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米芾的草書和他的書法觀分析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書法變化為主要依據,從米芾論草書以及后人對其評價、米芾對狂草的看法以及米芾的筆法、米芾書法的史觀和圖像闡釋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強米芾書法在現代的發展。
關鍵詞:米芾;草書;書法觀;魏晉古法;晉人格
0 引言
米芾論文主要是“晉人格”為主,去掉其中存在的標準為主,對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進行分析,對兩者的草書內容完全不在乎。米芾主要以復興“魏晉古法”為研究的最終目標和形象,米芾對唐代和宋代之間的筆法進行了有效的矯正和分析,通過不斷研究合和分析后將其阿演變成為自身獨特的草書風格。個性化的唐宋時期的書法在米芾書法中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是在所難免的。
1 米芾論草書以及后人對其評價
宋代有三位尚意之家,分別是蘇、黃、和米,其自身的書法創作具有一定的個性化和風格,為后續書法歷史提供了一定條件和基礎。在整個書法行業中米芾的書法功力最好,入古也是最深的。米芾書法主要為晉人文誒主,儲體兼備,特別是行楷上所有體現。一直被延續到現在的《蜀素貼》都是米芾自我創作的行楷代表作品。米芾的草書數量遠遠比其創作的行書筆多得多,自從惟克繼承了晉人之后,進而出現了對唐宋時期草書的褒義和貶義評價之手,也別時對于張旭和懷素這一時期的狂草書進行完全不看在眼中。[1]米芾自身制作的《草書帖》中大概意思就是:草書假如不以晉為基本格式,那么就會成為下品內容,張顏俗子,都對草書進行變亂古法,進而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穎的感受,進而出現了很多識時務者。懷素在書法上稍加平淡,一旦渠道成就,就被時代的進步所壓制,因此無法成為高估,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光尤可曾惡也。
米芾生平都以晉人為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闡述此話語“寶晉”,論書過程中也經常以“晉法”和“晉人格”對其標準進行評價和分析,對于草書的點評也是如此。米芾對于狂草書會有所批評,主要是因為對草書的“變亂古法”和“晉人格”的一種不滿導致的。張、懷狂草可以稱之為羲和獻一以來草書成就最高的人員,米芾對于其他人的草書評價以及對自身草書的心得體自然而然會引起很多不追隨者。比黃伯思說過:“比來米襄陽號知古法,然但能行書等”米芾學書主要以晉人為主,進而得到了古法,以入晉、入格為自居,多個實時期來一直被譽為用筆存在絕妙之處,進而得到了軍法的贊賞,一直到最終得到了古軍之神象等評價。然而人也存在很多對其有議論的人員,對于其草書進行褒義評價,也是以宗晉為主的項穆,一直認為米書是“激勵矜夸,放之于今。”[2]
那么米芾的書法一直以“晉人格”為主,都是對于其草書來講的,人們之所以對于草書存在很大爭議,其主要原因是“趣味無爭論”導致的,知識單單的一句話就能夠將所有爭議敷衍過去,所以我們則可以為草書進行一定的評論:什么是米芾所說的“晉人格”呢?米芾對于狂草書的批評又是秉著什么的書學觀念呢?
2 米芾對狂草的看法以及米芾的筆法
2.1 對于顏真卿和張旭看法
顏真卿和張旭變法主要是為恢復書寫在社會上的地位,進而被稱之為二王筆法的繼承者,顏真卿和張旭變法不但恢復了以往書寫的價值,并且將書寫存在筆畫的兩端筆鋒進行了改變,頓挫與以往時期存在不同點,從而使得書寫中衍生出來的自然的三過折和筆畫的概念等舍去了,顏真卿和張旭的變法同時也對“魏晉古法”出現了不同點。[3]
在蘇黃米三家之中,米芾對于古法的重視程度最高,對于魏晉的認知也是最設深刻的,趨于技術化形式,米芾一生以來都以臨摹作為書法標準,在年少時期并沒有成為書法名家,號稱為“集古字”。米芾對于古帖的研究可以說是非常認真和精細化,對于“古法”的認識和態度則和其他兩位“尚意”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性,兩位書法家主要為“無法之法”和“意得”為主。顏真卿和張旭的變法恢復主要是對于原有的書寫中存在的兩端轉換為頓挫,進而舍棄了原有的三過折為主,對于米芾一生以“魏晉”為依歸對其進行評價,也是魏晉古法的細微時期。相反,真實因為張旭的變法,使得魏晉古法之中存在的“變亂古法”失去了原有的內涵和精神,狂草書進而無法被米芾內心接受。[4]
2.2 米芾的筆法
歷史已經消失在人們眼中,魏晉只是單純地停留在人們心中記憶的魏晉,原本的“魏晉古法”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吧為掩蓋。米芾整個人生都與“魏晉古法”為草書創作源泉,盡力矯正唐宋時期出現的筆法的衰敗,不過,米芾自身提倡的“晉人格”也不過是米芾自身的一種晉人格而已。張、顏的“變法”只不過是一種傳播筆法而已,在寫作中刻意將兩端存在的頓挫忽略掉,避免在寫作中出現阻礙和問題,進而導致了真正意義上的“古法”分離和解體。張旭和顏真卿之后,歷史人物已經無法分辨出“古法”內容。黃庭間對于顏真卿的筆法非常感興趣,并且對其崇尚,他的書法大多數在臨摹顏真卿的書法,并且多多少少會受到顏真卿的影響。[5]但是“古法”則在黃庭堅的手中失去了顏色和味道,早就不存在于書法之中,在其手中書法的筆法則可以被隨意延伸和變化,傳統時期的筆畫概念在其手中和筆徹底被解體。
