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趙燕 白易丹
摘 要:舞蹈批評是舞蹈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科學的舞蹈批評是舞蹈在社會與文化進程中發揮其審美價值、產生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推助力。然而近年來,在舞蹈界多種賽事和演出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能夠針砭時弊發揮藝術批評價值的評論文章卻鮮有出現,更多的是以圈內自薦或互推的宣傳之作。因此,對舞蹈批評的價值論的議題便呼之欲出,其探索的起點便是舞蹈批評的范疇與路徑的界說。
關鍵詞:舞蹈;藝術批評
1 舞蹈批評的范疇與學科定位
1.1 藝術批評與舞蹈批評
藝術批評是對于一門藝術所呈現內容的分析、解讀、判斷的藝術學科。它多由個人立場出發著眼于作品當中,從作品內容與形式的討論引申出作品與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意識形態等范疇的關系,并最終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與思想價值判斷。
舞蹈批評既是藝術批評的一部分,也是舞蹈學研究的范疇之一。作為藝術批評的一部分,舞蹈批評具有藝術批評的基本性質,同時要求評論者從對舞蹈身體語言的審視和分析出發,分析其藝術價值,進而將舞蹈放在整個藝術系統和文化系統中分析其時代價值與思想價值;作為舞蹈學研究一部分,舞蹈批評是舞蹈學研究的目的,[1]要求評論者在相關歷史與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獨特而科學的視角對舞蹈現象、作品和人物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指導舞蹈再生產的進行。
正如呂藝生先生所言,“批評的目的在于為藝術作品創造更加充實的審美經驗。好的批評文章啟發人們的情感,增強他們對體驗過的某種藝術形式。”[2]以近年來出現的舞蹈批評文章為例,這些舞蹈批評家在對舞蹈背景、編排技巧和表演這些“專業技術”層面的掌握外,對于其他姊妹藝術領域的了解也是相當透徹。如袁術的一篇舞蹈批評文章《心理芭蕾的成功嘗試——評析芭蕾舞劇〈牡丹亭〉》中,他提出藝術的創新以及心理學角度的觀點。“專業人員總有一種職業模式,習慣用固有的模式來衡量眼前的事物,因此不容易接受那些打破常規的東西。而非專業者,他們腦子里的清規戒律會少一些,觀念容易更新,視野也就更為廣闊,不會墨守成規,因此能夠接納新的創造。”[3]在對作品內容分析之外他將作品進行了精神層面的深度解析,也就是心理學意識層面。根據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現形式他將杜麗娘解讀為“本我”的杜麗娘、“自我”的昆曲麗娘以及“超我”的花神麗娘,將杜麗娘的分層級的心理狀態拆分出來,進行心理戲劇手段的剖析。這種不僅局限于舞蹈層面的另一領域的分析,使得舞蹈批評能夠科學性、客觀性的給予作品更加全面的評價。
因此,舞蹈批評需要在藝術批評的標準下,尋求其特殊的存在方式與批評方法。
1.2 舞蹈批評的特殊性
藝術批評在特定的藝術門類中有不同的藝術批評反應,如音樂、書法、美術、影視等不同門類的評論文章皆有不同要求與特征。舞蹈作為以人體動態形象營造審美意象的藝術門類,其批評的介入勢必要以舞蹈的身體作為出發點,這成了舞蹈批評獨特的評論視角,也為舞蹈批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批評的特殊性集中體現在舞蹈需要用身體“說話”上,而舞蹈的身體語言往往具有“隱喻性”的特征,并橫跨了自然與人文兩門學科。首先,舞蹈藝術善于把隱喻的意義深藏于舞蹈的肢體表達之中,舞蹈動作經過藝術家的處理,注入情感和意識觀念,成了具有演繹性的舞蹈語言,舉手投足間“似與非似”的象征性是舞蹈批評中需要著重分析的。其次,評論者因為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以往意識情感的不同,所構成的審美經驗與審美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評論者往往會對一個舞蹈作品或現象做出多樣的審美反應和判斷。同時,由于舞蹈身體呈現的“及時性”特征,同一位評論者在兩次觀看相同作品時,甚至會對同位演員的兩次身體表達作出截然不同的審美反應,這也是舞蹈批評中常常會遇見的特殊現象。
2 舞蹈批評的形式與實現路徑
2.1 舞蹈批評的形式
批評分為很多種形式,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如詩話、賞析、隨筆等,文字記錄是最方便也是保存和傳播最為容易的一種。常見的文字類舞蹈批評可分為作品分析式舞蹈批評和理論研究式舞蹈批評。前者屬于對作品加以分析的評論類文章,通常篇幅為1000字以上,發表于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刊物《舞蹈》或者《舞蹈信息》上,偶爾也會出現在《中國文化報》或者《中國藝術報》等文藝演出的報紙上。后者的舞蹈批評類文章就會更為專業。篇幅也會較長,通常可達6000字以上。這類舞蹈批評會對作品進行比較深入的理論研究,會發表于北京舞蹈學院主辦的《北京舞蹈學院學報》或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辦的《舞蹈藝術》等這些刊物中。
針對不同的情況,批評也可以采取批評研討會、報告會、藝術家與觀眾的見面會等形式。在專家云集的場合,對某一問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解讀,增強了專家與專家之間的學術理論成果的交流。在觀眾見面會時,將專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縮小,加大了舞蹈藝術在群眾中的普及力度,進一步放大舞蹈藝術的社會效應,在引起學術界、理論界,業內外的同仁關注的同時,也在相當的程度上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各處無不閃現著網絡的身影。網上舞蹈批評成為一種新型舞蹈批評形式而問世。舞蹈批評的形式也相當多樣化,如發表微博,寫出某一作品的觀后感,并對其作出評估和質量的判斷,網友們可以在評論區互相探討、交流;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讓專業從事舞蹈的工作者或舞蹈愛好者們了解舞蹈作品的背景或編導、演員介紹,以此來達到推廣、宣傳某作品的目的等。從上述不難看出舞蹈批評的方式發展越來越多樣化,因為面向的受眾群體不僅僅是舞蹈的業內人士,更多的還有舞蹈的業余愛好者以及對舞蹈專業知識一點不了解的普通大眾,所以舞評人在內容的表達上也更具吸引力和普適性,也使大眾更易接受和理解。
2.2 舞蹈批評的實現路徑
