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相比,最突出的特征體現在審美傾向上。影響繪畫審美傾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背景、政治道德等。文化因素作為先決條件,對創作者與欣賞者的審美把握起著重要的作用。受文化與政治的影響,宋代以來的繪畫得到了蓬勃發展并產生了獨特的審美標準。除了在繪畫內容與形式上的發展之外,還增加了對自我真實與生命感悟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文化;審美;繪畫
審美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美學史的起點就是中國文明的誕生,那里就透露了中國人的美感信息。[1]中國文化自古就存在著一種超越意識,從不具有具體形態的“氣”“道”“象”的觀念來看,它突破了人們對于實體宇宙存在現象的認知方式,從側面來講,這是中國人“超越”觀念的體現。中國人往往尋求一種超越事物表層的精神追求,這種超越不單單停留在外在事物之中,同樣存在于對心靈、生命的超越觀。這樣的觀念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傾向。朱良志先生曾從人與石的關系上闡述了中國人對生命“超越”的認識,他說:“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而石頭似乎是亙古存在,人以須臾之面面對永恒之石,由此看出人生命的短暫,中國人由此引導出一種生命超越的學問。”[2]除此之外,中國人相信無中生有這個說法。古人認為宇宙的生命空間充滿了“氣”,“氣”是生發萬物的載體,也被稱為“道”。中國畫雖沒有過分追求科學的透視關系與體積關系,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畫輕視畫面的空間關系。對此,中國人借用宇宙觀中的“氣”來體現畫面中的空間感與節奏感,所以我們說中國繪畫是帶有神秘的崇高性。
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同時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常常也以有無審美特性的條件來區分。同樣,中國繪畫的審美特征歸根到底談的就是人在審美思想上的傾向性。影響審美傾向的形成與發展,終究還是要追根溯源到文化與哲學的主體內容中。關于這個方面李澤厚先生這樣談道:“儒家強調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滿足和抒發(審美與情感、官能有關),是藝術為社會服務的實用功力;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系亦即審美關系,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造的非認識性的規律。”[3]我們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這兩個大文化體系成為影響中國人審美傾向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它們促成了中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審美追求,這兩種審美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對性的特點。
我們從中國畫中追求的意境上還能看出中國人有向內性和向外性的審美傾向。中國人的向內性的審美傾向,體現在擁有含蓄的美學觀念。中國美學強調,含不盡之意在言外,這讓你去聯想,讓你去補充。霧里看花,乃是中國美學的又一境界。它構成了中國含蓄美學的又一表達形式。[4]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在人物畫中看出,中國的人物畫大多不會表現太強的動勢或夸張的面部表情,當然更沒有表現赤裸的人體形象,這些繪畫藝術現象的產生都與中國人偏愛的含蓄美學有關。與此同時,中國人的審美性還體現在發揮自己想象與內心參照的個體感悟,其中創作者想要達到以“象外之境”的藝術境界則要以內心的“虛靜”為前提。例如,劉勰所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文心雕龍·神思》)這種“虛靜”是對創作者與觀賞者的內在要求,這樣才能創造出“動人”的藝術作品,同樣也是我們對繪畫審美傾向的要求。
關于向外性審美特征而言,我們可以從繪畫表現的筆墨形式的角度分析入手。創作者受政治與社會因素的現實影響,理想與信念受到打擊,內心產生苦悶與矛盾的情緒不能得到釋放和發泄,所以他們寄情于書畫,筆墨成為創作者宣泄情緒的途徑與方式,并以此作為審美傾向的追求。對于筆墨形式的追求發展,以兩宋時期法常、玉澗、梁楷為發展的轉折點。北宋以來,“墨戲”具有縱橫瀟灑、從容恣意的意思,它所崇尚的是一種自由的創造精神。[5]正是這種創造性的精神和敢于追求內心真實的態度才會促成大寫意繪畫的出現。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寫意繪畫并不是簡單地代表追求畫面的筆墨形式。相反,創作者往往關注的是突破描繪客觀物象的真實,而達到追求內心真實的生命狀態與尋找自我真實的境界。明代畫家徐渭曾說:“世間無事無三昧,老來戲謔涂花卉。”我們可以通過“戲虐”與“涂”這兩個修飾詞把握畫家灑脫與真性的生命狀態,創作者借助藝術的表現形式達到對生命智慧的追求。所以,我們可以說繪畫中的筆墨形式是一種向外性審美追求,但這種向外性也是基于向內性產生的。
綜上所述,文化因素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與人生的價值取向,繪畫作為創作者思想的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創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環境。
參考文獻:
[1] 林同華.審美文化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2] 朱良志.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文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1):1-7.
[3] 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朱良志.曲院風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盧珊珊(1994—),女,河北唐山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學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