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徐春燕
仁懷市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在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村全面深化改革,深耕“美麗經濟”,在綠水青山間釋放出無限活力。
春末夏初,走進酒都仁懷,一個個秀美村莊正漸露芳容、串點成線,如百花齊放、風格各異,在鄉村振興中不斷提升顏值與產值。
近年來,仁懷市不斷探索“鄉村振興”的“美麗攻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以“全域規劃、示范引領、穩步推進、爭先創優”為發展思路,在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村全面深化改革,深耕“美麗經濟”,在綠水青山間釋放出無限活力。
2018年,仁懷市出臺《鄉村振興創建試點工作方案》,按照“試點先行,分類推進”原則,把長崗鎮、五馬鎮、大壩鎮作為市級2018年鄉村振興創建試點鄉鎮,長崗鎮茶花村、壇廠街道桅桿村、學孔鎮上寨村、大壩鎮簸箕壩村、五馬鎮魚孔村、茅壩鎮飛龍村、喜頭鎮聯合村、茅臺鎮正覺寺村和太平村作為市級2018年鄉村振興創建試點村,每個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點安排經費500萬元,其余各鄉鎮(街道)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同步推進鄉村振興創建試點工作。
走進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區,一幢幢黔北民居掩映在青山中,一個個小巧精致的田園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這是我們的‘微田園’項目,總面積60畝,劃分為239個單元區塊。現已租賃出一半區塊給城里的市民開展農耕體驗,剩下的一半種植有機蔬菜供應村里的生態農莊。”隆堡社區黨總支書記何濤介紹。
“微田園”項目是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耕文化體驗園,以地塊出租、農耕文化體驗、科普基地、農家菜品體驗為載體,吸引了眾多游客。何濤說:“項目不僅促進了鄉村面貌的改變,提升了隆堡社區農旅一體化的檔次,同時還采取‘支部+聯合社+公司+貧困戶’模式,加快了隆堡社區的脫貧步伐。”
“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沒有污染,產品得以實現無公害、少病毒,同時還能套種西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也節省了人力成本。”在隆堡高效農業示范園內,負責人謝先楊向記者介紹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的草莓基地。
大棚內,一排排草莓整齊排列懸吊于半空,結滿果實。在溫室內采用懸掛升降栽培系統以及水肥一體自動灌溉、補光、增溫、遮陽等環境控制系統,由技術人員遠程調控,7000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內日常管理只需兩個人,產生的效益則比土地栽培高出一倍。
作為村改社區的代表,隆堡社區依托“壇魯農旅一體化”項目,圍繞“休閑體驗、度假養生”主題,以“一園一湖三道五區”為發展規劃,利用距離市區較近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現代高效農業。除了“微田園”,還建起千畝蔬菜保供基地、草莓種植基地、大型生態農莊、高效示范大棚等,做出了“有味道”的鄉村旅游。
此外,隆堡社區還新建了全長4公里的養生步道,繞隆堡景區一圈的萬米自行步道,自天香湖內側曲折而上,全長8公里的攬勝道。清晨或午后,總能看見村民三三兩兩,悠悠漫步于廊亭小道間,好不自在。
2018年,仁懷市規劃創建農業園區38個,其中省級園區3個、遵義市級園區5個、縣級園區13個、鄉級園區17個。創建農旅結合、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的園區23個,打造鄉鎮旅游精品點、農旅一體化示范點10個,效益農業、規模農業、觀光農業發展明顯。
欣賞完隆堡社區的農旅風光,沿著茅壇公路驅車約七八分鐘,又來到一處美景——壇廠街道枇杷村神采八卦園,清晰的八卦圖案在春意盎然中又是另一番視覺沖擊。

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區利用距離市區較近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現代高效農業,做出了“有味道”的鄉村旅游。圖為隆堡水上樂園。(仁懷市委宣傳部供圖)
4月的神采八卦園,油菜花期已過,一片綠油油的油菜田映入眼簾。景區內各種植物勾勒出八卦圖的線條,與周圍錯落的紅瓦民居相得益彰,勾畫出獨特的美景。
據當地人介紹,神采八卦園由81種植物組成,面積320畝,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色。春有金色油菜花,夏有紫色馬鞭草,秋有火紅的高粱,冬有白雪皚皚。
2018年年末,神采八卦園引進了仁懷首個大型游樂園,有旋轉木馬、時空旋轉飛羊、太空飛車、恐怖屋等20多個游樂體驗項目;景區還配備了異域風情的生態農莊,有觀光長廊、涼亭、水車,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游玩體驗。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仁懷市穩步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工作,著力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力爭早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以鄉村為依托,圍繞“大景域、大景觀、大產業”,統籌推進山水田河景觀建設與綜合治理,結合特色集鎮、傳統村落建設,挖掘紅色文化、鹽運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內涵,規劃打造一批集綠色產業、鄉村旅游、生態度假、傳統文化、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業生產由種養單一功能向“優勢產地+原產地加工+觀光農業”轉變,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探索形成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碧綠的山間云海縹緲,綠樹掩映下的白墻黑瓦在連綿的山巒里若隱若現,一踏進桅桿村,滿眼濃郁的綠在晨霧中蔓延開來,仿佛是進入秘境。
據壇廠街道扶貧站站長蔣志華介紹,桅桿村是仁懷市鄉村振興暨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示范點,全村耕地面積5380畝,森林覆蓋率76.5%,春夏秋三季涼爽,具有避暑的天然優勢。
2018年,桅桿村引進貴州巷子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村子進行規劃打造,開啟鄉村振興的探索之路。村子平地的田土以500—7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給公司,高山土地按“三變”模式進行合作。
“這里有仁懷市第一高峰四侖山,海拔2600多米,山上是大量的平緩土地,我們一期項目的定位是生態觀光旅游休閑區、山地型旅游休閑度假區。”貴州巷子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曉靜介紹,根據桅桿村的自然、氣候、地形及農業資源,將把這里打造成為黔北第一康養社區、國內頂級戶外運動和原創音樂圣地、全球知名全季節露營地。
美麗鄉村不僅美在硬件、美在環境,還美在心靈、美在文化上。走進桅桿村小灣組,路上鋪上了青石板,地里種滿了經果林,老房子正變成特色民宿。每家每戶的大門門匾上,都掛著家風家訓,外出務工的人紛紛返鄉發展。
“以前在城區開出租車,知曉家鄉有發展規劃,也為了方便照顧家里,就回來了,現在在公司負責管理工作,也想借機發展一份自己的事業。”在城里“有見識”的村民萬明軍,成了貴州巷子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
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動下,桅桿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50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0余元。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超過10萬元。
近日,中共貴州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仁懷市桅桿村、隆堡村、正覺寺村等10個村莊入選全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名單。當前,仁懷市正致力于把廣闊的農村建設成為美麗宜居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寄托鄉愁的故園、投資興業的樂園。
群山環抱中,酒都大地春潮涌,一大批農村正在變成景區,展現出鄉村風景如畫、生活如詩、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新時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