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亮元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設計行業業態變革性影響的分析,引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更新的思路,構架出適應行業業態發展的可自我更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嘗試探索符合時代發展新的環境設計課程體系結構,使學校的專業教育與日新月異的行業新技術融合,培養與設計業態需求相一致的專業設計人才,適應我國越來越成熟完善的設計行業對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更新
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五次的技術革命的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數據化時代背景下,“大數據分析技術”已經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中廣泛應用,但在高校環境設計教學體系下卻涉及不多。眾所周知,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體系背景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在審美和形式感的培養方面有著相對完善教學體系和豐富的教學方法。但在理性功能分析、設計邏輯的培養方面還存在短板。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體系多借用規劃學、建筑學的邏輯分析方式來輔助教學,在實踐中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為彌補環境設計傳統教學的短板提供了新的思路。
廣義上的“大數據”是包含傳統數據和新興數據的綜合表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把傳統環境設計教學中前期調研所得到的設計基礎數據稱為“傳統數據”。“大數據”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被提出的,最早期的引用可追溯到apache org的開源項目Nutch。當時,大數據用來描述為更新網絡搜索索引需要同時進行批量處理或分析的大量數據集。大數據不是一個精確的術語,它是對海量的各種類型數據積累的描述。基于“大數據”特征的定義可以歸納為:規模性(volume)、多樣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價值性(value)、真實性(veracity)。所以,大數據的特點就是:第一,數據體量巨大。包括采集、存儲和計算的量都非常大。第二,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對數據處理能力有高要求。第三,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
其實數據分析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在傳統的環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和分析過程中收集現場資料就是在收集數據(傳統數據),但數據的取得方式是通過現場測繪、調研、問卷調查、采樣等方式,然后按照數據分析的方法,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為后期的設計方案做出依據。“大數據”的技術卻在前期數據的采集,后期的數據分析方面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其中新興數據與傳統規劃數據相比,明顯的優勢在于數據來源更廣泛、體量范圍,數據更新周期更短,實時性更高、時效性更強,是動態的,全樣本社會化數據。為專業的設計分析思維方式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帶來的空間“分析方法”的革命。
目前,大數據技術已經在城市規劃專業研究中得到了相對成熟的應用。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城市人口方面的研究、城市空間方面的研究、城市交通方面的研究、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相關研究應用主要集中在:
第一,基于海量時空數據的城市居民移動模式研究。第二,研究中所采用的大數據:利用位置感知設備(如手機、GPS接收機等)獲取海量個體移動數據。第三,基于數據所提取的信息:集成地理信息系統、空間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方法,挖掘城市居民移動模式及時空分布特征,分析該模式與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密度、交通網絡等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第四,相關研究結論:建立城市尺度上的人類移動解釋性模型,為城市活動系統的優化及各種城市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科學支撐。
“大數據”推進了相關規劃與設計行業的變革,以其強大的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和處理技術優勢,特別是其基于對個體空間行為的信息數據進行整體空間行為分析和預測的能力,從技術上保障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具體實現。由此帶來的是設計行業由方法到理念和工作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與CAD軟件介入設計行業帶來的空間表達方法變革相比,“大數據”分析不僅僅推動空間表達方法變革,更重要的是引發空間“分析方法”的革命。大數據時代的設計不僅僅是數據的信息化,更是從于土地、經濟活動的規劃向基于個人的規劃發展,從靜態的藍圖式的規劃向動態的、過程式的規劃發展。但縱觀設計教育教學領域,尤其是藝術設計類環境設計課程教學卻少有將大數據引入的教學嘗試。
現行的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教授,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法,對信息化分析革命的反應不夠明顯。從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能夠看出,現行體系下環境設計類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體系的不足。其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設計類知識框架相對滯后,現行的環境設計類知識框架近十年期間并沒有大的改變,僅在設計表現類課程中有更新,其中多體現在軟件課程的教學中。現行課程中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式,通常是在市場應用成熟后引入教學中,但面對最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校內教學往往滯后,現行環境設計類課程的體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現行設計類課程體系呈現出金字塔型的樹狀結構,設計類專業課處于學科的頂端,其下并行四大課程模塊,各自包含了2-4門專業課。這樣的課程體系優勢是基礎牢靠,層層遞進,有利于學生設計專業基本素質的培養。但面對技術革命,行業變革,這樣的環境設計教學模式的缺點也逐漸凸顯出來,最明顯的缺點是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將專業課程列于教學模式的頂端,缺少了相應的課程反饋和課程評價體系,專業課教學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是否合理無法得到相應的合理反饋。最重要的是,課程教學架構不利于環境設計類專業課程自身的不斷升級和進化。課程的改革和更新需要其下的各個學科的逐個革新才能實現頂端課程革新的目標,更新過程緩慢,課程內容更新的速度往往需要以年來計算。但與此同時,實際的設計業態、設計工作方式、設計理念卻日新月異,最終的結果是導致了學校課程教學不斷落后于實際的行業業態需求,這樣突出的矛盾在應用型技術型大學中尤其明顯。
面對大數據分析技術廣泛應用于設計行業,信息分析技術革命逐漸推廣和普及化的今天,設計行業的工作業態已經逐漸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更新和改革。筆者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更新需要從六個方面展開:
第一,改變原有課程金字塔式架構,突破自下至上的逐層改變模式。將課程中心模塊的“生態學、地理學、心理學”和“思維訓練類課程”兩個模塊合并為“大數據分析模塊”,用現行的新技術理念引入傳統的思維訓練課程、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第二,教學模式由“教師指導引領式”,變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式學習”。主要的變化是運用革新專業技術,引導學生專業學習路徑的改變,加強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邏輯的培養。教師教學以啟發和指導“設計邏輯”為重點,解放學生的思維局限性,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在新的教學結構中,教師的角色也由原有的知識、經驗傳授人變為自主學習模式下,設計邏輯思維的啟發者。第三,在新的課程結構架構中,將“大數據分析技術”“大數據地圖技術”等分析類新興技術課程,架構在設計課程中的中間位置,起到課程體系承上啟下的作用。第四,由于授課媒介的改變,授課方式徹底改變。由原有課堂的集中式學習變為:PC端和移動端實時學習和集中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從時間上來說,由集中授課方式變為:集中學習與“碎片式”隨時隨地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課程授課模式中需要教學硬件上的建設升級,建立學校云端網絡課堂的資源庫,實時開放更新。云資源庫建立完成后,有利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知識獲取,提升課程教學效率。第五,改變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由傳統的設計成果展示評價方式,變為重視設計過程重現和“設計邏輯思維”養成的綜合評價方式。使環境設計類課程時刻與最新的行業業態以及設計技術相結合,實現課程教學體系的不斷進化和更新。第六,合理運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的專業培養更高效的適應行業業態的發展,做到學校培養和行業發展的無縫對接。
課程改革后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
新的環境設計課程體系結構的構想有利于人才培養與設計業態需求相一致,有利于“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同時能夠有效地降低環境設計類學科的學習入門門檻,使接受力水平差異化的初學者更快地進入專業學習的狀態。培養出的專業人才也能夠更好地適應現行的設計業態模式。更重要的是,這樣可自我更新的課程架構方式有利于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自身的不斷進化,讓學校的專業教育與日新月異的行業新技術不斷融合。行業技術的進步和革新與相應的高校設計類專業教學體系的更新和融合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有益于培養高素質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適應我國越來越成熟完善的設計行業對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