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天佐 宋丹
摘 要:民俗文化深刻影響著政治主體的實踐活動與行為方式,是構成政治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西藏自治區文化獨特,民風淳厚,其民俗文化深刻影響著群眾的日常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政治生態構成影響。積極發揮政治生態中民俗文化因素的促進作用,對于西藏自治區乃至其他行政區域而言,無論是從文化建設還是政治建設、社會治理角度出發,都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
關鍵詞:民俗文化;政治生態;西藏治理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表達方式。民間風俗文化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典范,是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積淀的產物,具有相對穩定性。民俗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和實踐形成的,往往具有強烈的合規要求和價值規范,在意識形態上給人們一-些引導和塑造,這種"不成文的習慣法”,從這一意義上看,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更可以對社會產生一種整合、凝聚與規范的功能。
一、政治生態中的民俗文化現狀——以西藏為例
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中央對西藏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西藏自治區特點的發展路子”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西藏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對地區民俗文化的政治領導一直是黨中央關注的重點,民俗文化深刻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可以說“中國特色、西藏特點”可以代表目前政治生態當中民俗文化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是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在此思想指導下,西藏自治區政治生態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首先,在西藏自治區政治教育成為中小學課堂上的重點,從當地教育著手在思想認識上堅持祖國統一的思想;其次,社會教育和組織宣傳上要加強政治引導,對違法亂紀的分子要堅決處理,社會安定祥和;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民俗文化中的精華加以保留,對藏佛教勸人向善積極向上的文化內容通過載體進行傳播,促進全民族對藏族的認同感,讓藏族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各民族的交流與文化傳播。打破西藏民俗文化固步自守,走向了開放融合的現狀,這是在政治生態中對西藏民俗文化的建設與改造,讓西藏自治區民俗文化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統一。并且隨著基層組織的建設推進,和諧農村的建設,西藏地區的民俗文化正在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民俗文化的特色得到保護,傳統文化的內涵得到傳承。
二、政治生態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以西藏為例
(一)西藏民俗文化的政治演變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之間的共性是自古就有的,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能夠維持千年,不能小覷其民族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國疆域遼闊各個文明的發展源頭并不一致,藏北細石器文化遺址和藏東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存等等表明了西藏自治區自古就有人類文明的活動的跡象,事實上西藏地區的民俗文化形成也是不斷在接納的過程,從小邦到最后的吐蕃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慢慢形成,民族的共同體在長久的歲月當中慢慢形成。西藏地區和中原王朝的關系一直非常緊密,在當時全球各地的文明處于失聯狀況下,西藏自治區與中原已經是一個利益的綜合體,貿易的往來、文化的互通,直到元朝完成全國性的大統一,西藏自治區納入中央政權的直接管理,歷史的車輪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西藏自治區的民俗文化能夠得到完整地保留,離不開一個好的政治生態。這種政治生態從元朝開始就一直被延續下來,在西藏設立的宣慰使司、安撫使司都是以行政制度為主,不干涉西藏民俗文化。這也讓西藏里的宗教文化得到保留,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到清朝藏傳佛教收到了清朝皇帝的冊封,政治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可以看到西藏的宗教文化與政治生態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西藏宗教文化實現有效統治的方法,也被歷代統治者所看中。在最困難的侵略戰爭時期,西藏和內地一直站在統一戰線,這種密切的關系注定了西藏已經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民俗文化的政治演變讓我們看到政治生態是民俗文化得以發展的土壤,歷史上的人口遷移都會對民俗文化造成劇烈影響,政治生態的穩定才有了民俗文化的繁榮。
(二)政治生態對西藏民俗環境的影響
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中就已經提出了“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共和國被稱為“五族共和”,到了新中國成立,西藏才真正意義上從封建農奴制走向了和平解放,封建農奴制在西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遵循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西藏的發展已經走向了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階段。對落后陳舊的封建文化進行擯棄,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新西藏。
西藏在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下并非是一個理想國,反而是一個壓制社會生產力,禁錮人思想的一個封閉地區,新中國解放了西藏,讓農奴得到解放,讓自由與平等第一次為西藏人民所知。在新中國接受黨中央的領導,西藏才能夠從落后地區一步步發展起來,在西藏改革問題當中重視當地的宗教問題,避免發生沖突,充分體現了我國對西藏地區的重視。一個寬松有序的發展讓西藏民俗逐漸變得開明,隨著西藏旅游業的發展,這塊尚未被工業文明污染的凈土收到了全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睞,西藏也走向了一條新的發展路線,落后并非意味著封閉,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改變以往西藏民俗的封閉固守,讓其贏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西藏當地的特色人文旅游景點,保留了當地佛教文化勸人向善的精髓,讓佛教文化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政治生態當中實現西藏民俗文化的新發展。
三、政治生態中民俗文化的發展方向
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要面臨的事情,事實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并非是一個轉折和過渡的過程。在歷史實踐中可以發現,宗教文化的某些缺陷是根深蒂固的頑疾,民俗文化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習俗,但是通過積極對政治生態進行引導和塑造可以推進民俗文化更好的發展,一個良好的民俗文化也有利于政治生態的建設。
以西藏為例是因為西藏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西藏在黨和國家大量的優惠政策扶植之中逐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于西藏地處深陸,交通不便,國家在西藏道路交通上花費了巨大的資金。西藏的政治地位不僅僅是祖國的邊疆,更是祖國的大門,守護著祖國的安全。因此西藏的穩定對于國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西藏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自然經濟,因為半封閉的環境讓西藏對外交流有限,這也因此民風淳樸容易被利用,第十四世達賴分裂反動集團便是利用了這一點進行蠱惑。在歷史上西藏出現過多次動蕩,但是在疆域上一直是我國神圣不可剝奪的地區,西藏經濟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政治環境的支持。
我們經常所說,在新的時代新的發展機遇面前只要能夠抓住,就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西藏納入中央政權的七百多年里,一直穩定發揮著作用。西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有著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與五個國家(地區)接壤,可以說在政治上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西藏的政治戰略意義決定了政治生態里的特殊性,事實上歷朝歷代對十分強調西藏的戰略意義。實現西藏地區區域自制是中國特色的四大民主制度之一,它體現了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也可以說是民族因素和地區因素的結合。在大環境下,西藏地區的民俗文化在不斷改良,這種改良是潛移默化的,用更加先進的政治理論來指引和改善西藏地區人民的思想觀念。隨著西藏地區經濟形勢的整體變好,西藏地區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西藏封閉固守的文化環境得到極大地改善,在政治生態當中民俗文化的適應和轉型是迫切的需求,是符合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族人民的實際利益,也是符合社會穩定的核心利益的。
參考文獻
[1] 王翠,任中平.近年來我國政治生態建設問題研究綜述[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02):88-96.
[2] 梁怡.族性聲音、文化記憶與多重認同——以恩施女兒城“土家民俗博物館”為例[J].中國音樂,2019(02):104-110+120.
[3] 王德剛.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基于民俗學者深度訪談與文獻對讀研究[J].民俗研究,2019(02):33-49+158.
[4] 寧威.傳播的異化:國內鄉村民俗文化游常態分析[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1):108-113.
[5] 張榮臣.堅定政治信仰 強化政治領導 提高政治能力 凈化政治生態[J].先鋒,2019(03):10-12.
[6] 高亦飛,張季,徐豆豆.多元文化視閾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探究[J].新西部,2019(05):127-128+150.
基金項目:文章為西藏自治區2017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政治生態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QCX059。
作者簡介:仲天佐,男,陜西西安人,西藏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宋丹,女,四川綿陽人,西藏大學,教育學(心理健康方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