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陳一
摘 要:本文通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提升現有專業課程品質,轉變民族手工藝術課程教學模式,將民族地區的一些民族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和轉化,同時打造“金課”,并將這些知識點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來進行梳理,讓民族手工藝能夠有效地傳承和創新,也讓本課程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關鍵詞:民族文化;在線課程
1 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各樣新的教學平臺層出不窮,從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席卷全球,到中國快速成長的各種在線學習平臺,這些新技術、新手段確實需要教師不斷跟進學習。推動課堂革命,其實我們很多教師一直都在進行,在筆者美國的訪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藝術專業課程全面覆蓋了在線課程方式,將線上和線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有效的融合,以訪學的身份深入他們的每門課程之中,深切感受到科技的進步、教學的精準以及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探究精神,回國之后也嘗試運用各種方式提升教學品質。
2 在線平臺提供教學資源
2.1 線上線下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
在“民族手工藝術”的課程持續探索中,是將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編織、刺繡、印染、編結等眾多民族手工藝進行傳承和轉化的本科系列專業課程。本課程在美術學院發展的時間有十幾年,因此課程團隊對于課程的內容、相關的資料進行了大量的分類整理,建設了一套具備完整教學體系的教學視頻,以混合式教學為核心,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輔導、參考資料、考核方式、在線作業、在線題庫和在線答疑等。我們在學堂在線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SCUEC+2018112001X+2019_T1/about和超星的學銀在線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template60/201902964.html.
雙平臺上運行,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解決了數據資料無處安放的問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讓教師的備課內容更加輕松。
2.2 線上數字化圖書資源的引入
超星數字化圖書館還能將相關最新的文獻進行不斷更新,我們也能夠除了圖書資料之外,提供最新的一些文獻資料。這是我們課程隨時保持最新的前沿信息的有效方式。我們都知道教師的備課過程是不斷滾動的,就是每年我們其實在備課過程中都會加入一些新的資料,相當于這個課程資料夾為教師建立了一個課程圖書館并且有一定的時間循序,一些是常備的經典的讀物,一些是學生在課程的進展中不斷補充的內容,并且每年的學生不同,會拓展很多方向的閱讀。因此,這個詳細的書籍管理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空間。
另外一點是對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共享的資源處理,在線課程其實是教師和同學進行的一個共建課程。例如,對于課程資料的更新這一塊,同學們和課程助教共同整理相關的一些資料,還有同學們購買材料的一些鏈接的比較。學習這門課程之后,課程資料包為所有的同學提供了一些資源的共享,同時也為線上學習的其他同學提供了資源的鏈接,給大家一個共同比較的過程。
3 教學內容的更新
3.1 不同專題討論的跟進
例如,我們根據課程的過程,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專題的討論,這個過程是根據我們的課程進展來安排的,有時候會根據每個同學的制作過程又有不同的跟進討論方式。這些討論都是同時進行,但是側重點不同。我們在課程中首先是針對課程進展,有時候我們會根據專題設置精華討論專題,這個精華討論專題是不斷的滾動的,除了我們自己班上的同學之外也能夠看到其他學校,全國范圍內選課同學加入的討論,從這個層次來說更加增進了不同層級的學生的思路啟發。
3.2 武陵山片區的民族符號提煉分析
武陵山片區的少數民族眾多,我們更要求學生形成不同的專題來進行圖式的提煉。我們學校有廣大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對于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也非常愿意傳播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文化創意的設計。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會設置專題來進行訓練,同時在小組相互討論和靈感的激發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這也使我們將科研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教學的過程之中。
3.3 武陵山片區文創產品設計
在之前的武陵山片區的符號提煉之后,我們會要求同學們進行在此基礎之上的文創產品設計,真正將文化的符號進行傳承和創造性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也深化了同學們對于傳統問題的理解。創意產品的觀念同時也是深化他們從市場以及更加寬泛的角度思考自己設計的作品。
4 在線平臺助力教學過程
4.1 民族手工藝文化的數字化知識梳理
我們基于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建立了一個數據庫,在我們的課程平臺的資料文件中會持續進行更新,并且在我們的討論中也會不斷滾動地進行某個民族的特色文化進行深入的探討,結合線下的課程進行定期的延續討論,能夠有效助力民族手工藝的文化資源。
4.2 武陵山區織繡技藝現代技術改良研究
在我們的課程中,我們還致力于和武陵山片區的當地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多次帶學生調研之后,同時和我們的社會調查進行有效的結合,讓我們的課程的針對性更強,我們會設置專題進行深入的研討。例如,我們將武陵山區的織繡技藝考察梳理之后和現代的設計技術以及學生的新時尚思路進行結合產生新的作品。研究提升武陵山區織繡技藝的工藝和設計質量、生產效率,傳統的工藝技術由于社會的變遷,很多適合的環境和工藝方式已經悄悄發生變化。研究如何利用現代制造技術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接觸和享用這些工藝品,以達到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
5 在線教學豐富碎片化時間
5.1 滾動討論營造持續學習的氛圍
在線課程學習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同學,網絡的信息化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每天的各種手機微信、網絡信息不斷。如何更有效地針對這些進行課程的學習值得探究。在討論的氛圍方面,我們在線課程的專題討論欄就能夠將我們的一些根據課程進展的專題進行碎片化的討論。同學們能夠在他們的課下時間,一些零碎的時間進行專題的研討。首先強調的是我們開始是在課程內容中進行了專題的確定和初級的討論,然后這個討論帖是放在我們的線上課程平臺,方便同學時時討論。
5.2 教學反饋的有機更新
混合式樣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在線課程的教學反饋能夠實時反饋教學的進度,讓教師更快地調整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教師在整個知識結構上也需要不斷地完善。我們當然可以延續以前的教學方式,但是在線教學的混合方式讓教師習慣之后很難再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相關工作,這對教師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通過試水明顯地感受到學生比教師更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同學們對于課程的反饋:有時候在課堂上沒有說的話,學生能夠在線上平臺暢所欲言,并且能夠很快地做出反應。我們的討論課程平臺功能增加了所有同學的黏性,讓同學更加深層次地了解。
6 結語
在線上和線下課程混合的教學方式中,在讓我們的課程更加信息化的過程中,整體強化我們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效果,同時對于教學的痕跡管理方面也體現了大數據的強大。它將我們所有的思考過程都記錄并呈現出來,可以隨時翻看當時的思考過程,是一個很好的記錄工具,課程的教學活動我們也更加活潑多樣,希望更多的教師加入在線課程的建設,因為這樣才會有更大的一個課程建設共同體,在這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