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釔丁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民族音樂豐富多彩,要傳承與發展優秀的民族音樂,促使我國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本文對我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特點進行了分析論述,結合學習提出了傳承與發展我國民族音樂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分析研究;對策
1.對我國民族音樂的認識
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從古至今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上創造出了富有各民族和地域特色,能夠充分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風貌的音樂形式,這就是我國的民族音樂。從廣義上來說,民族音樂是指我國各民族音樂創作者所創作的各種音樂和具有五聲色彩的中國音樂。中國的音樂就是用中國的傳統樂器以多種表演形式演奏的各民族民間的傳統音樂。具體包括我國各民族的音樂,既有專業人員創作的音樂,也有來自于民間藝人等創作的音樂。我國的民族音樂既包括傳統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涵蓋面比較廣泛,具體分為:民間歌曲類、舞蹈音樂類、說唱音樂類、戲曲表演音樂類以及各種民族器樂類。
2.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分析
2.1我國民族音樂的聲調表現
我國的民族音樂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或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來的,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國音樂的表現形式一般是采取五聲調式或者是七聲調式,是以單旋律不采用和聲方式表現的,演唱起來非常好聽,并且朗朗上口,傳唱非常廣泛。我國民族音樂在形成過程中表現為一種即興性創作方法,創作者在一定的環境和情緒條件下即興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音樂形式表現出來,即興演唱或演奏。有時候一部作品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創作者靈感產生一氣呵成,就產生了一部流傳廣泛好聽的音樂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有阿炳的創作《二泉映月》、劉天華創作的《良宵》等。
2.2民族音樂創作的口頭性和集體性
各民族勞動人民在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環境和事件的影響處境生情創作出了音樂作品,通過口頭性和集體性傳唱而留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傳播形式主要是口頭性,像各種勞動號子就是勞動者在勞動中為了統一行動、解除勞動疲勞、激發勞動激情而創作的,勞動號子起到了統一指揮、協調動作的作用。表現形式是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統一了步調激發了勞動激情,大家干勁十足,提高了勞動效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代代口心傳授,無數人的加工整理、再創作,給后代子孫留下了珍貴的音樂瑰寶,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2.3我國民族音樂表現形式的地域性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地風土人情各異,語言文化都有比較大的差別,在民族音樂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差別,各地方、各民族在歌唱的調式、節奏、節拍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音樂特色。在新疆地區有“歌舞之鄉”的美譽稱謂,新疆地區維吾爾民族的音樂律動感強烈,在切分音符的歡快節奏下,配上手鼓、冬不拉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樂器,在歌舞表演時匯集在一起展現出新疆地方音樂的特色,觀看者聽到歡快的音樂和奔放的舞蹈,就像置身在那美麗迷人的新疆。我國各民族的音樂表現差異化較大,充分體現了我國音樂所特有的區域性、鄉土氣的特征。
2.4我國民族音樂傳播過程的變異性
好聽的歌曲在各地流行傳播,傳播的方式很多是靠心口傳授的,民族音樂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傳播者和傳播區域的影響,同一首歌會出現變異性的表現,有的是歌詞變異,有的是旋律變異、有的是表現手法方面的變異。各民族、各地方音樂題材間也會相互影響、相互交叉滲透出現了變異性特征。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地方其唱法、表現方法、調式、演奏、演唱者的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反映出區域性特色。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像《繡荷包》、《茉莉花》等,在各地傳播演唱,風格具有比較大的差異,這體現了我國各民族音樂之間的變異性特色。
2.5我國民族音樂具有群眾性
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在生活中根據自身的體會和情緒創作出不同形式的民族音樂作品,通過歌唱表達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情懷,反映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對美麗生活的向往。民族音樂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傳播廣泛,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需求等方面來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和情懷,在不同的場合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各民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是離不開音樂的,音樂是人民群眾勞動和生活的組成部分。
3.我國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對策分析
3.1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研究和教育工作
我國各族人民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音樂豐富多彩,為了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必須加強民族音樂傳承研究和開展民族音樂的教育工作,讓我們民族音樂瑰寶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使我國的民族音樂為世界音樂貢獻力量,讓世界音樂作品更加光彩奪目。音樂教育肩負著傳承民族音樂的重要責任和義務,要保護好我國的民族音樂,必須從學校教育方面作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民族音樂教育工作管理,通過學校教育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音樂的傳承研究工作也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學習班、開展民族音樂采風活動、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研討會等加快培養優秀的民族音樂人才。通過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和理論研究,進一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民族音樂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水平,推動各層級民族音樂研究機構主動開展工作,不斷創新,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
3.2加大民族音樂宣傳普及工作,促進民族音樂發展
我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有豐富的音色特質、混響特質、語言特質和結構特質,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給各民族人民群眾帶來了歡欣快樂。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豐厚,地域性明顯,各民族語言特色性顯著,民族音樂必須得到更好地宣傳、推廣和普及,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了解民族音樂,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民族音樂的宣傳、推廣和普及工作可以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通過營造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大環境作為支撐,進一步形成各方共同努力由上而下、由推廣普及到水平提高,由各種專業部門到非專業部門、由各級學校、社會團體到各級民族音樂研究結構,都能夠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宣傳、推廣普及工作活動中。政府文化部門可以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比賽、演唱平臺、創作研究會等發揮行政管理作用,宣傳普及民族音樂,讓人民群眾都能夠喜歡民族音樂,使民族音樂深入人心,使我國的民族音樂得到長足發展。
3.3重視民族民間樂器,提高演奏水平
我國在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中,對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比較重視,而對民族民間樂器的重視程度相對比較弱,民族民間樂器對于傳承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民間樂器是通過其特有的音樂物理信息,能夠更快地讓學習者進入聲音與音樂境界,使學習者對民族民間音樂更加愛好。我國的民族民間樂器具有制作相對簡易,種類多樣,特色明顯、演奏容易的特點,在學校以及各層次的培訓學習中,具有非常適合普及推廣的特點。學校在開展民族民間樂器的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由易到難容易學習和制作的民族民間樂器,讓學習者進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樂器,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掌握民族民間音樂所使用的音階、音域,通過讓學習者自己動手制作樂器,進一步掌握樂器的發音原理與不同音高之間的聯系,熟悉樂器的演奏技巧,熟練掌握演奏方法,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演奏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3.4充分開發和利用民族民間音樂資源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必須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加強民族民間音樂的資源利用和開發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群眾的審美標準和各種需求不斷變化,對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提高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奏和視聽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音樂的需求,起到吸引觀眾和聽眾的效果。要對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所具有的獨特的表現手法與現代化設施結合起來,把原始的、原生態的音樂進行傳承與創新,提高其觀賞性和視聽性,讓生活在現代的廣大聽眾都能夠接受。在對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進行改編或者創新時,一定要保持原生態固有的元素,不能夠改編的不倫不類。要明確把握好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方向,使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無限地快樂,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創造美好的環境。
綜上所述,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熟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的特點和發展狀況,能夠提升自己對民族音樂的鑒賞水平,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玉紅.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9).
[2]齊海軍,對我國民族器樂發展問題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8(10).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