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東
解釋一下所謂上法,這本來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早期牙科診室本來就不大,為了給人的活動留下空間,牙椅的擺放通常占據診室的一隅。角落基本上是留給安裝、維修工程師的領地,而剩下來的空間幾乎是患者通往牙椅的唯一通道。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所謂牙椅的上法問題。況且,診室里除了醫生、護士專用座椅之外,也不會專為患者準備座具。然而,因為牙科診室格局的改造升級,形成了一個新問題:患者如何坐上牙椅?我至今未獲得正解。
首先,據說是由于問診時醫患之間體位的不對稱性,造成患者難以真實表達需求,因此增設了如同其他科室診室常見的桌椅。但是,由于患者在敘述病情的時候,難以抑制地需要“齜牙咧嘴”地指示病情,平視對坐的方式顯然只是把“尷尬的表達”變成了“表達的尷尬”。
問題出現在患者移步牙椅的過程。因為面積改善,牙椅被放在了診室中央,人體工學的上法設計是引導患者從牙椅的右側,即醫生工作側的開放入口進入,醫生通常坐在右邊用肢體語言指示。另一側牙椅是封閉入口的設計,作為護士的工作位。然而,幾乎所有患者都沿著錯誤的方式,即沿著牙椅沒有開放的護士工作側,繞一大圈走到牙椅的足部,從這里爬向頭部,翻身躺下。由于沿途需要經過輔助器械工具,護士唯恐出現狀況,增加了不少動作,卻也成了我饒有興致的一個觀察視角。
當被問到為何如此上法的時候,大部分人一臉茫然地詫異于醫生的開場白,恍然之后,回答五花八門。護士本能地猜測,是不是因為醫生坐在工作側的原因?于是在患者過來前,我有意地避開,不坐在工作側,結果依然。是不是因為醫生座椅的暗示?我拉開座椅,依然故我。是不是治療工具的障礙?我干脆在迎接患者的時候,選擇站在牙椅的足部,拉開治療臺,徹底暢通了通往牙椅正確上法的入口。很遺憾,患者依然從護士工作側,通過牙椅封閉區走到我身邊的牙椅足部,小心翼翼且笨拙地爬了上去。
一個留學英國回來的孩子對我的問題頗有興趣,仔細思考之后給了我第一個審慎且嚴謹的答案:第一,人們行走時本能地避開目測中的障礙;第二,人們會本能地避開那些讓人產生不愉快記憶的區域,即工具治療臺。
牙科治療會給每個經歷過的人留下不愉快的記憶,盡管舒適治療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甚至可以說是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醫生的同理心可能還遠遠沒有達到和患者形成共振的程度。盡管我也經常試圖與患者共情:如果我躺在這里,也會和你的感覺一樣云云。然而,我確實無法排除說這話時的功利目的。何時醫患相向而行,還遠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