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要]本文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上,探討了當前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高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沿“一帶一路”建立民族語言。文化選修課程,將“一帶一路”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技能融入語言教學,強化和管理沿線人才的培養與合作,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家來中國人民的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互動等。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素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素有不同的看法。例如,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技能包括態度、知識、解釋/相關技能、發現/互動技能和批判性文化意識。Samovar&Porter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概括為動機(motiva-tion)、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國內文秋芳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兩部分組成: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張紅玲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敏感/意識,態度/情感,知識和技能。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要素有不同的具體看法,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意識/動機、知識和技能。
二、研究設計與調查對象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涵蓋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總體情況,跨文化交際意識/動機,知識和技能。其中,跨文化交際的整體形象主要是調查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的頻率;前者主要測試大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政治、宗教、地理、歷史、文學、價值觀等知識的認識。后者主要測試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日常交流,如問候語、手語、面部表情和應急技巧。
(二)調查對象
研究對象主要來自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東北電力大學、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和長春工業大學。每個學校隨機選取80名學生。共發放問卷590份,回收有效問卷522份。調查的主題涉及各種學科。兩類學生人數差異不大,分別占56.3%和63.7%;根據成績分布,二年級學生人數最多(58.6%),其次是大學三年級學生(占38.9%);87.7%的大學生具有大學英語四級及以上的英語水平。調查的年級,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有效性。
三、調查結果及數據分析
調查顯示:在具有跨文化交流經驗的大學生中,39.6%的大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外國朋友交流而感到緊張。幾乎所有學生(99.6%)都擔心他們的外語水平不足以影響溝通;51.8%的學生因外語水平有限或跨文化交流而感到尷尬,只有4.6%的學生能夠順利愉快地進行交流。這種現狀反映了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心理上的不自信心理。
這部分主要采取評分學生回答的問題數量的形式:官方文化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按100%計算,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使用SPSS軟件進行,如表1所示。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一帶一路”倡議中各國正規文化知識的理解非常有限;普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高于正式的文化知識。
四、存在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往往只占不同跨文化交際的5%,從未有過跨文化交際經驗的大學生占近21%。跨文化交流的現狀遠非全球化背景下大學人員國際化的目標。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在本次調查中有447名具有跨文化交流經驗的大學生中,61.2%的大學生沒有采取主動,但由于遇到外國朋友而偶爾交換。另有20.7%的大學生從未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因為“自己覺得沒有這方面的必要或機會”。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反映了跨文化交際中大學教育的嚴重問題。
五、培養策略和建議
1.沿“一帶一路”開設國家級語文選修課
國家語言委員會前副主任李玉明先生說,雖然這些國家可以用英語等一般語言進行交流,但他們必須真正去當地人民,真正了解鄰國和國家的文化思維模式。為了更接近當地人的感受,有必要用當地習俗的語言進行交流。“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大量了解共同語言和當地民族語言的專業人員。
2.沿“一帶一路”開設民族文化知識選修課
“一帶一路”倡議迫切需要大量熟悉當地語言的人才,熟悉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文化習俗以及人文地理。在調查中,87.2%的大學生認為他們的學校缺乏“一帶一路”的全國文化知識課程。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程度。因此,沿“一帶一路”開設全國文化知識選修課,已成為高校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當務之急。
3.將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融人語言教學過程
斯特恩認為,語言教學應注重社會,傳播和文化的諸多方面,并將文化置于與語法或語言相同的層面。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小語言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意識地整合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