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 張磊

“幫我拍幾張照片吧!”趙志小聲問了問端著攝像機的我,說完又怕耽誤了正事似地補充了一句,“快四年啦,留個紀念。”
就在前一天,北京市大興區法院內設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公布,時任榆垡法庭庭長的趙志調任黃村法庭,三天后就要到崗。
三載有余春秋,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不舍之情涌上趙志心頭。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副精彩曼妙的畫卷,那么榆垡法庭無疑是他人生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時,新辦公大樓內的文化走廊剛剛布置一新,門口新栽的甘棠樹正在煥發新芽,高聳的國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榆垡法庭正散發著新生般的活力和希望,而親手布置下這一切的趙志即將離開。
在正紅的榆垡法庭門牌前,趙志留下了一張合影,算是與三年半的青春歲月做個極簡的告別。
中等個頭、微胖身材,說話干脆利落、辦事雷厲風行,準80后趙志擔任部門負責人已是第六個年頭。但他沒什么領導架子,總是樂呵呵跟85后同事稱兄道弟,安排起工作來倒是半點不含糊。
趙志很忙,開庭斷案寫文辦會,既要負責庭務管理,還要參加鎮村服務、保障新機場建設,兒子揚揚的成長更是不能錯過。時間總是不夠用,所以他走路很快,吃飯很快,說話也很快,加上還帶點安徽口音,如果想在飯桌上跟他討論一件事情,你必須放下碗筷停止咀嚼集中十二分注意力。
自2005年7月從對外經貿大學研究生畢業進入大興區法院工作后,趙志便扎根在了京南這片熱土,轉眼已近14載。立案庭、信訪辦、執行局、民庭、商庭、研究室、榆垡法庭,還有剛剛履新的黃村法庭,都曾留下他的青春印記。
一直以來,趙志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說“奮進就是生產力”。他堅持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努力擔當起每一個工作角色,不負職責所托。2018年1月,趙志帶領榆垡法庭榮獲“北京市十佳法庭”稱號;同年年底,他個人又被評為第四屆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從書記員、審判員到庭長、業務專家,經歷的是歲月,收獲的是成長,趙志用極致態度書寫著他的青春之志、譜寫著奮斗為美的時代芳華。

話題從榆垡法庭新辦公樓的建設切入,順理成章。這棟拔地而起的6層大樓,建筑面積達4300余平方米。大到基建、規劃布局,小到裝修設計、桌椅綠植,無不傾注了趙志的巧思和心血。“這是黨建活動室,這是榮譽墻,我再帶你看看我們的電子屏幕,新裝的。”他領著我四處參觀,一一介紹法庭的設備、裝飾,如數家珍,仿佛在展示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兩眼笑成了一條縫。
時針轉回2015年8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時任研究室負責人的趙志領受重任南下榆垡擔任庭長。當時的榆垡法庭還在舊址辦公,那是一個面積不大、設施已經陳舊的平房,但就是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院子,卻承擔著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工程建設和通航提供堅實司法保障的重要使命。
“要先想辦法打開局面。”那時機場建設面臨著征地拆遷,大量家事糾紛涌入榆垡法庭。為了讓老百姓樹立法治意識,讓人民法院在重大工程建設過程中所承擔的社會治理和司法保障職責得到充分發揮,趙志決定在這個六環外的小院子里召開一場新聞通報會。為了吸引媒體參加,趙志大開腦洞,一改過去的會議式發布形式,他會前安排公開庭審,會后帶領記者實地走訪。這場別開生面的體驗式新聞通報會讓各大媒體第一次走進這個首都最南邊的小法庭,也讓法治建設新航城的理念深入人心。

新辦公大樓落成后,為了合理且充分地利用每一處空間,趙志對著全院工作要點和大樓圖紙,上上下下不知道把這棟6層樓轉了多少遍。立案大廳、訴訟服務臺、法官休息室、黨建活動室、律師休息室、文化陽臺、干警宿舍,“該有的場地設施一個都不能少”。院內種植17種花草,綠化面積達到40%,真正做到了“四季有花,終年全綠”。
大興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何馬根曾在全院大會上提出了“與書為友,與樹相伴”的學習型法院建設工作思路。在法庭讀書會上,趙志和小伙伴兒們對何院長分享的西周召公“甘棠遺愛”的故事念念不忘。法庭遷入新辦公大樓不久,大家就共同在法庭門前種下了一棵甘棠樹,也在全庭干警心中種下了一顆廉潔司法、為民司法的種子。
現在的榆垡法庭,基礎硬件設施齊全,黨的建設、文化建設等軟件設施不斷豐富。2018年11月, 北京法院“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走進大興區法院巡回宣講會在這里舉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等社會各界人士及30余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者一同走進法庭,法院的故事激起與會人士的深度共鳴,榆垡法庭的基礎建設也收獲了大家的高度贊揚。
在食堂碰到接任榆垡法庭負責人的齊偉龍法官,趙志還忍不住分享自己未能完成的建設構想:樓頂天臺可以設計一個健身娛樂休息區,干警休息室文化展板要繼續完善,新栽的甘棠還要悉心維護……“建設精品法庭”的“執念”久久不能放下。

