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安傳統民俗文化形式眾多,源遠流長,積淀著廣安人民樸素的精神追求。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有助于培植更為深厚的文化沃土,煥發廣安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通過現代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校園讀本的編寫、課程改革與創新、校內外活動的開展等方面,探討廣安傳統民俗文化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途徑,堅持古為今用,切實落實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關鍵詞: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教育教學資源;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新形勢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時代內涵,以文化人,涵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是雅俗賞、生活化的教育資源。廣安地處四川省東部,受到古代巴人傳統文化和川東地域文化的影響,民俗文化形式眾多,獨具特色。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緊密結合于各大、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必需,也是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重點任務中“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一、內容豐富的廣安傳統民俗文化
鐘敬文先生提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分為三條干流。第一條是上層文化,從階級上說,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階級所創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條是中層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條干流是下層文化,即由廣大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中、下層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雖然屬于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但卻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部分。”由此可見,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和基礎,傳承著民眾的風俗生活習慣。廣安地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巴蜀文化的孕育下,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彰顯著廣安人民的人文內涵和思想精神。
(一)先民古風
廣安早期先民為賨人,為古代巴人中最強悍的一支。史載賨人“天性勁勇,剛勇好舞,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曾助武王伐紂、平定巴人叛亂、助漢高祖劉邦平定三秦、多次平息羌人擾亂等。歷史記載體現出賨人的剛強堅毅、驍勇善戰,有著對正義執著追求的精神。這些優秀品格影響著一代一代的廣安人民。誅殺吳曦、平定張福的南宋安丙,“氣節烈烈”的南宋游仲鴻,被譽為先帝忠臣的明代杜景賢是其中的典范。
(二)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革命先輩們在戰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用錚錚鐵骨和不屈戰魂鑄就的,飽含著民族血淚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建設美好中國的偉大信心和決心。廣安是世紀偉人鄧小平的家鄉,是華鎣山游擊隊的所在地,紅色文化早已浸透廣安人民的骨髓中和血液里。小平故里、華鎣山為廣安紅色教育基地,鄧小平、陳聯詩、鄧惠中等是廣安紅色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家規家風
從傳承千年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可以看出,身為家之本,家為國之本。家風建設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至關重要。廣安家風建設源遠流長,是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例如,鄧小平家族從明朝開始,注重“書香耕讀和報效國家”的家風教育;武勝段氏家訓“孝悌雍睦致遠,勤儉耕讀傳家”;以及廣安姜氏、華鎣匡氏、顧縣楊氏的家規家訓中,都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
(四)曲藝舞蹈
《后漢書·南蠻傳》說賨人“俗善歌舞”,《風俗通義》曰“銳氣善舞”,《輿地紀勝》說“勇健好歌舞”。廣安曲藝在漫長歷史歲月的積淀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地方特色,包括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童舞、婚嫁歌、岳池燈戲、手掌木偶戲等,列入廣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琴、揚琴、清音、荷葉、岳池曲劇等,體現了廣安人民精彩紛呈的文藝生活。2019年,廣安宕渠雙竹連響舞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在全國人民面前生動呈現了積淀千年的廣安民間歌舞。
(五)工藝美術
民間工藝美術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載體。[7]武勝竹絲畫(繡)簾、武勝剪紙、華鎣山石刻藝術等是廣安民間工藝的杰作。工藝在傳承千百年之后,結合時代的進步,也在不斷的發展。如2010年,武勝竹絲畫(繡)簾在上海世博會上被指定為民族特色參展品牌。
(六)民俗活動
廣安民俗活動記錄著千百年來廣安人民生產生活中最原始的形態,也傳遞著人們最樸素的生活愿望。如岳池農家文化節、華鎣滑竿抬幺妹、華鎣山寶鼎廟會、武勝端午龍舟會,以及婚嫁坐歌堂、祭月賞月打糍粑、過年殺豬吃刨湯等習俗。
(七)飲食特產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區域文化。“段氏八大碗”是廣安民間飲食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廣安人民結合地域特色、飲食傳統不斷進行品牌建設和特色創新,開發出岳池米粉、廣安鹽皮蛋、顧縣牛皮豆腐干、九龍手工空心掛面等一系列具有廣安風味的飲食產品。
二、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作為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性
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涵蓋了先民古風、紅色文化、家風家規、曲藝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活動、飲食特產等多個方面,將其與課堂和校園活動相結合,積極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對于廣安地區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俗文化是人民大眾選擇和優化的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所謂“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是廣安人的文化之根,積極引導著人們的現實生活。以廣安民俗為例,中秋之際打糍粑,婚嫁之時坐歌堂,這是文化的傳承,是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文化的認同教育,離不開學校這片沃土,它也是教育的第一要義。認識自己文化的特色,包括國家的、民族的、本土的,才能“安其所有”,“遂其生也”。廣安傳統民俗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廣安民俗文化,有助于正確認識、理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態, 有助于培養學生博大的文化視野,樹立文化自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優秀民俗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有助于青年學子進一步明確文化歸屬,增強對家鄉廣安的認同感,不僅具有赤誠的中國心,也懷抱濃郁的廣安情,激發一代一代學子服務廣安、奉獻青春的熱情。這也是促進廣安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需。
