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宏觀數據調研與微觀課堂觀察,以高職藝術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信息化環境中的學習適應性特點,為信息化課程整合提供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學習;高職藝術生;適應性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地處江蘇無錫,是一所以藝術類專業為主,走特色化辦學的省級示范高職院校。以我院為例,進行高職藝術生學習適應性偏好特點的調查與分析,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1 調研背景
1.1 信息化與項目式教學
鑒于職業教育專技人才培養定位,高職院校大多施行項目式教學。而鑒于藝術類學科的創造性特點,又引入了“主題”概念。因此,高職藝術類課程教學,實際施行的是一種“項目+主題式”教學。
信息技術支持下,項目主題式教學在“以學為主”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具體應用中,鐘志賢教授將其歸納為十種模式。[1]對(學生的)“學”而言,呈現出五方面影響:目標信息化、內容信息化、工具信息化、空間環境信息化、資源信息化。[2]
1.2 高職藝術生
藝術教育影響之下: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方式較散漫,心理也較為敏感;而同時另一方面: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又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這樣個性化特征明顯的群體,其教育教學策略也應有所調整。
2 調查內容與分析
2.1 教學媒體的選擇
數字化教學平臺常用的教學媒體有文檔、圖片、視頻、動畫、音頻及超鏈接等。我院2008年課改后,理論課時大量縮減,實踐類則大幅提升,有效提升了學生動手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理性地看,理論課與實踐課同等重要。目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抄襲,原創力不足,邏輯思維不強等問題,一定程度上與理論知識儲備不足有關。
調研結果顯示,視頻類媒體較受歡迎,圖片類次之。此外,文字閱讀類,歡迎度也不高。因此,針對學生理論素養不足問題,適當以案例分析視頻代替文字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與吸收。簡言之,應有所側重,區別對待。
2.2 教學內容邏輯關聯方式偏好
項目式教學是將傳統學科知識體系打散后,主題為線索,項目為載體,由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建構學科知識意義。換言之,除卻共通的設計原理之外,具體教學內容是圍繞(學生自定的)“主題”有所側重地展開,與主題相關度較低的內容則被刻意忽略。
調研結果也發現,學生自主建構的知識體系,主要圍繞過往課程實訓(具體的)“項目”,而非學科知識體系本身。這一情況,在創新性要求較高的藝術類專業中,可能會帶來一定弊端。
2.3 在虛擬學習環境中個體自控能力
虛擬學習環境特點是開放性高,監督程度較低,更多地依賴學習者主觀意愿,對個體自控、自我管理、學習專注度有較高的要求。
根據調查及訪談,發現高職藝術生的自我定向學習易受周圍(虛擬或真實世界)環境的影響。超過半數被測者表示:在鏈接到目標網站獲取文字、影像及資訊時,受到來自第三方瀏覽器定向推送廣告的干擾,影響學習體驗。
2.4 對網絡學習的信賴度及教師參與渴望度
調查結果表明理論與實踐課程有較明顯的分化現象。理論類課程,學生的信賴度與渴望度基本持平,差距不大。而實踐類課程,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度較理論類高,且同時極希望教師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這大約是由于學生個體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等差異造成。尤其是實踐課,自定“主題”下學生碰到的問題往往較為具體,難以在工具書、教材中找到直接答案,從而渴望教師參與從而尋求快速解答。
2.5 考核方式的偏好
理工科與藝術課程考核,數字平臺組織架構基本相同。大約分平時過程考核和課末考試,按百分制綜合評定最后成績。其中,過程考核又有隨堂測驗、單元作業、討論題等多種形式。
調研結果表示,教(出題)與學(答題)雙方都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尤其是動手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實踐課程,采用卷面問答、選擇題,難以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相較而言,通過教師的眼、口與耳的主觀判斷方式,雖帶有主觀成分,但基本能反映學生動手水平。
3 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各方優勢,調整(教師的)“教”學策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借助數字技術構建學科知識體系,讓學生能直觀地理清學科脈絡。如思維導圖工具,可將知識點以概念地圖的方式呈現,有助于改善當下數學資源的碎片化供給現狀。見第(1)點。
其次,增加知識整理筆記相關教學內容。從上述歸納的高職藝術生的適應性學習特點看,如第(3)點的學習自律性不強,及第(4點)的數字化學習認可度等,良好的知識整理筆記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
最后,重視拓展性知識點與群的建設。正如第(2)點,與本“項目”及“主題”關聯度不高的知識點,也應進行后續性建設,而不宜圖“省事兒”以超鏈接資源替代。
參考文獻:
[1]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李芒.信息化學習方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范青青(1981—),女,浙江湖州人,碩士研究生,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室內藝術設計,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