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俐
摘要:近年來,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寫的《追風箏的人》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劇烈的反響。作者用細膩的文筆,生動地描繪出阿米爾和哈桑兩位小主人公之間的友情。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淺談對這份友情的見解。
關鍵詞:友情;陪伴;忠誠;贖罪;人性
亞里士多德形容人類為天生的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人建立關系。在社會心理學中,普遍認為人類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友情在人類的關系中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承載著人類基因里的生存需要,也創造出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追風箏的人》中,有著種族區別的阿米爾和哈桑,在幾十年的歲月里,扮演了對方生命中重要的角色,這份友情甚至超越了人的本能。
一、跨越種族的陪伴
在阿富汗,因為歷史、社會、宗教的關系,什葉派的哈扎拉人與遜尼派的普什圖人向來無法和平相處。書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普什圖人處于統治地位,而哈扎拉人基本以做奴仆為生。哈桑是在阿米爾家做奴仆的哈扎拉人,而阿米爾則是被稱為少爺的富有普什圖人。在當時的社會下,哈桑和阿米爾從一開始就不該成為朋友,身份的鴻溝從他們出生開始便橫在他們面前。
誰也不會想到,在哈桑剛學會講人生中第一個字的時候,說的是阿米爾的名字。嬰兒往往最先學會叫自己喜歡的人的名字,不可否認,哈桑最喜歡阿米爾了。一個對嬰兒沒有陪伴的人是不會得到嬰兒的喜愛的,而阿米爾卻成為了哈桑初到人世最親密的玩伴。
哈桑不是一個幸運的孩子,他天生裂唇,這為他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嘲笑與不公平。但阿米爾并不在心底認為他也可以因此而欺負、嘲笑哈桑,事實上,性格內斂的阿米爾把哈桑當成了自己最好的玩伴,阿米爾和哈桑一起上山爬樹摘果子,和哈桑一起打滾玩鬧放風箏。每當遭受到欺負的時候,哈??偸菗踉诎⒚谞柷?,為他出手打人或者挨打,每一次,都心甘情愿。這種跨越種族的陪伴折射出人性中“愛”的力量,無論歷史和社會如何,深厚的感情永遠都無法被掩蓋。
二、奉獻到底的忠誠
阿米爾由于母愛與父愛的缺失,心思十分敏感,也十分渴望得到愛與關注。相比之下,哈桑雖然過著毫不富裕的生活,卻擁有更多的愛和關注。阿米爾在人性的驅使下,變得無法控制自己,明明不愿妒忌卻偏偏妒忌得不得了,明明不想傷害哈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言語和肢體攻擊哈桑。
哈桑瀆不懂阿米爾眼里復雜的情緒,他只是一味的忍讓、寬容,并一如既往地熱愛阿米爾。哈桑這種對友情的忠誠不是沒有原因的,阿米爾身上確實有別人沒有的特質。阿米爾雖然性格不剛烈,遇事喜歡逃避,但他很容易接受并思考別人的觀點。哈桑作為一個哈扎拉人,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什么發言權,他的父親也和他一樣只有默默承受痛苦的份。身為普什圖人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其他人不同,愿意傾聽哈桑、教哈桑讀書、和哈桑分享好玩的東西,這在哈桑的世界里,已經是莫大的幸運。所以哈桑認定阿米爾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認為阿米爾永遠都不會背叛自己,即使有,也一定是被逼的。這樣的哈桑注定會為友情付出一切,即使是尊嚴也可以拋棄。哈桑為了阿米爾的一只風箏,可以忍受一個孩子所能忍受的最大的欺凌,為了阿米爾的榮譽,可以放棄現有的安穩生活去過沒有保障的日子。忠誠二字在哈桑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哈桑付出一切去保護自己的友情。而阿米爾,為這種奉獻背上了愧疚的枷鎖。
三、不懼死亡的贖罪
長大后的阿米爾,依舊是一個內斂的人,害怕發生沖突。這樣的阿米爾,最終還是踏上了回阿富汗的路程,因為他想做一個好人,即使晚了這么多年。重回阿富汗,意味著主動放棄現有的平和生活、承擔死亡的風險,而回報卻沒有任何保障。索爾·貝婁說:“愛這種靈魂力量是不能勉強的。它可以創造美感、力量……如果沒有愛,批判意識會把一切來者分解、解析、瓦解?!卑⒚谞杻刃纳钐帉5膼酆蛢染?,驅使著他做出了這個不理智的決定。
阿米爾依舊軟弱,但不再逃避。幾十年來,阿米爾從阿富汗到美國,看似過著還算可以的生活,但他一直無法與自己和解。他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因為懦弱而旁觀哈桑被欺凌,無法原諒自己當年用謊言趕走了哈桑,無法原諒自己一次次選擇傷害哈桑來滿足自己的自私。
人性總是在救贖的路上展現出從未展現過的光輝。有人用金錢贖罪,有人用時間贖罪,而阿米爾選擇不顧一切來贖罪。如果哈桑能夠在天有靈,看到阿米爾不顧性命地拯救自己的兒子,一定不會驚訝,因為在哈桑的心里,阿米爾永遠都很優秀。
哈桑用前半生來愛阿米爾,阿米爾用后半生來還這份情。追逐忠誠的哈桑與追逐贖罪的阿米爾,最終殊途同歸。
小說通過哈桑和阿米爾,成功塑造了一對感情至深的阿富汗兄弟。反映了阿富汗文化里那種賦有特色的重情重義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進一步強調了友情在阿富汗人眼里的珍貴。哈桑和阿米爾,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阿富汗兄弟的縮寫。阿富汗不再是從前的阿富汗,但人性中的閃光點一定會長存人間。
[參考文獻]
[l]徐祥民等,正宗政體與變態政體——亞里士多德的政體學說,《政體學說史》,2002年.
[2]戴維·邁爾斯,吸引與親密:喜歡他人與愛他人,《社會心理學》,2016年.
[3]網絡,愛是對對方的高估,http://blog.slna.com.cn/s/blog__ 4e218fhb01008 hpy. html.
[4]索爾·貝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