(二)有助于豐富課程資源建設,抓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材是各大、中、小學校最常見的教育教學資源。但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要加強綜合性學習,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更多教材之外的可利用資源。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包含思想觀念、道德情操、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方面,是對現有教學資源的有力補充。
學校教育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德為先。從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中吸取養分,如不屈無畏的抗爭精神、孝悌勤儉的“家風家規”、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等。借優秀文化為學生的人生方向正確導航,“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鑄魂育人,為廣安經濟文化發展,乃至民族復興偉業打下堅實的人才根基。
(三)有助于集中反映校風校貌,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特色
古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映著民俗文化對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廣安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工藝、風俗滲透于廣安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潛移默化影響著在廣安這片土地上生活和學習的學子們。
校園文化建設包含著物質、精神、制度三個部分,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導向、文化內涵等方面。將優秀的廣安民俗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有助于校園文化內涵的豐富,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更有助于體現屬于廣安本土的辦學理念和地域特色,避免校園文化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傾向,為廣安各大、中、小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四)有助于培育新時代的文化傳承人,煥發本土文化新生命
在歷史的進程中,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民俗文化既源自傳承,又在現實社會中變異,它縱向連接古今,橫向又溝通內外,它更蘊藏著民族的主體精神,又包含有外來的因素的影響。”只有密切結合時代、體現時代精神的民俗文化,才能生機勃發,與時俱進。
這種新生命的賦予也來源于校園沃土的培育。學子們是極具創造力的青年一代,在課堂教學、校園活動中融入對廣安民俗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改變以往單一的傳承方式,拓寬傳承人的培育途徑,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推進民俗文化的弘揚和工藝的創新。如武勝竹絲畫(繡)簾的傳承人之一陳美勰,就是在學生時代受到民族工藝的熏陶,立下投身民俗工藝傳承的志愿。目前在她的管理下,武勝竹絲畫(繡)簾不斷改進制作工藝,增加品種內容,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民俗文化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有助于培育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文化傳承人,為教育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搭建橋梁,也為廣安文化的傳承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添磚加瓦。
三、廣安傳統民俗文化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路徑選擇
(一)與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將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編寫入校園讀本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指出中華文脈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廣安傳統民俗文化內容豐富,涵蓋了廣安人民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但目前民俗文化大多停留在學術研究和遺產保護方面,普通民眾們對民俗文化的了解零散而片面。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應結合時代特點,結合學生需求,編寫廣安傳統民俗文化讀本。
通過學校文化讀本的編寫,一是系統梳理出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深刻反映出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的精髓;二是用現代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闡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三是通過文化讀本的普及,用優秀文化浸潤學生心田的同時,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輻射到師生家庭,使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接地氣,進校園也進家庭。使整個廣安,甚至是有廣安人的地方,都成為新時代廣安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沃土。
(二)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將廣安傳統民俗文化轉化為數字化資源
傳統民俗文化來源于民間,口耳之間,代代相傳。但由于傳承者的稀少,使得文化的受眾有限,不利于傳播和保存。將其用現代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貯存,更便于在校園、在課堂上進行生動直觀的展示。也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從“紙上”到“指尖”的遷移。將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曲藝、工藝、民俗,包括傳統民間建筑等,轉化為數字音頻、數字視頻、多媒體軟件、數據文件等。如在相關學科教學中引領學生體會中國建筑之美,廣安古色古香的建筑便可作為生動的載體,通過數字資源的形式呈現廣安獨具特色的地域風貌,肖溪古鎮、寶箴寨視頻的整理,甚至借助3D圖像的展示,幫助學生全方位、更直觀的感受廣安先民們對生活的感悟與智慧結晶。