米芾提倡的書法最注重的就是書寫的點畫起止,以及兩端知否存在頓挫和筆鋒的轉換等等,不過與黃庭堅的書寫相反,米芾深刻意識到了“三過折”在書法之中的價值和作用,可以對細微之處起到矯正的價值,頓、行、頓可以清晰地構建一個完整的筆體和內容。米芾刻意將筆畫書寫時的入峰以及牽拉動作加大,提升整個書寫中筆畫的內轉峰,在實際草書書寫中感受了八面出鋒的效果。比如在書寫一和古等字的橫筆畫時,米芾以切縫為主進行書寫,進而對其進行彈寫,筆鋒變化多端,隨行隨轉,一直到最后書寫完畢后的收筆階段。米芾的筆法存在一定的精妙之處,主要在于每個字的細節處理上,在書寫短橫內容,米芾也絕對不是一筆帶過的書寫,也是在其中帶有三過折的書寫寓意和內涵,在書寫古的最后一筆,煙的最后一筆以及中等字是,都會稍微帶入轉筆部分,牽引收筆的基本動作內容,在筆畫上必然會出現一些精細化的S形曲線內容。
米芾對于魏晉古法的深刻認識,最終導致其對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出現了反對態度。米芾對于三過折的認識非常嚴格,想要通過米芾書法實現對于三過折的恢復,加上自身的獨特能力制造出自身的風格和意識形態等。米芾的筆法在不斷延續之中失去了魏晉章草以今草中的感覺,與傳統時期的狂草紙之間逐漸生成不同極端內容。張旭和懷素兩者之間的狂草以及米芾的書法等都存在一定差異,風格和特色等都存在很大差距,樣式和書寫程度等也是各有千秋,進而在不同書法加手中“魏晉古法”也出現了不同變化,需要面對不同的命運和改變等。
2.3 米芾的草書
米芾書法自身存在一定的特色,下筆是猛利,給人帶來的感受不同,一種風檣陣馬的感覺,行書運筆的速度相對來說非常滿,米芾在書寫中比較注重書寫兩端,在行書中并沒有將筆畫中部的內容和筆畫形式落實和充實,并沒有對形式的中中段完全侵害、而草書在書寫時則比運筆的速度大大提升,其書法一直處在草書之中,使得整體書寫形式立刻變得緊張起來,在書寫兩端和中段的頓則被全部省略。一個字中很多筆畫和內容全部被虛化,起筆書寫要重頓,進而將筆跳起,在注重筆頓的動作,在書寫過程中給人一種跳動的感受,感受書寫的節奏和停頓等,在書寫高字的第一筆畫時,業的第一筆化都是非常明顯的感受,起筆一定要做到重頓,收筆工作中要注重頓和轉等,筆畫內部存在的所有中部全部被虛化。在寫佳字時,也是注重第一筆的中頓,中間的所有筆畫和停頓等請全部被省略掉,彰顯一種氣派和獨特的風格內容。
3 米芾書法的史觀和圖像闡釋
魏晉古法和三過折是米芾書法之中注重的主要內容,也是漢字演變的主要時期,是書法技法的形成階段。漢字形態行原來的古文形式不斷發展和演變成為現在的行書和楷書等,實質上就是文字字體結構的一種變化和線條上的變化。古字的變化就是一種連接劃時代的筆畫形象的變遷和演變過程。
古字最看重的內容就是筆法的內容,古字更加注重書寫中空間組成形式,對于線條的分析則存在一定問題,注重形體上的變化,均稱等。初期是漢字的變化主要是形體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轉移逐步延伸到筆畫和筆體間。在整個書法演變中,楷書是漢字最終方向,到達了楷書后整個書法的演結束了。其中出現了原來的三過折等。由于各個書法家的觀點不同等,使得整個書法在演變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整體和概念。
4 結語
米芾書法始終堅持以“魏晉古法”為主,注重書寫之中體現的“晉人格”,因為對于魏晉古法的認知深刻,從而導致其對于張旭和顏真卿的書法一直秉著反對和批判的態度。在年少時期米芾注重對于魏晉古法的臨摹,因此在沒有成為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家,通過不斷臨摹和書寫后加上自身獨特的風格,創作了屬于自己的書法內容,使得整個書法更有形象和風格,注重轉峰和頓挫等,將三過折引入其中。草書之中注重入筆的重頓,之后給以一種跳動的感受,中間分布全部虛化,是米芾草書的基本特征。
參考文獻:
[1] 張森.淺析黃庭堅書法美學觀和書法創作成就[J].高考,2017(9).
[2] 蔡衛華.何紹基和于右任的書法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3] 姜壽田.草書與抽象表現主義——兼論“現代書法”的無名化[J].書法,2017(6):36-39.
[4] 李正庚.論紙、私書傳播、草書與漢末書法新變[J].文藝研究,2017(04):129-137.
[5] 王衛民.于右任魏體草書與"盛唐氣象"關系初探[J].中國書畫,2017(6):23-25.
[6] 余顯斌.“草書”與“行書”的斗法[J].意林(少年版),2017:15.
作者簡介:李守衛(1975—),男,江蘇淮安人,本科,三級美術師,研究方向:書法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