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麗 金鵑飛 劉國平
摘 要:城步是湖南的一個縣城,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境內豐富的音樂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近十年城步在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方面作出了很突出的貢獻。“六月六山歌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還有各級組織進行的音樂文化的傳承活動,都為城步苗族音樂文化的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動力。
關鍵詞:傳承;現狀;展望
城步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全國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境內苗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2000多年的歷史沉淀,使得城步的苗族音樂文化在今天仍然散發出熠熠光輝。對其音樂文化的研究不僅保護了城步苗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為城步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1 “六月六山歌節”帶動音樂文化的傳承
相傳,明朝末年,為反抗明朝廷的腐朽統治,在大寨侗族領袖蒙能的帶領下,城步、龍勝的侗、苗族同胞揭竿而起。1460年6月6日,起義軍用唱山歌激勵將士奮勇戰斗,大敗明廷官兵。雖然義軍最后被鎮壓,但六月六被定為山歌節,祭祀祈福、對唱山歌的習俗被傳承下來,并逐漸演變成當地節慶活動承襲至今。
六月六對山歌起初是一項純民間的自發組織、自發參與、自娛自樂的活動,即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十里八鄉的群眾自發地匯聚到本鄉本土一個人煙相對集中、風景相對較好的地方擺開歌臺,相互對唱。如遇天氣晴朗,有的可以對上幾天幾夜。群眾在對歌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有的年輕人則在歌場情定終身,頗有當今電視上的相親節目的感覺。第一屆山歌節是1997年在當時的長安營鄉大寨村村口的河灘上的古杉群中舉辦的。當時鄉村兩級只是給其冠上了“山歌節”的名稱,派少量人員做秩序維護工作,活動基本上是由群眾自發組織的,相當的“原生態”。后來活動先后在長坪村、桃林村等地輪流舉辦,到2007年才開始上升到縣級層面加以組織打造。2010年,第13屆“六月六山歌節”邀請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親臨城步,演唱了6首歌曲;此外還邀請了蘇有朋、女子民樂坊、央金蘭澤等明星登上山歌節舞臺。2013年,首次將“六月六山歌節”與“湘桂原生態風情節”兩節合辦,取得了較大成功,產生了較大影響,歌唱家易秒英及“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老師作為表演嘉賓,親臨第16屆“六月六山歌節”活動現場。省委宣傳部領導現場觀看后認為城步的山歌節特色明顯、內涵豐富、底蘊深厚。2014年城步縣政府決定將城步山歌節上升為省級品牌節慶活動進行打造,通過連續四年的不懈努力,城步的“六月六山歌節”現在已正式成為了湖南省四大民俗節慶品牌之一。
城步“六月六山歌節”從2015年開始引入“互聯網+”的模式,與新浪合作,以山歌大賽為載體,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原生態山歌創作的演唱風潮。全國五大賽區上萬名原生態山歌手競相角逐,最后通過決賽,產生了東西南北中五大山歌王。社會各界對山歌節的關注度持續升溫,微博話題閱讀量在當年曾兩度登頂全國熱門旅游微博話題榜首。起步于城步的“六月六山歌節”,由此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向全國,成為“互聯網+節慶”的典范之作,再加上省級電視媒體的推動,其影響力可謂是“更上一層樓”。
通過山歌節的帶動,城步的音樂文化傳承得到逐步改善,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政府扶持傳承人、傳承人卻難以找到接班人的現象。近十年,隨著開放的腳步進入山村,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都不再學習苗族音樂,在村子里面的年輕人又都偏愛流行音樂,使得苗族音樂后繼無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通過“六月六山歌節”活動,不僅有來自各方的游客為城步的經濟帶來活力,更有10來歲的小歌手參加比賽,自發地傳承苗族音樂。年紀14歲的楊章慶在外地上學,每年的寒暑假都會跟隨苗歌傳承人學習城步山歌。他12歲起就參加“六月六山歌節”的比賽,為苗歌的傳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保護音樂文化的傳承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人的保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基本特性就在于,它是依附于個體的人,或者特定區域或空間而存在的,是一種“活態”文化。無論是口述文學及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禮儀節慶等,無不與傳承人緊密相關。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同樣也意味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人被我們稱為“活化石”,是我國彌足珍貴的無形財富。
為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鼓勵和支持開展傳承活動,城步縣人民政府及其文化部門十分重視保護和培養非遺傳承人(民間老藝人),公布了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并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于2011年制定出臺了《城步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專項補貼的發放對象是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縣文化行政部門命名的“城步縣民間藝術家”,其他在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中有突出貢獻且生活艱難的民間老藝人。財政專項補貼主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傳藝、培訓講習、整理出版有關資料、展演展示、學術交流和生活予以補助,其標準為省級每人每年5000元,國家級每人每年10000元,由國家財政負擔。該縣還出臺了《非遺保護工作實施意見》,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累計搜集、登記造冊的少數民族古籍達5000多冊(件),整理出版少數民族古籍200多種,收集各種山歌12萬余首、諺語1.2萬余條、民間故事與民間傳說5000余個、民間音樂200余首、民間戲劇舞蹈50余個。
3 各級教育機構促進音樂文化傳承
城步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僅離不開傳承人的傳承,也離不開學校、教育機構、高校、研究機構對其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形式多樣的傳承教育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使更多的青少年感受、熱愛自己家鄉的苗族音樂文化,自發地進行傳承。
例如城步縣三中的音樂老師主動地在課堂上引進了苗歌教學,學生們不光學習課本的音樂作品,同時學習自己家鄉的苗歌,對保持民族多樣性、傳承民族優秀音樂文化作出了貢獻。城步縣政府將三中定為苗鄉文化教育基地。為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思路。
2019年4月來自城步縣一中、紅旗小學、南山實驗學校、四中等學校的50名中小學生齊聚縣民族文化體育中心,參加了由湖南行而思游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城步分公司組織的“國家公園——非遺苗鄉教育扶貧首批學生研學旅行體驗活動”。50名中小學生身著傳統民族服飾,參加了學唱苗歌、學跳竹桿舞、參觀城步民族發展展示館等活動。學生們走出教室,學習和體驗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增進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激發了人文情懷。活動的開展,將本土優秀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寓教于樂,增進中小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城步苗族自治縣第二屆機關干部民族歌舞培訓班開學。這是該縣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建設,全力打造“文化魅力獨特縣”的又一舉措,也是通過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帶動其他傳統文化傳承的又一新方法。
對于城步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六月六山歌節”沒有把對山歌的環節加入其中。對唱山歌是考驗智慧、學識、語言、音樂的綜合性即興演唱,歌手需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比如對音樂傳承人的待遇問題,縣財政無力支付。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的,通過縣政府的努力,慢慢解決傳承人待遇的縣級財政支持。“六月六山歌節”不僅要加入山歌對唱環節,還應該在全民參與山歌節活動上下功夫,爭取讓更多的人參加山歌比賽,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傳承人前赴后繼地把優秀的傳統音樂繼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龍湘菡.湖南城步苗族山歌初探[J].當代音樂,2016(17).
[2] 吳駿,康莉.探析城步慶鼓堂——以卡田村為例[J].戲劇之家,2016(20).
[3] 張馳.城步苗族山歌述略[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4] 鐘華.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音樂風格研究[J].藝術科技,2019(03).
[5] 潘偉.“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氣”[J].人民論壇,2016(33).
[6]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 蘇東海.文化遺產消失規律與人類抗消失的斗爭[A].徐嵩齡,張曉明,章建剛,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論進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