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遠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創新型人才已經逐漸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基于方法視角,提出了一系列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搭建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
一方面,在進行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時,高校應當創新選拔機制和考核體系,積極引入能上能下模式,并不是通過一次考核就確定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不適應或是不具有教學優勢的教師能夠另謀出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老教師對于新教師應當采用傳幫帶的形式,但同時高校應當為年輕教師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和創新平臺,使得年輕教師與老教師之間能夠實現公平競爭,對科研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對于教師個人的發展而言,其不僅僅應當具備扎實的知識結構,還應當能夠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這樣才能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爭取基金項目,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等方式拓寬自身的科研經費來源,積極參與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另外教師還應當實現學術自由,運用自身的教學優勢、教學特色,對人才進行自主培養,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
二、充分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
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進行充分有效的結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使其具備崇高的理想,以為人民服務為個人終身奮斗目標,能夠在集體利益和個人私利之間實現有效協調。基于此,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為了服務于社會與他人,為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我國相關教育部門明確指出當前的教學應當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適當減少課堂教學的時間,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創造。一方面,學校應當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及相關的科學研究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新性實驗;另一方面,高校在進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當充分立足于社會實踐,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深入了解企業的運轉模式,從而培養出一線工作人員。
三、開展跨學科整合教學,拓寬學生知識視域
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于課程的設置,通常表現為跨專業人才培養,辦學過程中會設置大量的交叉專業。一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傳統的專業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教學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材料、能源、通信等等新興產業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高校在進行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當基于未來競爭的實際需要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特殊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應當積極開展集約核心課程,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學分制教學模式,將文理科進行交叉,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在院校中形成輔修專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跨學科培養人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解決社會中的綜合性問題,實現文理交融,將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進行改革發展,實現教育的創新突破。
四、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
高校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及發展優勢,建立健全的教學軟硬件設備設施,同時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建立起相關的實驗室,并且將實驗教學作為重點教育環節。另外,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課題經費應當考慮到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一定的支持使其取得科研成果。在部分發達國家,大多數大學都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部分優秀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科研活動中。當前我國也開設了相關的創新工程,對優秀學生給予一定的項目經費支持,從而促進其創新發展。
五、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在方法視角下的創新教學應當轉變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積極開展啟發式研究式的教學形式,通過課題及問題為基本導向,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留出足夠的時間使其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獲取,尋找最佳解決方式,從而提高其創新能力。
六、注重學生情商培養,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系統
眾所周知,情商已經逐漸成為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當積極開設情商訓練的相關講座,邀請行業專家、優秀的心理學家等等進入院校開展培訓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團隊協作、意志力培養等相關的訓練。同時可以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開設科研素質養成方面的講座;另一方面,高校應當注重心理導師的存在,盡可能定期選擇一些情商較高、心智發展成熟的優秀人才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使學生敞開心扉,明確自身的發展優勢及缺陷,通過心理導師的疏導,解決其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逐漸實現其身心健康發展。
七、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應當搭建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充分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開展跨學科整合教學,拓寬學生知識視域,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情商培養,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系統。(作者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質量與創新協同視闕下應用人才的工管結合培養路徑”(編號:2017SK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