2017年2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時指出,新機場是國家發展的一個新動力源。大興國際機場于2014年開工建設,計劃將于2019年9月30日通航。
趙志擔任榆垡法庭庭長的三年半時間,正是機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如何充分發揮“小法庭”的審判職能作用,更好地為機場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是趙志反復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在離機場不遠的地方,有一條不太起眼的小河,叫永興河。自打來了榆垡法庭,偶有清閑時趙志總是愿意來這里走一走。抬頭恢弘的建設場景讓他牢記肩上的重任,低頭靜靜流淌的河水則時刻提醒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路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
在機場建設征遷后的不久,法庭收了3起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被拆遷人因拆遷公司遲延支付拆遷補償款而要求其支付違約金,標的不大,只有幾千元。案件雖小,但趙志卻特意做了一下調查,發現這些糾紛并非個案,可能牽涉到上千戶被拆遷人的利益。他立即召開法官會議,形成初步思路后他又帶著承辦法官向合同法、訴訟法領域專家學者請教,最終確定了“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裁判思路。做出判決后,為避免引發村民們對拆遷公司的不滿,趙志馬不停蹄地與鎮政府、村委會及村民代表開展了座談,就判決內容做了詳細說明。“這下我們明白了,我們不給國家添麻煩了,官司不打了!”百姓的理解、認可和尊重是趙志的心愿,也是對他最好的回饋。
此后,趙志還針對新機場拆遷過程中存在的政策和細節問題,向機場建設大興籌備辦公室發出司法建議并得到積極回復和感謝。他還安排法官定期前往拆遷公司授課,提升拆遷部門工作人員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努力從源頭上規避法律風險,減少糾紛的發生。
“趙哥是老法官了,對糾紛發生背景和案件后續影響把握比我們深刻,鎮上大大小小的事情沒有他不知道的,老百姓心里想些什么,心理預期在哪,他聊上幾句就能摸透。”孫鵬說。這位85后年輕法官言語中透著對趙志的敬佩。
多年的民事審判和執行工作閱歷讓趙志對社會治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不僅給司法的管轄、服務帶來了新的變化,也促使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轉型,不能再僅僅依靠傳統糾紛矛盾的解決方式,必須在摸清老百姓司法需求的基礎上,樹立全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法律治理意識,使老百姓適應法律的規則治理,正確看待矛盾糾紛,相信法律,信任法官。”
2017年11月17日,大興區法院作為牽頭法院,與河北固安縣人民法院、河北廊坊市廣陽區人民法院舉行司法合作論壇并簽訂司法合作備忘錄。簽訂備忘錄后的一個月,也是新機場開工建設3周年之際,趙志帶領榆垡法庭在機場建設工地現場舉行了外來務工人員權益保護案例式法制宣傳活動,為工人們帶去工傷認定、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生產設施安全等與他們切身相關的法律知識。
“法庭是基層當中的基層,要把審判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與轄區社會治理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去,讓司法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服務國際機場建設。”

