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進行個案工作介入研究,力求通過調查研究,尋找來自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特點以及形成的原因,尋求適合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矯正的具體實施辦法。通過收集到的資料分析顯示,中職學校具有偏差行為的學生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所占比重遠高于完整家庭,家庭結構的變化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女生影響較大,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對于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研究關注較少,然而,家庭結構的變化對男生女生的影響不盡相同。本文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以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為依托,以認知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個案工作介入研究方法,在個案介入過程中,對案主的偏差問題進行診斷,運用認知行為理論分析了引起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原因。通過認知重建和行為修正的相關技巧幫助來自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改變不良認知和行為模式,并在案主的參與下制定方案計劃并分階段進行實施,最終達到幫助案主矯正其偏差行為的目的。
關鍵詞: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個案工作介入
21世紀以來,中國單親家庭的數量增多,許多社會問題涌現出來,在家庭模式變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出現有著直接的聯系,家庭破裂是青少年學業下降、輕微犯罪、自殺、濫用錢物和淫亂行為的誘因。相比于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具有偏差行為的學生所占比重較高,中職學校的女生形成偏差行為的原因大多與家庭因素有關,如果她們的偏差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不僅對學校正常秩序的管理造成影響,嚴重的還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如少女流產、未婚媽媽等。同時,當今社會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女性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子女的成長狀況。
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在以往的研究中,對于中職生的偏差行為特點的研究多為打架斗毆、厭學逃學、吸煙喝酒、甚至有偷盜、搶劫等違法行為,而這些行為在中職學校的女生群體中很少發生,這種對于男女生一概而論的研究并不能真實準確的概括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特點。因社會角色的不同,女生的偏差行為問題極具有隱藏性,較少偏差行為女生有打架斗毆、偷盜搶劫的行為表現,甚至她們不會和老師發生激烈的沖突,其表現多為自毀型,如自卑、厭學、敵對、抑郁、自殘、低自尊等,偏差行為不易被發現,普通的青年教師很難及時的發現她們的問題。這些偏差行為如不能得到社會、學校及老師和家長的及時矯正,很容易就形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方面的問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國外有關單親家庭對子女偏差行為的研究
俄羅斯學者從單親家庭教育情況、經濟文化水平、社會生活環境等方面對子女的影響進行研究,調查數據顯示單親家庭結構形成初期,孩子無論跟隨父親還是母親,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行為問題。因此可以說,家庭紐帶力量的削弱是青少年偏差行為的一大根源[1]。Lamb(1972)認為,離婚家庭的兒童往往有較高的心理失調現象,單母家庭男孩表現出特別強的攻擊性,而女孩沒有明顯的差異性[2]。Stinn(1978)認為單母家庭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低于完整家庭的兒童[3]。但國外研究也有不足,如:片面夸大家庭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影響,偏差行為的影響是多樣化的,需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
二、中國關于單親家庭對子女偏差行為的研究
我國專家學者對單親家庭的研究也不斷的深入,研究涉及單親母親的經濟問題、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親子障礙問題、行為偏差問題等等。大量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子女在心理、行為、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子女受家庭的影響的研究上,大多是消極的。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對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影響持“積極影響論”的觀點,[4]持積極影響論的學者認為, 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的改變, 更容易奮發圖強, 但是關鍵還是如何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矯治與控制,很有可能會累積、發展致使出現越軌行為與犯罪行為,形成所謂的問題青少年。
我國對單親家庭與子女偏差行為的研究論述,主要是從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大學科開始的,研究認為,單親家庭與完整家庭相比,其子女與同伴的關系、子女與父母的情感能力均較差,表現出偏差行為也較多。在家庭環境與偏差行為聯系的研究中,單親家庭結構與子女偏差行為有一定的關系。通過資料顯示,我國對單親家庭與子女偏差行為的研究,層次高,范圍廣,針對于個案的具體研究較少。[5]
三、關于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理論研究
目前,我國專門針對于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研究還沒有資料可循。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多數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與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之間有著顯著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態度以及父母的行為是造成孩子偏差行為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國對于中職生的一般偏差行為的研究還不太多,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研究也寥寥無幾,且大多關注于青少年司法犯罪方面的研究,對于中職學生尤其是偏差行為的具體矯正更是少之又少。
四、個案工作介入單親家庭子女偏差行為的應用研究
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一,該方法主要是專業社工通過與案主面對面的溝通,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對案主的人際關系、個人發展以及案主和其家庭的特殊情況和需求,提供心理調適和改善環境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目標是幫助個人和家庭充分了解自己的資源和潛力,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案主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可以為個體及家庭提供服務,深入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態,同時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也能幫助案主矯正其偏差行為,更好發揮積極作用;有效地幫助案主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周圍環境,提高環境與和諧能力;消除思想、心理、情緒、行為偏差等部分的正確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實現人格的統一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完成矯正工作,順利回歸社會。[6]
