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劉佩斯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的設計行業也在迅速發展壯大,至今,對設計的需求已經體現在各行各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專業的設計師的出現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設計的需求也提高了日常人們的審美。與此同日寸,設計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對設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平面設計師在當前設計趨勢下有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設計;設計趨勢;平面設計
一、社會形勢發展的影響分析
如果在現在去網絡搜索設計師,那么有絕大數網頁詞條顯示內容是關于設計師求職和培訓,就目前形勢而言,設計師這個職業是近幾年較為熱門且收入較為不錯的行業。對設計師而言,這是一個對自己發展有利的發展趨勢,而同時,隨著“高薪”“收入穩定”“熱門”等方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踏足這個領域,從而從整體上來說,社會的發展對設計和設計師產生了很多影響。
(一)設計的機遇
中國的設計發展起步相比于世界來說較晚,從而中國的設計師的產生到設計師正式成為一種職業都有著極其快速的發展,同時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設計師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斷增加。設計所產生的力量和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人們對美和個性化的追求也側面增加了對設計的需求,從而設計開始從“藝術”走向了“現實”。與此同時,網絡的急速發展也為設計師的產生和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網絡消除了設計師的地域問題,也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設計師的求職以及學習問題,更大的作用在于,網絡使得設計師和世界接軌,從而可以做到“學習”和“競爭”。
(二)急速發展中的不足
當社會對平面設計師有了需求,就有了大量的人、學校、機構的參與,設計師需要自我修養,而現實很多設計師缺乏自我修養且并未覺察到。就目前而言,有大量的學校設有藝術專業或設計專業,因而也會有許多問題產生:首先,學科設置較為單一,僅僅注重本學科課程的安排,而忽視了對學生整體人文素養,興趣愛好和審美的培養和引導,那么就會有單純為學設計而學設計的問題。其次,專業學科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長時間沿襲原有的課程設置體系,不能根據社會、市場條件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來說,隨著對設計師需求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也在隨著平面設計師職業的興起而興起,“速成”“高薪”“安排就業”等字眼,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進而去參加和學習,但其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首先,教授內容殘缺,速成的學習方法的確滿足了很多人可以迅速地完成由“學”到“賺”的轉換,但其本質僅僅只是教會了學員怎么去使用平面設計軟件和一些相應的技巧,并不是教會學員真正地去做設計,所以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與洞察能力。其次,過于重視技巧而忽略了對“藝術設計和美”的理解,通過短時間可以學會很多的平面設計軟件,掌握很多的技巧,但對于一個合格的平面設計師而言,良好的審美和將藝術與生活結合的能力意識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掌握這些,那么結果只會是產生出了大量的美工而非設計師。
二、設計軟件技術發展的影響分析
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平面設計也不會例外,設計中所用到的軟件也在一直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設計軟件和功能使得平面設計師在做設計時更簡單、更得心應手,熟練的操作和運用設計軟件也是目前設計師必備的技能之一,同時,軟件自身的升級和功能的開發也使得平面設計軟件龐大并且復雜,甚至在如今的AI時代,部分軟件已經具有相當強大的設計功能,軟件的技術革新也對平面設計師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2017年,阿里巴巴正式發布阿里魯班(Lubanner)智能設計平臺,而后在2018年創建且發布了首個AI中文字庫。那么就這兩款智能設計軟件的發布對平面設計師來說是喜憂參半。首先,新技術的革新可以提高平面設計師的工作效率,這毋庸置疑,以魯班智能設計平臺來說,魯班成功地完成了阿里巴巴“雙十一”活動1.7億張Banner設計,平均等于每秒做8000張海報,可以明確得出,AI技術的運用,在效率上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其次,軟件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對平面設計師的要求,當智能軟件完全勝任基礎到復雜的平面設計任務后,緊接著就是對這個行業造成沖擊,也就會有一些技能不及格或者學藝不精的設計師被AI軟件所淘汰,因此,今后對平面設計師的要求和人職門檻都會有所提高。然而,每一次科技的進步勢必會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作為平面設計師而言,機器只能解決一些重復性很高的設計工作,很多有創意的東西都是機器無法實現的,所以設計行業將會越來越發達,因為人們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創意和發展上,而不是簡單的重復。
結語
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一直不斷向前,也不斷帶動著平面設計行業的發展,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對平面設計師的能力和創造力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平面沒計師可以從簡單的、基礎的設計活動中解放出來。面對如今的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設計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因為創意和想法具有極大的個性特征,無人可以取代,只有自己擁有無法取代的獨特性,才能應對這陜速變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