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芯蕾 郭思遠
摘 要: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加快,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本文將詳細論證人與自然是本源與分支,共性與個性,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瓦爾登湖》;人與自然;辯證統一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同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由于新舊社會因素的劇烈更迭,社會思潮對于時代潮流的強大感召力和向心力,導致整個社會的泛物質化傾向十分嚴重。出于對簡單真實生活理念的追求,梭羅前往瓦爾登湖獨自生活了一段時間,在與外界封閉的環境下,進行了長久的超驗主義精神實踐,通過自己的不斷思考和反省,為當時物欲橫行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探索出了一種全新卻又源于過去的導向,對于社會的成熟轉型和人們實踐活動的有效合理性產生了深遠持久的積極影響。本文主要探討梭羅在他的思考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揣摩和啟示。
過去的工業社會,自然對于人而言,只是一個物質資料的索取對象。人類通過他們的科學技術,大肆開發自然資源,以盡可能地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滿足一種擴張和征服的野蠻欲望。人類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形式,把自我的利益中心論,直接凌駕在自然之上,讓海洋、河流、山水、草木、鳥樹等都淪為推動工業巨輪滾滾向前的免費奴隸。即使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依然不滿足,不斷以更新的形式,更高的效率來開發自然資源,絲毫沒有考慮過后果。但是,后果是必然會來臨的,這里梭羅在書中就有了很好的預見。因為自然的忍耐和寬容,都只是暫時的,無休止的索求必然會以毀滅作為代價。
然而,在梭羅的書中,他刻畫出來的一種生活狀態,卻是與當時那種大規模集成化的程序化生活截然不同的。梭羅在那種近乎理想主義的意識實體中,不僅闡述了他對于真實和現實的辯證理解和理性剖析,也同時流露出他對于人與自然的原始關系的恢復,以及在這種近似復古化的精神實踐中,創造出適合于現代社會生產關系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模藍圖,并逐步地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他希望人與自然的那種根基于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自然哲學,不僅僅作為一種精神意志存在著,而能夠在現實中生根發芽,不斷豐滿它原有的生命力。
在筆者看來,梭羅在書中主要就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三個探索性的命題,分別在社會層面,自然層面,精神層面有三個相對應的聯系和反映。即社會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種特殊演化形式,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個理性模板,自然意志的思維狀態是支配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精神導向和基礎。
首先,社會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種特殊演化形式。就像社會的體系分工是一個嚴密而又完整的體系,每一人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因素,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同樣,自然也是一個極為嚴密完整的生態系統。瓦爾登湖本身就是一個與外界發生著物質與信息交換,自身內部也由各個部分協調合作,共同完成這一個時間使命的生命工程,任何一個要素都不可缺少,即使是一聲鳥鳴,那也是傳播,聯系和繁衍的隱喻,是活動力的見證。梭羅的生活,在本身就屬于一種隱居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對于客觀環境的改變,自給自足就是最為理想的狀態。脫離了人類的改變,這個系統依然能夠繼續完美地運行下去,但是現實是人類活動給了自然毀滅性的創傷,甚至是一些不可修復的徹底改變,這一切都嚴重地破壞了自然原來固有的穩態,使得這一平衡不得以一些額外的代價去進行象征性的彌補,但是缺乏原生力的生存狀態始終只是一種意識能動性的傀儡,這本身就已經偏離了自然界所秉持的自然真實的概念,這是梭羅所難以接受的。
