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深植社會主義制度的土壤,在充分實現和追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立足于當前世界的時代需求,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多種論斷式的表述向我們表達了新型生態價值引領的基本取向。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起源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論斷,不難發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與創新,融合并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與觀念,統籌兼顧、系統把握當今世界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生態保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國際、國內兩個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兩個清醒認識”的重要論斷,即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一論斷彰顯了我國對當今時代發展使命與自身發展的準確認知。
(一)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理論基礎
隨著時代的變遷,諸多馬克思主義者都針對“生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便是以這些思想觀點為基石。1866年恩斯特·海克爾在研究生物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上針對這一問題并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進行論證,首次提出了“生態”的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剛性需求愈加激烈,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生態保護問題便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并日趨尖銳。“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從現實問題延伸至學術界,卡遜所著的《寂寞的春天》標志著生態環境問題由“生態科學”轉變為“生態哲學”。馬克思針對人與自然的問題提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變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概括來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審時度勢、思想超前,從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出發,提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論斷,倡導“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為后人研究生態文明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但是人類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即“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類要認識到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發展要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否則等待著的將會是大自然的懲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新時代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之一即“以人民為中心”,借此充分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貫徹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設想,即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因此生態環境的建設也是共產主義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充分表現出馬克思主義對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目標的追求。多年以來,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人口的過度增長也在慢慢打破人與自然的平衡,遭受到了自然界的懲罰,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也是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強大理論支撐。
(二)以人類文明史上的生態智慧為重要思想
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都在圍繞著一個問題探索著,即如何發展,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人類在苦苦追尋答案的同時,有過痛心疾首的慘痛教訓,也有過“人定勝天”的豪情壯志。古時國內外的圣賢們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想觀點中也充滿著豐厚的生態智慧。在古代中國,生態環境的保護雖有相關法律與禁令,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使得他們多了一份保護自然的自覺性,同時諸多學派思想也對生態保護有了較為成熟的思考。
孔子的嫡孫子思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儒家學派認為人與自然需要一種和諧的狀態,強調天人的統一,并且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不能夠被打破,要尊重人與自然這兩種生命體的道德倫理,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文章化底蘊來自于此。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倡導“道法自然”,同儒家思想相仿的是他倡導的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老子》一書中認為,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在自然界運轉的過程中都存在自身的規律,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的本身就是法則,人與社會都是大自然的產物,是相互協調、統一的關系,不能夠打破這個平衡,更不能逾越大自然發展規律的鴻溝,否則將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觀點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致性。
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古至今都是歷代圣賢討論的熱點話題,乃至今日,生態問題已然成為了人類社會持續發展中最迫切的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提升對生態文明的認知高度,做到生態保護與時代發展的步伐達到一致。
(三)以日益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現實基礎
面對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大自然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了一個必要的選擇,它既可以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同時對生態環境保護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當前,自然環境日益惡化,氣候變暖、大氣污染等問題在一步步危及著國人的生命健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夠把國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保持在健康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美麗中國的必然之路。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與社會主義強國,在人類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與義務,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為世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詮釋了新時代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回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生態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并將生態文明作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大計,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全黨和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進行了偉大的斗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將黨和國家的事業開創到了一個新的局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相繼提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獨創性的新觀點和新理論,并依此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豐富的內涵,整個體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態等各個領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生態領域的生動體現便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探索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歷年來,由于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導致我國可持續發展陷入瓶頸期。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因此我們應當不斷發現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與制約因素,探求科學合理的對策,突破瓶頸,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提供道路。在總結之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之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色會主義思想體系呈現出其科學性、完整性和全局性,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其他領域的思想,有助于轉變我國社會發展思路,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延伸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賴,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可以運用自身的智慧與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從而得到其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首要前提,否則等待人類的將會是大自然的懲罰。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觀點,同時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兼顧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又認識到人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最新理論成果。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它指導著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諸多領域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深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作用于實踐才能發揮其本身應有的價值,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原則、新體系、新目標、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道路便是生態文明建設,并據此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營造綠色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最全面、最深刻、最科學、最系統的解讀,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的一切實踐活動要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這一原則,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習近平生態文明觀對我國社會的發展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應遵循的基本理論支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我國發展的新的理論要求,也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生態建設思想不斷走向成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不僅要滿足人民物質與精神美好需要,同時也要提供給人民綠水青山的好環境。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以為人民謀福利為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讓人民滿意,過得安心。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以保障人民對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求為保障,符合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最新要求與發展現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長期發展的基本遵從,對于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助于保持經濟與生態平衡,推動我國持續發展
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是矛盾的,想要實現永續的發展首先要平衡發展與生態的關系,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出新的要求,表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聯系,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更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舉措。自然界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只有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在尊重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三)有助于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結合,二者共同音量我國前進的時代號召,“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兩步走”的新的重要論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生態環境的建設更是“四個全面”戰略部署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本要求,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世界目睹了我們飛速的發展與成長的同時更要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在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道路上,要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同時有利于推動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尊重了我國基本國情與當今世界現狀,是一個系統而全面的思想,有助于緩和新時代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造成的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做了論述,我國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要求我們要不斷推進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青山綠水的向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報告[DB/OL].新華網,2017-10-18.
[2] 劉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8(04):65-69.
[3] 王琦,鞏彥博.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和時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8(04):24-28.
[4] 尚晶晶.淺析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04):4-7.
[5] 周光迅,李家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引領與當代意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09):122-127.
[6] 陳小萍.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價值[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6(04):85-88.
[7] 王永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成邏輯與時代價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05):12-19.
[8] 李彩飛.習近平生態文明及建設思想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8.
[9] 陳俊.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特征[J].廣西社會科學,2018(05):6-11.
作者簡介:馬曉雙,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