舞蹈批評的實現路徑即舞蹈批評所選用的手法與視角問題,概括起來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其一,對作品進行準確的分析和歸納。任何作品的存在都帶有其主觀意味,無論是隱晦的動作語言的暗示,還是直抒胸臆的表態,舞蹈的動作性都會使觀賞者“意會”到某種內涵,這種“意會”是編導家在情感導向下獲得的審美聯想。優秀的編導善于傳遞動作意味,他們知道什么樣的動作可以使觀賞者產生一致的聯想。舞蹈批評家應該做的就是準確的接收這些信號,將這些信號與深層意味聯系起來,將動作轉化成文字,交代給觀賞者。觀賞者們在閱讀批評文章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審美,這樣在下次出現類似動作時,他們的“內模仿”心理會將會把動作與語言準確結合,大大提升了欣賞能力,也會無形中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
其二,指出作品與社會環境、背景、意識范疇等的關系。舞蹈創作隨著政治形式的變化呈現不同的態勢,舞蹈作品是“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氛圍中的。在做舞蹈批評時不可避免都要談到社會環境、背景等因素,作品的呈現往往投射出編導們的政治心理或影響。如德國現代舞蹈家瑪麗·魏格曼,她的作品不同于芭蕾所帶給人們飄飄欲仙的仙女或者童話故事等美好形象,大部分都滲透出某些驚恐、悲傷、痛苦等情緒,這與她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瑪麗·魏格曼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這種氛圍使她的作品都被附上了“黑暗”“死亡”的基調,她通常情感為主導,創作了現代舞的“緊張——放松”規律,是一種極為主觀的、感性的動作原理。舞蹈界的發展隨著政治文化的巨浪不斷翻涌向前,我們在進行舞蹈批評分析時不僅不能忽略掉舞蹈創作的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應該將這些予以重視,這對我們準確的進行作品分析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三,認識到舞蹈藝術發展的趨勢。社會不斷發展,舞蹈藝術從一開始的傳統轉變為現代樣式的規律。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西方外來藝術不斷沖擊,舞蹈藝術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全方位、立體、多元化的模式。就近年來舞蹈藝術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總結,讓舞蹈批評全面的分析舞蹈藝術發展的規律以及自身的創造性意義,使編導家們能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處于什么樣的環境,激勵編導家不斷提升自己。若是藝術創作沒有了標新立異的意識,那藝術也就失去了它的靈魂。社會的不斷前進,使得人們的思維、審美、意識等方面都隨之轉變著,恰是由于這樣的狀況,就需要編導家們的思維緊跟步伐。編導家不應該默守成規,要讓自己“走出去”,多去看看,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獨具精神的作品,把握好作品的創新性。
3 對中國當代舞蹈批評現狀的思考
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它給中國舞蹈以至于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帶來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不僅保持著對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繼承,更是在對外來舞蹈藝術和相關姊妹藝術的借鑒吸收中,為人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糧。然而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我國自身文化藝術發展的客觀問題,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創作、表演向理論研究尤其是舞蹈批評研究轉移。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的指引下,舞蹈批評的研究與實踐是指導我國舞蹈事業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國舞蹈批評領域也面臨著前所謂有的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資本市場的洪流對當代舞蹈批評的影響巨大。由于市場化的作用與娛樂消費產業的出現,舞蹈藝術創作逐漸向產業化、市場化轉移,在經濟浪潮和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一些舞蹈藝術工作者也逐步進入了市場的角色當中,而漸漸遠離了藝術的精神國度。舞蹈批評也呈現出了一種紛雜的現象:
其一,舞蹈批評形式的多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舞蹈批評類的文章、視頻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無論是專業的舞蹈評論家或是舞蹈業余愛好者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評說,發表自己對于舞蹈作品的見解與看法。但隨之帶來的則是舞蹈批評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
其二,現在舞蹈批評的宣傳作用大于舞蹈批評本身的意義。為了使舞蹈藝術滿足多元市場的發展,舞評的導向在宣傳方面變得尤為重要,“快餐”式的舞評正在消磨主流舞蹈批評的力量。這使得舞蹈批評的真正含義被掩蓋,在利益的驅使下,這類舞蹈批評的文章只褒不貶,不能正確引導大眾。
其三,舞蹈批評缺乏理性原則和客觀標準的支撐。雖舞蹈批評觀點是以具體的舞蹈作品評論形式出現,但不能依靠個人審美的喜好來判斷作品的質量,仍需一定的理論觀點和科學的方法論,來確定作品的性質和地位。
目前,舞蹈作品的大量涌現,新情況、新問題是我們即待解決的。舞蹈批評的弱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舞蹈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國當代舞蹈批評界仍需進一步完善,舞蹈批評不應缺席。中國舞蹈事業呼喚舞蹈批評能夠更加專業和科學,這也是我們舞蹈人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呂藝生.舞蹈批評學研究(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45.
[3] 呂藝生.舞蹈批評學研究(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253.
作者簡介:楊坤(1969—),女,天津人,副教授,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舞蹈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舞蹈家協會理事,從事舞蹈教育理論研究、古典芭蕾教學法研究、芭蕾性格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