同時共建共享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數字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溝通。根據學生對數字化資源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整理,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廣安民俗文化的內容比重進行調整,講解方式進行優化,從而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與服務,激發學生對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興趣,實現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三)與課程改革和創新相結合,將廣安傳統民俗文化融入課堂教學
為了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2017年起,全國中小學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門課程開始使用由教育部組織修訂的“部編本”教材,其中顯著的變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增加。為緊扣這一變化,廣安各大中小學的課程教學中應緊密結合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粽》的講解,可結合廣安民俗文化中的武勝“端午龍舟會”進行拓展;中學歷史課程關于南宋部分,可為學生講解廣安人安丙的事跡;大學藝術類專業,可將廣安民間音樂、舞蹈、美術等納入課堂教學。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心靈,讓學生時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體驗生活樂趣,與民俗文化共同成長。
同時積極響應《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要求,不斷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目前進行的思想政治課、大學語文等公共基礎課改革中,著重強調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能力的緊密結合,并以服務廣安為立足點,加強對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講解。部分師范類專業增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開辟專題單元解析廣安傳統民俗文化,以期發展學生多樣性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文化之根。
(四)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讓廣安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引領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可蘊涵和承載著民俗文化內容。通過校園活動的開展,包括“第二課堂”的構建和社團活動的舉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民俗文化融入具體的活動情境中,大力推進民間文學、藝術、風俗、飲食等進校園。如開展“家規家訓”征集活動、“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民俗體驗活動、美食鑒賞活動、民間曲藝展示活動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弘揚廣安優秀民俗文化之風。
同時加強與廣安本土曲藝團隊的合作,邀請廣安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到校開設講座或舉辦集體活動,以傳承者親身經歷講述與文化的故事,引領學生與民俗文化“面對面”。如邀請武勝竹絲畫(繡)簾的傳承者到學校進行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讓師生近距離觀摩在細如發絲的竹簾上運筆作畫的過程,感受“絲情畫意”;邀請廣安宕渠雙竹連響舞的表演團隊進校園,講述他們與春晚的故事,展示廣安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既是對紙質資源和數字化資源的有力補充,也體現了更為多元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獲得全方面發展。
(五)與教育基地建設相結合,將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納入校外實踐活動
校外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學習地點延伸到校園之外,將活動內容與廣安民俗文化進行有機整合。如組織學生參加“廣安國際紅色馬拉松賽”,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在校外實踐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同時加強校外教育基地建設,讓學生與本土文化零距離接觸,親身感受文化魅力。如小平故居、華鎣山,不僅是城市名片、旅游景點,更承載著一代代廣安學子紅色教育的重任,這是民族精神傳遞的重要載體。
目前在建的“川東民俗博物館”也是未來重要的廣安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之一。該館距離小平故居2公里左右,是在清代鄭人慶的故宅——俗稱“道臺院子”的基礎上修復建立的。其建筑格局保留了川東鄉村地域特色,將規劃民俗文化、廣安鄉賢名宦祠、地方名人書畫、川工木雕、明清瓷器等多個展廳,集中展示了廣安民俗文化的精華部分。廣安各大、中、小學校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合作,共建文化教育基地,對于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師生們本土文化自信的樹立,重要性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是所有廣安人的命脈,是廣安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切實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既是對廣安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是賦予其時代精神,全面挖掘其文化內涵;利用學校師資優勢,結合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積極實踐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略思想;讓廣安傳統民俗文化浸潤師生的學習、生活,真正入腦入心,建立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卜湘玲,李亦桃.民俗: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1):1-3.
[3] 王娟,王雪松.四川廣安民俗藝術的發展思考[J].現代裝飾(理論),2015(01):168-169.
[4]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的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15.
[5] 羅其芳,廖珍珍.賨人民俗文化論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01):24-29.
[6] 李同宗.古賨人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05):54-58.
[7] 王芳.淺析安徽民間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設計開發[J].滁州學院學報,2013(12):74-76.
[8] 張詩亞.“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華人教育路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54-55.
[9]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10] 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賀麟迤(1983.05- ),女,四川岳池人,大學本科,講師,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工作于廣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