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體思維模式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模式,它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前康德體系中,很好的闡釋了本體論和問題帶來的必然結果。在西方的哲學發展歷史中,實體主義傳統深遠的影響著西方早期哲學和發展,在西方哲學史上實體思維模式的內涵和意義是根據哲學家解釋的和構造的世界圖景的方法和視角的不同,導致實體思維在哲學中朝著不斷變化和豐富內容的發展。西方哲學史也是我們重要的人類精神文化遺產,對于人們進步有著直觀的推動作用,文章主要研究西方哲學史的產生、發展、特點,通過以實體的概念和實體思維模式的發展為線索,解釋西方哲學史的重要變遷和把握西方哲學發展史的基本走向,為人們的進步做出更好的貢獻,更好的服務于人們。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實體思維模式;發展;貢獻
西方哲學史作為一門學科,它有著自己本身的演變過程和發展歷史。在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中,還沒有人對于實體的概念進行提出,但是在當時學說里有暗含的提到過,最早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總結實體思維概念。在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提到,西方哲學史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大致氛圍西方邏輯史,西方倫理學史、西方美學史等幾個方面,若果從思想上可以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包含古希臘時期到21世紀的西方哲學各個部分,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歷史。
一、西方哲學史實體思維的發展過程
(一)亞里士多德實體思維
亞里士多德把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和個別事物所以成為個別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為事物所依靠的以取得自己名稱的東西。實體概念的提出并沒有解決萬物的本源問題,對于事物之間存在和變幻的原因給出合理有效的解釋。在學說中,事物形成的基質和材料統稱為質料,形式是事物形成的本質,原動力和目的。同時亞里士多德認為原子論和理念論是各自站在質料和形式上的,實際上所有事物在質料和形式上都是高度統一的。亞里士多德在學說中把具體事物認為是早于時間,空間,關系等獨立存在的,可是在后來的學說中認為形式是更加根本的實體,優于質料且獨立存在,具體的事物不過是能動的,現實的形式去規范被動的質料的結果。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實體是因為質料去追求形式,低級別的形式追求高級別的形式的因果關系而已,在這種觀念下創造了神作為最初的原因和單純的形式實體,神是亞里士多德哲學思維的最高概念。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和他以前的學說存在是存在相互邏輯的聯系。兩大實體剛好對應著唯物主義的物質實體和唯心主義的精神實體,也分別對應了學說中的物資和精神。亞里士多德實體學說并沒有真正解決世界統一實體問題,也不能很好解決作為存在事物的誕生和消失的變化性質,以及解答具體實物的性質和抽象實體之間的矛盾問題,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和豐富的實體為后來的哲學帶來了不盡的源泉,并產生可深遠的影響。
(二)唯心主義實體說和唯物主義實體說
西方后來的哲學家對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矛盾展開了激烈的爭執。在唯名主義的哲學家認為本質是思維的產物,是表象和主觀的抽象顯示,并不是現實客觀存在的,只是一些形式和符號。只有一少部分的東西才能稱為實體。在唯實主義的哲學家認為,一切事物的都是獨立于事物之外的,反映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一些事物是具有實體但是沒有客觀真理性。維名更加強調事物的確實性和真理性是亞里士多德的古代西方哲學唯物主義的體現,堅持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即獨立存在的。維名主義的哲學家強調了理性客觀的實事求是,不承認感覺的真理性即反映了唯心主義的基本。在近代西方哲學繼續有著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種立場,經驗論反映了唯物主義的實體哲學,維理論則鞏固了唯心主義的實體哲學。
笛卡爾的二元論是從感覺經驗出發,笛卡爾肯定了具有空間寬度的物資實體,由物資實體和心靈實體的提出,讓笛卡爾面臨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實體關系的抉擇問題,在各自的物質身體和精神實體的不能取代的問題上以上帝來取代亞里士多德的神,用上帝來解釋完全靠自我而存在不需要其它的實體來展現的絕對獨立的實體。在唯心主義的實體說中,萊布尼茨認為以前的哲學家把實體都是看作靜態不動的,沒有內在的活動的實體,從而主張實體是具有能動性的,布萊尼茨用單子說明了世界的自我運動和可能的無限性,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實體說存在的僵化性。在唯物主義的實體學說中,霍布斯認為在經驗中是不可能知道實體的普遍的結論,在實體的本質存在是個別的,從這種經驗的論點出發,霍布斯認為個別物體的真實與否是不依賴人們的想象的。人們不認識實體即不認識實在本質,霍布斯的實體學說是從唯心主義的經驗結論出發,都是在認識中排斥理性的。存在就是感知的貝克萊從根本上否認了實體的客觀存在,他把經驗主義推到極致,除了承認感覺外否認其他的所有實體,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一個完善的觀念。認為并不存在的物質和心靈之間的兩個實體是只存在一個的,通過辯證法來提出實體的自我存在因素和其屬性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在身性平行論也沒有克服笛卡爾的二次論的實體說。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體