趙志初到榆垡法庭時,也是大興區法院推行團隊化改革之時。法庭有3名年輕法官,分別是85年、88年和91年出生的。帶領著一群85后,趙志把意氣風發的勁頭和改革創新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剛一上任,趙志就對法庭的收案情況做了統計。他發現,2015年6月至8月間受理的179件案件中有115件涉及農村房屋分割問題,其中七成以上屬無實質性爭議的虛假訴訟,即當事人通過訴訟增加戶口人數多分拆遷款,或實現非本村集體組織成員在本村落戶的目的。
“司法的功能在于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而不應該成為爭取利益的工具。”在充分走訪調研的基礎上,趙志特意讓人打造了一塊《虛假訴訟風險警示牌》擺放在安檢入口處,還研究制定了《防范識別虛假訴訟的規則》,對虛假訴訟予以重點打擊。此后,法庭收案量開始逐年下降,從2015年的925件到2016年的869件,再到2017年805件,打破了“每逢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實施,案件爆發性增長”的規律。“這樣一來,有限的司法資源就可以用來解決真實存在的社會矛盾。”
雖然案件量有所下降,但“案多人少”問題依然突出。趙志認為事務性工作外包是個好辦法,但短期內難以實現,于是就產生了招聘“司法志愿者”的想法。但是如何招聘、誰來招聘這些問題讓趙志有些頭疼。趙志試探性地向鎮政府提出需求、陳以利害,得到了鎮政府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2016年2月,鎮政府聘任的3名志愿者到位,如今已經增加到了7名。在團隊中,志愿者負責整卷、送達、內務等事務性工作,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審判質效大幅提升。在大力開展訴前調解、速裁審判工作的背景下,2018年法庭法官組均結案數達454件,同比上升19.2%,審判質效位列大興區法院民事審判業務首位。兩個月后,司法志愿者制度在大興區法院各人民法庭迅速推廣,還入選了全國法院第三批司法改革典型案例。《中國審判》雜志以“打造‘接地氣’特色審判團隊”為題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
趙志對“規范”有著強烈的執念。在榆垡法庭這幾年,凡是能以經驗、規則形式確立下來的,趙志都堅持寫在紙上、掛在墻上。他專門制定規范性文件明確審判流程、明晰成員職責分工,要求審判團隊成員既不能相互推脫,也不能大包大攬,每個人都按規則要求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他規定新收案件需在收案當日啟動送達程序;強調“量收為結”,實現收結平衡(即在一個結案周期內,結案量可以達到收案量)。
趙志還十分注重傳承和學習。為了讓大家保持對學習的熱情,他想方設法(主要是刷臉),把北京法院耳熟能詳的精英法官、明星法官請到法庭交流座談,北京二中院李俊燁法官、海淀法院陳昶屹法官、朝陽法院周維琦法官、吳薇等都曾是榆垡法庭的“座上賓”。為了把一個爭議性法律問題研究透徹,他也總是奔波在向專家學者、上級法院法官請教的路上。他帶著全體黨員干警去看望已經八旬的退休老庭長白春久同志,邀請他為干警們講述黨課,讓年輕人了解法庭的歷史,也提醒大家不忘法治初心,在法治道路上堅定前行。

對“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這個身份,趙志十分謙遜,自稱是“非典型”專家。“專家其實不敢當,我就是喜歡把工作經驗和理論思考進行總結,能寫成文字的盡量都寫成文字,僅此而已。”
趙志喜歡讀書和鉆研,他說閱讀可以啟發審判思路,開拓審判方法和技巧。他讀的書很雜,法學理論、審判指導、紀實文學、經典小說,等等,都有涉及。最早審理交通事故時為了準確計算,他自制了交通事故計算明細EXCEL表格,十年后拿出來,改一改公式還能用;他讀《紅樓夢》,學著書后面的人物關系圖,在審理分家析產、繼承案件中把眾多家庭成員進行關系排位,誰來繼承如何分配一目了然;他讀《鄉土中國》,將傳統的家庭祖業產理念與現代的個人財產所有權制度加以區分和磨合,研究新形勢下家事糾紛新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規則。
趙志擅長總結。在研究室工作期間,他寫案例分析,拿了全國一等獎;做調研,成功拿下最高院重大司法調研課題;組織全院的學術論文工作,獲獎人數創全國基層法院歷史新高,榮獲全國法院優秀組織獎。面對成績,趙志總是說“我就是提個想法,工作都是大家做的”。在他心中,研究室的三年是審判經驗、理論知識和人生閱歷得以沉淀的三年,也為之后開展法庭工作打開了眼界和格局。
到了榆垡法庭,接觸到農村的鄉土人情,他把對審判前沿問題、人民法庭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之道的思考撰寫成信息簡報、案例分析、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成果異常豐富。在所有的調研成果中,趙志最有心得的就是社會治理和人民法庭建設。他撰寫的信息《大興法院妥善審理涉征遷民事案件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被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的沈德詠批示肯定:“北京市大興區法院圍繞北京新機場建設,充分運用司法手段,多措并舉化解所涉糾紛,不僅有利于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而且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他們在工作中形成的經驗做法,望予以總結推廣。”論文《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范例分析——現實與制度構建》刊發于《法律適用》雜志。
寫文章不是目的,能夠將審判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形成的經驗加以總結,形成具有普適價值的解決之道才是趙志最有成就感的事。
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有一個角色趙志格外珍視,那就是“父親”。兒子揚揚有些淘氣,唯獨聽爸爸講故事時最乖,于是父子倆有了固定的 “睡前故事時間”。“貓和老虎的故事”趙志已經講了好幾年,是他為兒子獨創的“嘔心瀝血之作”。貓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可愛小女生,老虎則是個虎頭虎腦的壯實大男孩。它們時而是法官,時而是警察,它們時而翻山越嶺,時而在大街小巷,每天都在解決著小動物們的日常糾紛,保護弱者、懲惡揚善,捍衛著動物世界的公平正義。趙志還將童話故事與現實世界巧妙結合,龜兔賽跑、猴子下山都被他用來當作故事中的場景元素。揚揚說爸爸是“行走的故事書”、是“最會講故事的法官”。趙志也將他對生活百態的解讀和對揚揚的期許都融進了“貓和老虎的故事”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筆者截稿之時,黃村法庭庭長趙志已經就任。道不變,志不改;新角色,新作為。期待他繼續持極致態度,書寫下一段青春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