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越
【摘要】漢字始終是對外漢語學習中的重難點,而漢字教學對外國留學生學好漢字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來,對外漢語界在漢字教學中探索出了許多新的模式和方法。文章從漢字本體、漢語學習者、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了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不足,并提出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字教學;漢字本體;階段性教學;教學法
張旺熹(2013)提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一直被看作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漢字教學始終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以及多數以表音文字為母語的二語習得者而言,漢字學習難上加難,因為他們的文字更多是復合詞,主要由詞根和詞綴組合而成,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而漢字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文字類型,與自身母語的不同必然會引起母語的負遷移影響。正是因為漢字難學,相對于漢語教學的其他要素,漢字教學始終處于滯后的狀態,在初級階段甚至被教學者采取回避的態度。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學習者漢字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了其漢語水平的高低。1997年6月召開的“漢字與漢字教學”專家研討會便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事實上漢字難學跟漢字教學不得法有密切的關系,并不完全是漢字本身的原因。” 因此,想要提高學習者的漢字水平就必須要從教學入手。國內的母語教學雖然總結出許多漢字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但由于對外漢語自身的獨特性,使其在適當借鑒的同時,也必須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孫德金(2006)提出突破對外漢字教學瓶頸、另辟蹊徑的強烈愿望成為推動漢字與漢字研究向深入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一呼吁下,學界在對外漢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王亞娟(2006)強調學生能動性的“互動”教學,黃金城(2014)提出由“語感”而得到啟發的字感教學法,李運富(2014)提出以字根(部件)作為教學重點的部件教學法。但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1)如何處理“語”和“文”之間的關系?(2)如何處理漢字中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系?(3)如何解決漢字筆畫、筆順的教學難題?(4)如何對待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的關系?(5)如何看待現代科技的運用?(6)如何處理字詞之間的關系?等等。
一、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語”和“文”之間的關系問題
眾所周知,國內母語教學采取的“語文并進”教學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領域往往采取先“語”后“文”的教學模式。拼音教學的確在對外漢語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拼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究竟是什么樣的地位,不同的漢語教師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的人只把拼音作為入門的工具,對于零基礎的學生,常常以拼音的方式教他們入門,在隨后的教學中逐漸使學生擺脫對拼音的依賴。還有的教師在最初教漢語時,直接繞開漢字,只講拼音。顯而易見,后者的做法并不可取。雖然對于外國留學生,尤其對于以拉丁文為母語的外國留學生而言,因漢語拼音與他們的母語文字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通過漢語拼音很容易“入門”,但若不對拼音教學加以控制,在漢語后期的學習中,便很容易形成依賴,忽視漢字,這樣就使得對外漢語的漢字教學失去了意義。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看待拼音問題是需要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二)關于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問題
眾所周知,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對漢字的學習不僅包括對漢字字形的掌握,而且要使漢字的音和形結合起來與字義進行匹配。在初級階段時,學習者大多是從拼音開始學起,通過拼音識字再與母語中對應的字義進行聯系記憶。因為在初級階段,學生所學的漢字都較為簡單,再加上現代多媒體的運用,學習者很快就能掌握漢字。但隨著漢字量的不斷增加,會出現不少同音字以及形體相近的字,使留學生很容易混淆和遺忘。這樣一來,以漢語拼音作為識字媒介便行不通了,而在書寫時間有限的范圍內,學習者單憑形和義之間的關系進行書寫,很容易寫出錯字、別字,甚至直接用同音字來代替正確的漢字。從對漢字的認知方式來看,初級階段的學生常采用組合法學習漢字,他們常從漢字的部件或基本字開始學習,但因為形近的部件和基本字較多,所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較大。對于中高級的學習者來說,他們具備一定漢字識字的基礎,具有自己識字記憶的方法,他們常在認識漢字的整體輪廓之后再尋找漢字內部細微的差別,但因漢字中存在較多的形近字,在漢字書寫的過程中依舊會出現很多錯誤。因此,如何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漢字學習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關于漢字筆畫、筆順的問題
漢字之所以難學,是由自身結構的復雜性決定的。漢字結構的復雜性主要包括筆畫和筆順兩個方面。
關于筆畫,趙曉君(2017)認為外國人分辨漢字難易的標準有兩條:一是筆畫的多少,二是筆畫的直曲。顯而易見,外國人書寫單字“一”與單字“贏”兩字的難度自然是不同的,不僅因為兩字的筆畫數量不同,也因為兩字的曲折程度不同。漢字筆畫除了包括最基本的八種筆畫,即點、橫、豎、撇、捺、提、折、勾,還包括一些衍生筆畫,如橫折、豎勾、豎折撇、撇折、撇點等。筆畫的曲折多樣,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和學習難度,很容易使學生對漢字產生排斥心理。除此之外,不同教師對一些筆畫的稱呼也不同。例如“傳”的第五筆,有的教師稱其為豎折撇,有的稱之為豎折折撇;“乃”字的第一筆,有的人稱之為橫折折折勾,有的稱之為橫撇橫撇勾。筆畫稱呼的不統一,也會對外國留學生的漢字學習造成困擾。因此,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重視筆畫的規范稱呼,嚴格遵照教學大綱規范。
筆順是書寫漢字的先后順序,規范筆順會起到使漢字書寫美觀的作用。實踐證明,筆順也是造成漢字難學的一大原因。雖然為追求便捷,漢字書寫形成了一些規則,如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但某些漢字的筆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乃”“萬”“匕”“及”等。漢字筆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學生面對漢字時不知該如何下手,因此在面對漢字書寫問題時,學生常采用回避策略或者直接用拼音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