在亞里士多德的年代中,哲學家都沉迷于探索世界本源,認識外界事物時,并沒有想到外界事物和自我本身的關系,沒有客觀的自我認識意識。所以在實體的認識中,實體要想與認識和客觀是指性拿來當作實體學說的邏輯前提。但兩種實體的區分過程中隱藏了矛盾和混亂,導致中世紀哲學家之間的維名和維實的爭論,在近代笛卡爾的自我認識中法向自我的存在,進而對人們的認知的真理性提出了疑惑和探索認知的來源和可靠性問題。經驗論和唯理論,本體論和認識困之間的變動,實體失去了在哲學的核心地位,由于實體是在自我主體的主觀認識和觀察下產生的,不在擁有以前的早于認識的客觀實在性,實體的被任意的解釋和泛化,其功能也漸漸減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體的概念害繼續存在,馬克思主義實體是指客觀內涵被改變的物、質等科學中廣泛被獨立出人們的主觀意識之外的一切事物和過程的真實存在,實體相當于物資實體和物資客體的總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實體中也強調了一切實體都是物質實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學說指出物質和存在以及實體是統一實在的概念,不能夠把實體思維同思維者的物質相分開,物質實體是一切的變化的主體內容。一切實體都是可變的,不存在用戶的絕對實體。唯物辯證法的認可是一切事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中,沒有絕對的實體的存在。康德在以此以批判思想態度對待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理論,對后來的主客觀分離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認為要向獲得知識就必須放棄一些獨立的主體和客體,應該將一般和個體區分,感性和理性區分,物質和精神進行區分,主體和客體的區分。以此來達到一種共識,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在認識當中應該同時獲得自己的客觀實在性的,主體與客觀的對立是給定的,先于人的認識而存在的具體事實,但是康德認為客觀和主觀之間存在的對立是作為世界本身的物自體而被人們不認識的,在實體中,康德的哲學也把實體下降了一個概念,指在經驗中把持不變的對象為實體,把人們常常抓不牢靠的東西,因而只是知性構成的判斷方式。
二、結語
對于實體思維模式的歷史考證,可以從一方面看出早期的希臘知性到近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面折射了實體思維在其興盛和衰敗的過程中,實體哲學凝聚了時代的哲學精神面貌。從最開始的亞里士多德提出實體思維模式到實體進入哲學家的視野,雖然實體的問題從開始到現在都是無法形成一致的結論。也從另一方面有實體思維證明哲學是無定論的,但是這并不表示哲學沒有規律和隨機的,哲學家通過對于一個問題進行反復的研究,可以深化人們對于哲學的認識,寬闊人們的認識范圍。實體思維在西方哲學歷史上的誕生和孕育后來的哲學都是有著一定的作用,對與理解哲學基礎問題和哲學的發展趨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冰,向德彩.論西方哲學史上實體思維模式的發展[J].江漢論壇,2003(08):25-27.
[2] 杜雄飛.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語言思想比較探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6.
[3] 劉淑倩.淺談實體思維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發展歷程[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2(05):363.
[4] 周俊.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實體概念演變及其影響[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1,25(01):91-93.
[5] 楊麗.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教學理論批判及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懷特海有機哲學的視角[D].黑龍江: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6] 范玉.論馬克思新世界觀對于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D].遼寧:沈陽師范大學,2011.
[7] 張嚴.論黑格爾哲學中的外化概念[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
作者簡介:胡菊香(1975.10- ),女,湖南湘潭人,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