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方林 王小婷
從網箱密布、湖水變質到湖面清潔、碧水蕩漾,短短一年多時間,沿岸百姓目睹萬峰湖變了樣。
4月11日,記者從全省生態漁業發展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獲悉,貴州省將加快生態漁業發展,今年擬發展湖庫生態漁業養殖14萬畝,稻田生態綜合種養面積從去年的179萬畝增加到260萬畝。
去年5月起,貴州省全面取締了網箱養魚,提出打造全域“無網箱·生態魚”品牌。而此前一個月,萬峰湖黔西南州水域1367戶網箱養殖戶104.4萬口467萬平方米養殖網箱全部拆除。
“靠水吃水是傳統的生存習慣,但必須要有新的生態吃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美麗、干凈的萬峰湖才是沿岸群眾的最大利益所在,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興義市負責萬峰湖生態綜合整治工作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鐘世友說。
為推進庫灣養殖發展,打造萬峰湖生態養殖品牌,2018年1月,由政府平臺公司萬峰湖旅游集團公司與民營企業貴州金凱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入股,組建了由政府控股的貴州萬峰湖潤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將與珠江水產研究院進行技術合作,致力于打造“萬峰湖生態魚”品牌。

參與萬峰湖攔庫灣生態養殖項目的養殖戶正在捕魚。(黃廷富 / 攝)
曾經的萬峰湖黔西南州水域,非法網箱養魚觸目驚心。剛開始網箱還不密,到了第三年,網箱數量飛速遞增,2008年,萬峰湖湖面只剩下不到50米寬的航道。網箱養魚等業態的急劇發展導致萬峰湖水質逐年惡化、水體富養化程度日趨嚴重,一些水域嚴重缺氧,曾多次發生過大面積魚死現象。推進萬峰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已是勢在必行。
2017年7月,黔西南州召開全面推行河(庫)長制工作啟動大會,在萬峰湖開展以全面取締網箱為重點的“清網行動”,以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的“綠水行動”,以綠色生態養殖和生態旅游發展為重點的“共享行動”,一場環境綜合治理的戰役打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拼了命搞網箱養魚,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光使萬峰湖受到嚴重污染,也讓大家這碗‘靠水飯’吃得越發艱難。”岑尚黨曾是興義市南盤江鎮田寨村網箱養魚戶,2018年3月拆除自家1009平方米網箱后,他便成為了歪染庫灣生態養魚的一名技術員。
“只有保護好萬峰湖的自然生態,大家才能端穩這碗‘靠水飯’。”岑尚黨說。
“歪染庫灣是萬峰湖最大的一個庫灣,有約4000畝水域。而萬峰湖興義庫區有30多個庫灣,生態養殖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羅亞軍是貴州萬峰湖潤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傳統漁業向生態養殖的發展使得萬峰湖生態得以恢復。圖為夕陽斜照下的萬峰湖。(黃廷富 / 攝)
“庫灣養殖能充分利用庫灣優良的水環境,使水體不斷得到更新,魚的排泄物和食物殘渣在水動力作用下及時得到稀釋和擴散,具有能施肥、易捕撈、便于管理、魚病少、生長快、飼料系數低、養殖成本低等優點,且水產品質量安全,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小。”他認為,庫灣養殖是一種“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方式。
如今,由貴州萬峰湖潤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萬峰湖攔庫灣生態養殖項目,已建成庫灣生態養殖項目16個,帶動沿岸務工人員300多人,并將貧困戶、后靠移民戶和有意愿的現有養殖戶納入公司,量化股比參與分紅,保障養殖戶利益。
庫灣建設完成以后,公司開始接收養殖戶存魚,以一年為期,按照1∶1.1的比例分給養殖戶。“養殖戶可以選擇要魚,也可以選擇按照當時市場價格折現,確保養殖戶的利益不受損失。”萬峰湖潤豐公司副總經理徐廷煥說。
岑尚黨正是這些養殖戶之一。
自從將自家經營了五年的100多口網箱拆除后,岑尚黨將自己的1萬多斤半成品魚及魚苗存在公司,并與妻子一起在潤豐庫灣生態養魚場工作,每個月能有6000元左右收入。
“算下來比自己養魚還劃得來,更重要的是不用自己承擔網箱養魚的各種風險,能學到新的養殖技術,能看到萬峰湖變得更好。”岑尚黨感慨說,“萬峰湖生態恢復了,大家的日子更有盼頭了。”
如今,作為攔庫灣生態養魚的一名技術員,岑尚黨已經習慣了跟漁船為伴的日子。
“傳統網箱養魚污染大、效益低,市場競爭力也每況愈下,與今天提倡的綠色環保理念格格不入。傳統漁業若不轉型升級,已然別無他途。”興義市萬峰黔農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攀告訴記者,在萬峰湖生態綜合整治中,公司開始探索新的生態養殖方式,并建成了首個陸基養殖基地。“養殖采用循環用水,將養殖過程中被污染的水加以凈化后再次用于養殖,大大減少了養殖帶來的水污染。”
“湖里魚兒岸上養,萬峰湖水好起來。”李攀說,陸基養殖能更好地讓養殖戶上岸轉產,在他們熟悉的領域實現“再創業”“再就業”,從而從根本上實現“養魚還湖”,重建萬峰湖生態。
據了解,興義市于2017年10月啟動建設陸基循環水高效漁業產業項目,通過科學合理的水循環處理系統和微生物調控手段,控制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風險。受控條件下,成品魚無污染、無土腥味,口感好、品質佳、市場前景好,解決了傳統養殖“靠天吃飯”、污染水體、周期長、水產品質量和環境不可控制等問題。該項目第一期投資1.54億元,建設內容包括苗種良繁示范基地1個,洪波灣、梅家灣、南龍、清水河等陸基養殖示范基地5個,800套循環水養殖設備。預計可帶動2萬戶農戶脫貧致富。
“以庫灣養殖和路基養殖為突破,探索建立萬峰湖水域生態養殖體系,從而打響‘萬峰湖生態魚’品牌,以實現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最終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鐘世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