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農商銀行應借“上市”勁風,御風而上,傳承并延續源于農信高于農信的“三農”本源,維護“三農”領域主力軍的良好形象,以深厚的歷史積淀擁抱現代金融,以待用更快更佳的效率迎來自己的第三次崛起。
農商銀行,這個名詞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金融變革。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將其在農村的網點改為了農村信用社,宗旨是“農民在資金上互幫互助”,即農民組成信用合作社,由社員入股組成資本金、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自成立以來,農村信用社經歷過無數次改革,2003年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后,正式掀起了向農商銀行改革的浪潮。
按照方案要求,改制有三個路徑:對于資本實力強,資產質量優和地區經濟條件較為發達的農村信用社,允許改制為農商銀行;對于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和地區經濟條件次之的,允許改制為農村合作銀行;對于暫時不符合條件的,仍然保留農村信用社體制。
2011年原銀監會表示將不再組建新的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要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隨著越來越多的農信社改制成農商行,農商行在農信系統內金融機構的占比逐年上升,2015年10月末,共改制農商行838家,到2017年1月25日,全國農商行分支機構和代理機構的總數已經達到7807家,截至2017年底,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32 82萬億元,占國內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3.0%。
國家開始著力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規劃、安排、推進和落實,農商銀行的業務模式也從規模導向轉向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導向,開始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步入上市的快車道。
2016年1月,A股農商行第一股江陰農商行成功上市。此舉點燃了農商行奔赴資本市場的熱情,并直接推動了新一批農商行籌備IPO事宜,農商行上市提速。
大連農商銀行某高層管理者曾表示,地方農商行掀起A股上市熱潮,有其歷史原因:“當年,所有地方農商行都認為上市融資的機會來了,把IPO當作解決融資困局及彌補資本金不足的重要途徑,紛紛向證監會申報IPO。”
資料顯示,青島農商銀行、江蘇大豐農商行、安徽馬鞍山農商行、亳州藥都農商行、重慶農商行、廈門農商行、浙江紹興瑞豐農村商業銀行和海安農商行等,在2018年先后A股排隊。
“上市”既是農商銀行完善自我、加快發展、贏得市場的內在需求,也是金融市場與社會資本的共同期待。
對于農商銀行來說,重要的不是“上市”,而是“上市”啟的可持續氛圍一一持續提升經營質效、充分顯現股權價值、讓股東收益得到保障、繼續保持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
我國農商行的市場定位是專門服務三農及中小微客戶,這與其他商業銀行面對的客戶群體有著明顯差異。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有頒布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優惠存貸利率、強制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以確立它們在農村市場的特殊地位,從而保障其健康發展,我國在這方面相對偏弱,仍需要完善法律法規來保障這一類特殊的商業銀行。
從自身角度出發,農商銀行需要探尋一種既能保障自身持續經營的績效機制,同時又能長期促進三農發展的發展策略,從而滿足市場及政府需求的雙重期望。
在管理上,可以通過參股改善農商行的資本結構, 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科學的管理方法,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產品上,可圍繞我國各地農業及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及客戶的不同需求,“量體裁衣”式的創新適合當地三農發展的金融服務產品。
農商銀行應借“上市”勁風,御風而上,傳承并延續源于農信高于農信的“三農”本源,維護“三農”領域主力軍的良好形象,以深厚的歷史積淀擁抱現代金融,以待用更快更佳的效率迎來自己的第三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