多元化、民營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投資參股村鎮銀行,包括廣聚能源、御銀股份、中孚實業、東莞控股、順鑫農業、中炬高新等,有的還取得不錯業績。例如,中炬高新參股10%的中山東鳳珠江村鎮銀行,2018年實現凈利潤5410萬元;廣聚能源參股的寶生村鎮銀行2018年實現凈利潤1416.6萬元。可以相信,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帶來降低成本、強化風控、提升績效等效果,將推升包括上市公司、涉農企業、種養大戶等社會資本投資參股村鎮銀行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