自然界存在著諸多的生命體,他們都能夠通過群居生活,協作分工勞動,來創造出他們特有的類社會性模式,而作為具有高智能的人類,也只是這偌大生命中的小部分,在等級分層上與其他分支理應是平等的。這不僅是出于道德的考慮,更是從人類引以為豪的智慧角度得出的結論。因此,人類所謂的文明演化都只是自然界在人類這一極的演化,不同的文明都有他們的智慧和力量,無論大小與否,影響力是否足以同外界建立物質和信息形態的流動,都是值得景仰和學習的。正是不同文明以他們獨有的方式豐富著自然界的智慧表達方式,才會有人類文明這一支高度分化的文明形態。因此,人類文明與自然界其他原始文明之間是平等流通的,只是不同物種的流通速度不同而已,所以絕對不存在優勢地位和霸主姿態。
其次,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個理性模板。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在沒有遭受外界的實質性干擾下,始終能夠維持一種穩定和諧的狀態,即使在受到外來影響,或者自然氣候的變化,也具有一種強大的自我治愈和恢復能力,把那些不穩定因素,通過它特有的包容力和勢不可擋的非道德教化,把他它們轉化成為促進自然體系完善發展和不斷豐富演化的刺激因素。反觀人類,在以物質資料為基礎,精神資料為最高消費資料形式的社會中,還是難以擺脫利益與功利主義的束縛,最終還是走上了同自然對立,物質至上的空洞脆弱的社會結構。以機器的運轉來代替思維品質的質量提升,以生產資料的海量積累代替生活質量的豐富完善,最終就導致了整個社會是一個沒有思想和理想的空殼,這就是人類社會的主觀性發展,無法像自然界那樣穩定而又和諧。梭羅在講述瓦爾登湖的時候,將每樹、水、草、鳥等都予以了具體而又詳細的指示性解釋,將他們與社會中的各個不同的分工建立嚴密合理的聯系和對比,就會發現在恢復穩定和轉化新興因素時,人類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難以媲美自然界的醇和與大氣。
瓦爾登湖這個生態體系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自復性,源于各個要素間的及時溝通和交流,源于一種自發性的自我反饋與逆反饋機制。樹可以將泥土,水源和空氣聯系起來,并且對于可能發生的異變做出及時的判斷和應對措施;同理,其他事物也能根據同種原理做出他們應有的作用,這些聯系和互動彼此交錯,互通有無,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生態鏈網,為了自然界的穩態維持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相比之下,人類社會的彼此聯系的密切的反饋靈活性就相對不足了。每個人出于自己的私心,都會想方設法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聯系,而選擇放棄那些無關自身利益的關系網,其后果就是社會整體的聯絡支離破碎,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自然界的信息交流溝通機制是人類需要一直虛心學習的重要內容,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有效的社會結構的構架模板。
最后,自然意志的思維狀態是支配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精神導向和基礎。根據上述的論述,這是一個極為客觀的事實,也是不容置喙的理性問辯。這也是梭羅在書中提出的一個最為根本的命題,即以自然的思維,自然的法則,過著屬于自然的簡單而又真實的生活。梭羅在湖邊的生活,在外人看來,與世隔絕可以說是痛苦難耐的,并且他消費的生產資料都是極為低級的產品,是一個普通的現代人所難以接受的。但是,他卻始終能夠自得其樂,沉浸其中,不斷探索只屬于他的精神享受。他認為那種身陷都市的忙碌生活使他感到極為空虛和痛苦,但是在瓦爾登湖邊,他仿佛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滋味,一種從未感受過的輕松和解放。雖然他每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思考,但是他并沒有只是簡單的放空自己,追求一種閑適恬淡的隱居遐想,他始終在思考著人生與自然相關的問題,并不斷得出哲理性的結論,引以為樂。因此,梭羅就是先告訴我們,所謂自然的生活,并非是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而是在不斷思考和反省,批判和對比中生活,使自己能夠按照一種符合生活本質的自然法則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不斷錘煉自我精神層面的深度和高度,這就是梭羅隱喻在抒情感慨背后的真性情的流露。
總之,梭羅在瓦爾登湖為各位讀者所呈現出來的生活與自然哲學,是值得去好好品味的。他通過每一個自然現象,結合自身的切身體會,以一種含蓄而不失力量的方式,向我們闡述著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一個本源與分支,共性與個性,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一旦擁有真正符合自然法則的世界觀,每一滴水,就是一片瓦爾登湖,就會有一個苦心孤詣,探求真理的靈魂的游弋。
參考文獻:
[1] 藍仁哲.語言·文學·哲學[M].科學出版社,2015:93.
[2] 王立新.外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6.
[3] 伍彝甫.現代西方文論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