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 李亞妮 譚開榮 趙敏科
摘 要:本論文通過實證研究討論功能翻譯理論在指導高職非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成績測試和訪談的定量與定性分析發現:在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翻譯理論對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對功能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教學方法比較支持。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高職非英語專業;翻譯教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 2007 年修訂并頒布了最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生翻譯能力應達到的最低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但筆者在長期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發現,現行教學和考核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缺乏重視,且翻譯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翻譯教學效率,必須要有科學有效的翻譯理論來指導。為適應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提高高職非英語專業教學效率,課題組以功能派翻譯理論為指導,研究如何在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功能翻譯理論、技巧和策略,并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翻譯水平和技能,對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進行創新性研究。
一、研究基礎
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創始人之一凱瑟林娜·萊斯,她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系。漢斯·弗米爾在其翻譯思想影響下,創立了功能翻譯核心理論:翻譯目的論。 此理論認為無論什么翻譯都有一定的受眾群體,翻譯是在“目標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張美芳,2005)。根據功能目的論,翻譯要遵循四大法則:目的論法則,即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連貫性法則,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要求譯文具有可理解性。忠實性法則,即“最大程度對原文本忠實模仿”(Nord, 2001:32)。后來,克里斯蒂安·諾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譯者應遵循“功能+忠誠”的指導原則,完善了功能翻譯理論。該理論為英漢互譯研究開辟了一個新視角,具有一定突破性。但關于功能翻譯理論的研究多是關于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理論和實證研究,翻譯教學類的研究較少,對高職翻譯教學類的研究更少。
課題組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結合筆者多年高職英語教學經驗,探索出一些新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如從功能翻譯角度加強學生語篇連貫性培養,加大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技巧等教學方法等。本研究以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通過實證研究來論證以功能派翻譯理論為指導的新教學模式是否對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1)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學習現狀如何?
(2)在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課堂教學中采用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是否能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
(3)學生對于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持什么態度?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寶職院醫學護理、醫學檢驗技術、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四個專業四個班160學生參與實驗。時間從大一第一學期持續至大二第一學期,約一年半。
(三)方法與過程
實驗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首先,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翻譯學習現狀;其次,采用測試法了解學生的翻譯能力。第二步是實驗的關鍵,即在課堂翻譯教學中采用的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為期四個月。測試卷主要以英譯漢為主,這與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主要考查學生英譯漢能力的要求相匹配。課題組于2018年3月將參與實驗的4個班分成兩組,隨機選取2個班為實驗組,另外2個班為控制組。未進行試驗之前,課題組對參與實驗的所有學生進行了第一次翻譯測試,即前測,并將成績錄入電腦。在對參與實驗學生進行測試之前,我們隨機抽取了大一20名學生對本測試卷進行了預測,保證該測試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兩組采用不同的翻譯教學模式近4個月:實驗組采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新翻譯教學模式,首先給學生講授翻譯的本質、原則和標準,并在每次翻譯課程中進行翻譯理論的滲透,引導學生思考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運用的原理,進行相應的練習和反饋。控制組仍采用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即按照課本內容,先講翻譯技巧,再做翻譯練習。實驗結束后,課題組又于2018年6月底對所有參與教學改革試驗的全部學生進行了一次測試,即后測。后測之前,我們同樣抽取了20名學生對本測試卷進行預測,確保該測試卷的信度和效度。測試結束后,我們將后測成績錄入電腦記錄。最后,對參加實驗的師生進行了訪談,深入了解大家對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對英語翻譯能力的評價和對功能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的態度。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問卷調查
課題組學習借鑒他人的調查問卷,制定了本次課題研究的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翻譯學習狀況的調查問卷》,共十道選擇題。備選答案設置都采用克里特量表的定距數據形式,采用從“完全不…”“不…”“有一點…”到“非常…”五個等級的模式,并隨機選取了大一20名學生對此問卷進行了預測,確保隨后問卷調查及結果的信度和效度。2018年3月課題組對寶職院醫學護理、醫學檢驗技術、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高職班部分學生進行較大范圍的問卷調查,以期深入了解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學習現狀。課題組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用Excel2007進行分析。十道題分為三個方面:一道題調查學生的翻譯興趣:約90%的學生對于翻譯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興趣較濃。五道題調查學生對翻譯學習的感受和習慣:多數學生對翻譯學習有較強的畏難情緒;約58%的學生認為英譯漢比漢譯英難;大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翻譯學習習慣;約90%的學生認為學習翻譯有助于英語學習;約82%的學生常在英語學習時習慣把英文譯成漢語來理解。四道題調查學生對翻譯理論、技巧的了解程度及對翻譯理論學習態度:80%以上的學生沒有或很少學過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約78%的學生很期待學習翻譯理論和技巧;約65%的學生對自己的翻譯水平不自信。
結果顯示:目前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主要采用英漢雙語授課,學生學習翻譯主要以漢語為媒介,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養成,英語思維還沒有培養起來。但學生對翻譯理論和技巧學習有較強的興趣和欲望,這對教師的翻譯教學和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英語教學亟待改革和創新。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測試成績分析
課題組對參加實驗學生的前測和后測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分析項目包括所有測試成績的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分、標準差等。結果顯示:控制組和實驗組學生前測時各項數據分析都表明控制組和實驗組成績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實驗前控制組和實驗組參加測試學生的翻譯能力差別不大,且翻譯能力亟待提高。
后測成績通過數據分析,顯示為兩組后測成績各項數據間之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后測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組,且采用原教學模式的控制班學生的后測與前測成績沒有明顯變化,而采用新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學生的后測成績比前測成績有一定的提升。這說明:在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功能翻譯理論確實對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訪談
實驗結束后,課題組對參與實驗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包含兩道開放性題目。學生認為教師應多講些翻譯理論和操作方法來提高翻譯水平;多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法吸引學生學習翻譯;多講些跨文化知識等手段來提高翻譯教學水平。他們覺得自己應該首先加強詞匯和語法學習,夯實語言基礎,多擴展英語文化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通過訪談,我們看到學生普遍比較喜歡新教學模式,支持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翻譯理論。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來提高翻譯水平。
(四)實驗結論推廣
2018年9月至12月,課題組把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功能翻譯理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加以運用和推廣,對我們前期取得成果的教學模式進行再次實踐和驗證。此過程仍選取兩組學生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采用進行前測和后測來驗證此教學模式是否有效,這次實驗方法和步驟與前面實驗基本相同,得出的結果也與之前的實驗結果相近,再次說明采用功能翻譯理論下新的教學模式能促進高職英譯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當然,課題組在此過程中也發現新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經過及時溝通交流和調整,使之進一步完善。下一步打算進一步擴大應用規模。
四、結語
該課題通過教學實驗來驗證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是否能促進高職英語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實驗結果表明: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有待提高。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比傳統翻譯教學模式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 因此,該研究有力地證明了對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今后,對提高國內高職高專院校英語翻譯教學水平和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 劉香萍.高等職業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廣州大學,2011.
[3] 李亞妮,張亞娟,譚開榮.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學習現狀調查[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
基金項目: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高職高專)課題“高職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翻譯理論的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7GY038。
作者簡介:張亞娟(1980.02- ),女,陜西周至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