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彬
[摘 ? ? ? ? ? 要] ?認知能力是中職學生學會學習、實施有效學習、提升關鍵能力、適應未來工作的基礎。調研探討中職學生認知能力現狀,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原因,并基于元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出認知能力培養的策略和對策。
[關 ? ?鍵 ? 詞] ?認知能力;經濟新常態;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218-02
認知能力是人們成功完成各種實踐性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是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影響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學習能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9月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四種關鍵能力,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提出要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能力和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
認知能力是人們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發展規律和相互關系,通過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涉及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為調研分析中職學生認知能力的情況,我們選取河南三所中職學校共480名在校中職學生為調查對象,按照學習能力、讀寫算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他人認知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五個方面,采用問卷星的方式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交叉因子分析。針對學生現有認知能力構成指標進行李克特量表分析,其中分別賦值為1分、2分、3分、4分、5分,其中1分能力最差,5分能力最強。
(一)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是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所學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生離開學校,踏上工作崗位或學習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通過自我學習調節和控制,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調研分析可知:中職學生自學能力調查分析得分為3.33分,思維能力調查分析得分為3.51分,信息加工能力調查分析得分為3.49分,68.29%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教育相對較為薄弱,在初中階段學習中屬于被學校忽視的群體,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自主性較差,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需要提高。
(二)讀寫算能力
傳統意義的“讀寫算”局限于“閱讀、寫作、邏輯運算”,是基礎教育中的三大基石。信息時代賦予“讀寫算”新的技術和人文意義。技術層面上,主要是為讀取、表達、數字模擬,其對象不局限于文本語言,還包括圖形、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多種語言;在人文層面上,視覺文化崛起,視覺思維重要性凸顯,需要培養學生的觀看、構繪和想象能力。提升中職學生的讀寫算能力,可增強學生對工作和生活的適應性。中職學生讀寫算能力測評得分為3.17分,62.2%的學生讀寫算能力一般,讀寫算能力是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反復訓練提高閱讀、寫作和計算能力。
(三)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包括認識自己性格特征的能力、察覺自我情緒變化及原因的能力、認識自己價值觀的能力、找準人生方向和目標的能力等。由于剛剛脫離應試教育,身上還殘留有對學習的“依賴性”,思考問題“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自我認知出現偏差。中職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調查分析得分3.66分,4.88%的學生不能正確了解自己,6.5%的學生對自己基本不了解,30.89%的學生對自己的了解程度一般,33.33%的學生對自己較為了解,24.39%的學生對自己非常了解,只有對自己進行充分、正確的認識,才能有目標和方向地約束和發展自己。
(四)他人認知能力
現在大部分中職生會依賴電視、電玩、網游、網絡,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主動了解他人,對他人的認知能力逐漸缺失,致使性格孤僻,與人相處困難,進而影響工作和團隊協作能力。中職學生他人認知能力得分3.3分,3.25%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會去了解他人的性格,感覺沒有必要,1.63%的學生不會去了解他人的性格,37.8%的學生認為與他人相處隨緣,36.18%的學生會去了解他人的性格,41.14%的學生表示完全會去了解他人的性格,這樣能夠與他人更好地相處。只有充分了解他人的品質,如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立場和視角、利益所屬,才能彼此建立信任,相互交往。
(五)社會認知能力
社會認知是人們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中職學生應該了解社會環境、掌握基本的社會知識,具備團隊溝通、互動與組織能力,以便能順利地完成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同時,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斷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能力,為將來畢業順利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做準備。正確的社會認知能力能促使中職生在社會環境、社會需求與承擔個人責任中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契合點。社會認知能力得分3.17分,3.66%的學生對社會完全不關注和不了解,10.16%的學生不了解社會和缺少關注,59.76%的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程度一般,17.89%的學生會了解并關注一些社會現象,8.54%的學生對社會非常了解。目前社會瞬息萬變,各種新聞和信息充斥著網絡,只有有心關注的學生,才可以了解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但是要學會如何去篩選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進而適應社會。
由調研分析可知,中職學生認知能力分值不高,相對較弱,尤其是讀寫算基礎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更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缺少自己的見解,比如學生遇到教師提問,多數學生會翻書找答案,照書念,既不能寫,又講不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生易受網絡控制,平時對他人缺少關心,對社會更缺少關注。
二、培養和提升學生認知能力是新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轉型和升級,新的產業或行業不斷產生,產業結構多變,行業的復雜性、多樣性使工作崗位頻繁變遷。任何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都無法長時間地保持新穎、領先。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活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都在發生飛速的變化。瞬息萬變的時代,客觀上要求學習者必須有突出的個人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學生選擇上中職大多數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懇求”的情況下才來學習的,選擇的專業基本上是父母定的或是通過朋友介紹的,對所選擇的專業缺少了解更談不上喜歡。在生理和心理發育上,他們處于青春期這一重要的飛躍和扭轉時期,年紀太小,社會閱歷和經驗幾乎沒有,沒有確立完全自我認知和行為標準。在學習上大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以往的學習只重視在顯性知識的簡單獲得上,偏重于追求結果正確與否,不重視過程分析,忽視知識間所蘊含的基本思想,導致學生對學習既缺少興趣,又缺少方法,認知能力較差。因此,中職學校首先要注重對認知能力培養,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通過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形成適應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在社會中應有的行為模式,由自由人逐漸轉化為社會人。
三、培養中職學生認知能力的策略
元認知活動是一種通過觀察、檢查、監督、反思和控制自己認知,并且通過監控找出與認知目標的偏差,采取措施調節行為,直至完成學習目標的活動。元認知能力包括計劃能力、選擇能力、監控能力,其中計劃能力是人在認知活動中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并在行動中隨時調控實施計劃和調節修正的能力;選擇能力是人在認知過程中,比較選擇認知路線、認知結構和認知方法,選擇體現自己特點的角度與策略,獲得最佳效果的能力;監控能力是人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測試與自我調節。元認知強調學習者自身的主動性、自覺性和主體作用,對人的認知、思維活動起監控、調節的作用,較為成功地說明了學習過程的本質,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一個根本途徑,必須高度重視。
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個體在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中職學校是學生聯系企業、社會的紐帶,學校可以利用這個“社會”,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認知能力的系統培養,將學生認知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其一,學校要加強對認知能力重要性的認同和提高認識,在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為學生創設自覺思維教學情景,主動為學生服務、為學習服務,開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教學活動,在知識應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自身能力和素質自主建構。
其二,學生管理中以班級、學校為單位積極組織各類集體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企業實習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交流合作中、共同的活動中鍛煉成長。
其三,在教學活動、實踐活動和企業實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并幫助制定計劃、擬定實施方案、規劃路線,對活動的策略與方法作比較、評價和選擇,并適時調整。活動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共同探討復雜的社會問題,練習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活動后做訪談,教學生寫總結、寫鑒定報告,學會反思并養成反思習慣,從活動中總結經驗,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增強個體社會性。經過反復訓練、實踐,循序漸進地提升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6-87.
[2]徐芬,李春花.初中生認知能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5(1):11-18.
[3]馮克誠.皮亞杰認知結構思想與《發生認識論原理》選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索玉英,中職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D].煙臺:魯東大學,2012.
[5]孫琳.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再認識[J].職教論壇,2008(11):6-9.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