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林
【關鍵詞】自學;合作;探究;創新;數學;課題;研究
2016年12月,筆者帶領基層學校的數學教師完成了河南省南陽市基礎教研室立項課題“初中數學教學方式與研究策略”,2017年2月獲得了河南省南陽市基礎教育市級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邊歸納、邊總結,將實踐與研究緊密結合,成效顯著.一是讓學生學會自學,培養其自學能力;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的意識和能力;三是讓學生學會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四是讓學生自己仿題、改題、編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本文將研究的成果總結如下:
策略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并提高自學能力
以學生為本,踐行“學、導、練”教學模式:“先自學然后獨立思考,接著進行討論解決.”先學:關鍵環節——如何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自學.獨立思考:教師根據學生自學的內容設計一些較基礎的題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討論解決:對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講解解題方法與技巧.
策略二:開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
數學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生一節課學完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改、仿、編題,以提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掌握程度,達到學以致用,開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
策略三:實現課堂教學,給學生“三權”
(一)開闊視野,給學生“自主權”
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自主獨立觀察力是人們正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構建學生智力的一個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某一個知識點以前要善于獨立去觀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獲取知識的方法,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刨根究底,給學生“創新權”
(1)開展探究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數學實驗,就是根據實際數學問題的特點和要求,在對其進行分析后,運用數學知識來建立模型,并通過各種實驗工具得到結論的實驗過程.
(3)開展開放式的互動教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開展數學課題教學,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體驗建立模型、分析整理數據、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嘗試發現和提出問題.
(三)耐心傾聽,給學生“話語權”
新課標明確指出: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必須是在教師指導或引導下的“數學學習”的過程,“再創造”過程,要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則必須提供讓學生開口說話的機會;提供讓學生合作交流的平臺.
策略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一)培養預習習慣,盡量縮小學習前的差距
目前大班教學比較普遍存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授課量,卻要面對不一樣的學生,教師只好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來調控教學進度,這樣就造成了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消化不了”的局面,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預習,可以比較好地改變這種狀況.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針對沒有預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樹立預習就是正課、自學就是正課的觀念.學生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學生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
(二)注重過程教學,關注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
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它注重知識的來龍去脈.除了要關注知識本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關注思維過程時,我們可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達成要求.要重視課堂生成性的問題,并努力用好這種難得的教學資源;要圍繞一個個預設的和課堂生成的問題,讓學生有效參與、有效學習.
(三)開展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學生能力、興趣、思維等多方面的不同特點,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注重分層次教學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學生掉隊,保證每名學生都有進步.讓學生在激勵的氛圍中成長.充分地讓學生展示、袒露.激發“比、學、趕、幫、超”的興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關注中下游學生.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無定法,貴在啟發”,教與學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教師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進學習環節,推動新課改的深入開展.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的有效評價都能使數學教學不但有趣,而且更有效.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正確認識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2):20-22.
[2]李秀艷.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體會探究知識的樂趣[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2(1):76.
[3]陳夏.還給學生“三權”培養學生能力[J].新疆教育,200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