五、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特點
通過在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的實踐研究,針對一名來自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就其偏差行為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個案工作介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特點多表現為內隱性
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與單親家庭的中職男生或重點高中的女生不同。總的來說,男生的問題大多表現明顯,學校、家長、老師容易第一時間察覺他們的不良行為,及早進行矯正。而中職女生在面對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時,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影響,偏差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隱性,大多數女生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或者選擇極端的方式釋放。在筆者的個案介入中,雖然案主表現出的偏差行為特征主要表現為情緒引起的行為偏差,相比于中職男生或普通高中的女生來說,她們更容易用極端的方式反抗社會。值得注意的是,在個案介入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在性行為上需加強教育,及時引導。單親家庭中的中職女生在家庭結構缺失的情況下,更易尋求外界關注,也造成了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相比于完整家庭和普通高中的女生,更容易早戀,更容易過早發生性行為,而大多數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少女懷孕、少女流產以及未婚媽媽等社會現象的不斷涌現。
2.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具有可糾正性
通過實地調查,筆者在實習單位對大量的任課老師、有經驗的班主任及中職女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導致單親家庭女學生的偏差行為的客觀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單親家庭是社會的產物,西方思想的涌入改變了傳統的婚姻觀念,導致中國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社會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單親家庭的經濟壓力一般都高于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父母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無法顧及子女的微妙變化,單親家庭的女孩一旦形成越軌行為,家長往往寄托希望于學校。第二,單親家庭中的未成年女生,脫離了家庭的管教,社會化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吸引,社交網絡發展的迅速,讓大量不良信息毒害了未成年少女的思維方式,使其價值觀發生了改變。第三,部分地區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致使很多女孩子一旦學習成績不好,便容易被家庭忽略,選擇輟學或進入職高就讀,同時,這樣的分層最終迫使在單親家庭和中職學校雙重負面標簽下的女生逐漸忘記了自己的優勢,不斷墮落下去。
家庭結構的變化對中職女生的影響是必然的,但不是唯一的,社會工作者在用認知行為理論觀察來自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特征時,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案主曾在家庭結構發生變故的初期,創傷無法修復,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叛逆、矛盾、痛苦和掙扎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案主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看法,認識到自己過去行為的幼稚,開始想要改變,這個時候急需以為引導者幫助案主走出困境,社會工作者就充當著這樣的角色。筆者從身邊的諸多案例中發現,單親家庭的問題不是造成子女偏差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結構發生變故后對孩子及時的進行的創傷修復才是關鍵,這就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3.個案工作介入單親家庭中職女生的偏差行為研究更具針對性
社會工作者運用個案工作的方法介入到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研究中,可以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深入了解案主內心的真正需求,根據案主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方案計劃更具有針對性,更容易起到偏差行為矯正的效果。在對本文兩個案主分別進行的個案介入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為案主提供的宣泄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渠道,同時給予案主支持與肯定,運用認知行為理論,明確案主不合理的認知,并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將認知的改變集中在服務對象的情緒和行為的修正上,并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讓合理的認知方式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認知,進而改變服務對象的不合理的偏差行為。在對案主的介入研究中,首先案主的問題進行診斷及需求預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社會工作者充當親情溝通的聯結者,情緒宣泄的傾聽者,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者,行為矯正的督促者,教育者,在案主偏差行為矯正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和情緒支持。[7]
結束語
本研究還不能完全概括單親家庭的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特征及個案介入方法的應用,還需進一步的加強研究,但通過對個案介入單親家庭中職女生偏差行為的研究,希望能夠引起單親家庭及社會工作者的注意,共同為她們的美好明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8]
參考文獻
[1]韓曉燕.美國家庭模式變化與青少年成長[J].當代青年研究,1998(3).
[2]胡霄坤.中職生偏差行為的矯正,科學決策.2008O.10,教育理論研究
[3]徐瑞.學生偏差行為行為的理論分析于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4]韓玉蓉.從家庭環境看獨生子女的心理偏差及越軌行為[J].中國青年研究,2006(10).
[5]高中建,劉超,李沖.單親家庭青少年成長困境的社會工作介入初探[J].青年探索,2011(1).
[6]王世軍.單親家庭及其對子女成長的影響[J].學海,2002(04).
[7]Lamp,M.E.The Effectsof Divorce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Journalofdivorce,1979;10:163:173.
[8]李曉楊.中國單親家庭研究綜述[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8(4).
作者簡介
趙瑩(1986.2—)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專業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性別社會學,社會工作機構管理,現工作單位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女性教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