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香
[摘要]地理核心素養是新改當中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致力于貫徹并落實核心素養,促進地理教學水平提高。把核心素養和具體教學相結合,可以提高教學有效性。本文將分析地理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階段地理教學具體措施。
[關鍵詞]地理教學;核心素養理念;高中地理;有效性
引言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工作者應不斷改進課堂,從各環節滲透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重視提高自身素養。近幾年高考教育改革,“3+3”選考模式下,地理學科日益成為一門熱選課程,地理教師要主動迎接學科未來發展的機遇,基于核心素養開展教學,促進課堂有效性的同時為學生未來奠定堅實的素養基礎。地理核心素養分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和人地觀念四個方面的內涵,以下從這四個層面淺談其從理論轉化為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區域認知
這一點在高中地理知識中占據很大比重。區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某個地理概念的共性,也可以認識到某個地理現象的特性。區域認知素養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區域地理基本要求。常見的有區域位置、特征、差異、發展等。以《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為例,教學目標中體現區域認知素養,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教師指導學生找出秦嶺和淮河的所在,并查看兩者走向特點。在學生了解如何比較區域差異后進行歸納總結,在我國的區域劃分上,主要分為四大模塊;通常會按照秦嶺一淮河線,以及年降水量是否達到400mm,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個大點來進行劃分。
二、綜合思維素養
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靈活運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地理是人文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基于其學科特點,要求學生具備要素、時空和地方的綜合思維。綜合思維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思考并針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以四大區域為例,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地圖并模擬畫圖,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要求學生在地理知識中關于區域的劃分有很多種,因此,同一個地區可能擁有不同屬性的“身份”,而這主要取決于人們的不同需求。基于此,展開關于我國四大區域的知識學習。學生通過時空思維,掌握不同的區域劃分,加強自身核心素養培養。
三、人地協調觀
地理知識的總結本就來源于生活中的地質、氣候等環境,因此也是一門與我們聯系緊密的課程。人地協調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從眼光從書本上放到家鄉、國家和世界。這一觀念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它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看待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發展觀,并將其體現在生活中。為快速實現教學目標,可以游戲導人的方式進行環境人口容量這一課時的教學。拿出一張報紙,邀請同學們一個一個往上站立,到學生上不去了為止。之后進行教學講解: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報紙上已經沒有空余的地方可以容納其他同學了,因為它能提供的空間是有限的。換種說法來說,這張紙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如果將這張紙看成是地球的微縮,是不是說明地球的容納量也是有限的?那么這么大的地球到底可以容納多少人口呢?讓我們來探索下地球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到底有多大承載力?
為學生留下問題,進行閱讀思考:什么是環境承載力?此時需要對這一概念進行解釋:是對我們生存的環境足以供養的人口數的指代。再拋出問題:現在的地球生態可以供養多少人口的生存?學生討論得出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悲觀派、樂觀派和、中間派。第一個派別的學生認為資源是有限的,當今環境破壞嚴重,對資源消耗過快。第二個派別的學生心態較好,他們認為發展的同時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地球上還有許多我們未發現的資源、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第三個派別的學生則較為中立,介于前兩者之間。教師則應向學生闡述目前社會上學者的觀點,引導學生以正確的觀念對待三種觀點,樹立起客觀的人口容量觀。
四、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學科的科學性特點要求學生深入到實踐中去測量和觀察,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精準認識。教學服務于實踐,教學教給學生具體的地理知識,提升學生在生活中和地理相關問題中運用地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地理學以致用的能力。以洋流為例,鑒于現實實踐條件不存在,課堂上實驗模擬風海流實驗:在風的吹拂下,水槽的水會發生怎樣的運動。實驗器材:裝有水的水槽、花瓣若干、吹風機一只。實驗步驟:將花瓣放入水里,甲同學站在水槽右側(模擬大洋東岸赤道地區)用吹風機向左側吹動花瓣——在吹風機口的正下風向,花瓣如何運動?學生課堂實踐。之后再由教師向學生展示全球氣壓帶風帶的模擬圖片,總結在盛行風吹動下的海水運動規律,最終完成全球洋流模式圖。教師再以實例舉例,先讓學生辨別都柏林以及圣約翰斯兩地的緯度,發現大致相同后在進行溫度的比對,可以發現同為一月的情況下都柏林當地氣溫為8℃,而圣約翰斯的溫度卻低于前者,只有0℃左右。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究竟是為什么?此時教師可以提出關于洋流會影響附近氣候的觀點,再針對該現象進行總結:暖流和寒流根據自身溫度不同會對氣溫或造成身高或降低的影響。課堂是教師先組織學生實驗親自觀測,再舉實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回答地理現象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基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和地理實踐能力素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團體進行不斷的研究并對教學方式實施改進措施,以培養更為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