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艷
摘要:目的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影響。方法對招募的9名大學生進行為期8周的團體輔導,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輔導效果進行評估。結果團體輔導后的心理彈性得分顯著高于輔導前。結論 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提高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團體輔導;心理彈性;大學生
心理彈性( resilience)又稱“心理韌性、復原力、抗逆力”,是一個伴隨著關于壓力或心理危機應對的深入探討而日益引起人們重視的概念,指個體在壓力、挫折情境下,充分利用內外資源,克服困難,獲得良好發展的能力、過程或結果[1]。二十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咨詢理論認為,心理健康的培養應更加強調個體內在力量的增強,而不是癥狀的消除[2]。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競爭加劇,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心理彈性作為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機制,在心理健康的維護中起著重要作用。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討、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3],積極心理學和心理彈性都強調個體的內在力量,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注重培養個體的積極情感、個人投入以及人際交往等,團體成員通過參加團體輔導的經歷和體驗,更好的自我覺察,并從中領悟到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信念和期望等,從而達到促進心理彈性發展的效果。本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團體成員特點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探討其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實證影響。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經過公開招募、篩選,選取湖南某高校9名在校大學生組成心理成長小組,其中女生7名,男生2名,所有被試均身體健康,無明顯心理障礙。
1.2研究工具采用《成人心理彈性量表》進行前后測,此量表由挪威學者Friborg、Hjemdal. Rosenving等人編制,共有33道題,采用七級評分,包括自我效能(對自我的感知和對未來的感知)、計劃風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五個維度,量表的總體信度為0.87。
1.3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取向,以精神分析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為指導,采用半結構式團體小組形式,根據團體成員的互動不斷呈現出探索的主題,團體領導者既契合團體成員的能量流動,又含而不露的引領相應主題的深入探索與反思,活動重心在于團體成員心理彈性的發展。
1.4團體輔導方案的實施團體領導者為心理咨詢中心專職教師,具有多年心理咨詢和團體帶領經驗。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在第一次團體活動前對全體成員進行前測。整個活動持續進行8周,每周一次,每次2個小時,每次活動后均有相應的自我覺察練習。團體活動結束后,對全體組員進行后測,前后測均用《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在第四次活動結束時,填寫《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所收集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定性方法包括作業分析、感受總結和小組成員的事后反饋。
1.5統計方法采用SPSS 19.O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定量分析
2.1.1心理彈性前后測的差異性檢驗對團體輔導前后測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由于被試人數較少,不符合t檢驗的條件,所以采用配對樣本的非參數檢驗法——wilcoxon符號等級檢驗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經過8次心理成長小組活動之后,小組成員的心理彈性有顯著提高,心理彈性總分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得分,從五個維度的得分情況來看,個人能力和社交能力兩個維度兩次測量得分達到了顯著水平。
2.1.2《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報告這個量表是用來評估團體動力的。讓我們能夠及時看到成員對活動的書面反饋,以及團體活動的動力情況。量表要求成員以1-5的等級評估自己參與團體的狀況,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分析結果顯示,選擇≥4的百分比是78.8%,選擇≥3的百分比是86.6%,選擇≥2的百分比是100%,團體成員基本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2.2定性分析
從成員的作業、感受反饋和活動總結來看,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觸動、沖擊,并且有著自己的思考與成長。關于過程中的感受,小組成員們談到:“每周二晚上對于我來說并不是一個任務,我能在這兩個小時里脫離手機,去回味自己的人
生,去傾聽他人的故事,這真的是一個太棒的體驗了”,“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除去多余的好奇,最大的心情大概是緊張與不安,我很害怕把自己投身于一個陌生的環境并且我一個人都不認識……再后來的每一次分享中,好像難過也好,開心也罷,我能夠以一種云淡風輕的姿態去面對”,“從小組每個成員身上,或者他們在講述某個事情的時候,我都多多少少能從中看到自己或者從前自己的影子”,“很幸運來參加這個團體,話雖然客套,但卻都是真心真意的”。
關于活動后的總結與收益,小組成員們談到,“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做很多事情,所以常常知難而退,這大抵是我的不自信導致的。但是不是的,我最近發現其實只要我愿意,是可以做到很多自己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在潛移默化的往好的方向發展……”,“在這里,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渴望被愛,卻不愿去追求,害怕受到傷害……我希望我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迫于壓力而被迫成為的人”,“與人相處這一塊是我的短板,我很敏感,我害怕我的語言和行為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覺得這次的經歷正潛移默化改變著我”,“我十分感激能遇到這樣的一群人,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這種東西是外界給不了我的”,“所以說每周二晚上的團體輔導室,都像是一個充滿了治愈力的地方”。
3.討論
Seligman博士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4]。它強調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但并不回避人類的弱點,從培養積極的心態提升個體的資源取向,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性。本研究中的活動設計目的在于幫助小組成員進行深度自我覺察與分析探索,主題聚焦到原生家庭、依戀類型、親密關系、人際關系、挫折和壓力應對、創傷經歷等方面,從而促進心理彈性的發展。每次活動,團體領導者根據團體的節奏既有總體的方向,但也不強迫控制團體的方向,而是靈活貼合和把握當時活動現場的狀態。含而不露的貼合和引領,小組成員們通過分享與交流、思考與沉淀,對自我以及生活更好的理解與悅納,從而發現自身更多的資源,激發出更多的內在力量。從定量分析的結果來看,小組成員心理彈性前后測差異顯著,定性分析的內容也反應了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體會和收獲,說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本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這既是優勢也是不足之處,優勢在于人數較少,小組成員的心理安全感較高,更容易敞開心扉進行深度的探索,每個個體都可以關注到并且有所觸動和收獲,使活動不流于形式。不足之處在于受眾面窄,如何在更多被試的團體輔導小組活動中產生良好效果還需進一步實踐和探索。其次,由于報名情況和時間沖突等原因,團體成員性別結構有些不均衡,這個現象與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有研究數據顯示,大學生心理咨詢在性別分布上,女生咨詢人次多于男生[5]。女性在“情感求助與宣泄”因素上顯著高于男性。第三,研究方案設計為8周的周期,可能也存在一些局限,活動結束時,很多成員表示,8次活動有點短,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再繼續深入探索,有些問題呈現出來,但由于時間的關系,不能面面俱到。后續研究還可繼續探索長程的團體活動對于心理彈性的促進和維持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森楠.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網址:http://www.hsjh.hcc. edu. tw/guid/guid3. htm2003-2-27.
[2]周碧嵐.復原力研究的進展與方向[J]。求索,2004(11):132-134.
[3]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 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v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J].An Psycho. 2000 ,55(1):5-14.
[5]何元慶,姚本先.888例大學生心理咨詢特點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