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游具有共同的目的——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實現了業態的創新和產業規模的擴張,為文化增添了活力,為旅游增添了魅力。本文從人才培養、志愿服務、依托品牌、打造精品、新興媒體、文創產品等方面對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進行實踐與探究。
關鍵詞: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來,福州市群眾藝術館以文化惠民、文化普及、文化引領、文化交流、文化創新為目標,積極履行各項職責使命,組織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福州市多年打造的激情廣場大家唱、新福州人歌手大賽、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文化志愿手拉手、藝術公益課堂——全民普及提升計劃5個項目獲文化部表彰,作為典型經驗與案例在全國范圍推廣。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天然的互補性,相互融合將會迸發強大的生命力。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文化惠民工程,這是群文工作人員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
1 人才培養,志愿服務,文旅融合統籌推進
高度重視文化旅游人才的培養,積極推進人才教育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業務精、視野開闊、勇于創新的文化旅游服務人才。并且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創新服務形式、打造服務品牌,廣泛發動專業院團、各門類藝術家、基層文藝骨干和各類社會文藝力量等組建文化志愿者隊伍,引導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參與一系列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為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注入新鮮血液,推進文化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18我館以八大群文品牌為載體,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利用人才及文化志愿者隊伍全年完成200多場惠民演出,110余場文化講座,20期藝術展覽,40多場群文賽事,培訓時長6000課時,服務群眾50多萬人次。在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只有充分利用八方資源,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創新,才能進一步提升文化活動惠民工程,進而大大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 依托品牌,創新提升,文旅融合促進發展
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是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福州市文化品牌。每個月組織一場綜合性的集演出、展覽、互動、講座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2019年,我們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對該項目進行創新提升,在“六進”(走進社區,農村、校園,軍營,企業,廣場)的基礎上將文化大餐送到景區,擴展到“七進”。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和受益群體,拓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渠道,讓文化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尤其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和紀念日在旅游景點舉辦的文化惠民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結合圖文并茂的宣傳展覽、配送流動車輛現場閱讀等形式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拓展了現代文化視野,營造歡樂和諧的節日氛圍,這不僅增加了景區的游客數量,增強了游客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還提升了市民朋友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招商引資的橋梁,促進旅游業沿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創辦于2008年,活動匯集兩岸精彩民俗文化與非遺項目, 以舞臺表演、民俗隊伍巡游、手工技藝互動等形式呈現,為深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平臺,被國臺辦列為年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我們結合旅游元素,開設了“兩岸一家,幸福之城”福州旅游資源推介專區,通過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圖文展板、旅游宣傳冊、現場宣傳視頻播放、網絡線上直播互動等)全面展示福州閩都文化、清新生態、溫泉養生、濱江濱海等旅游品牌。現場向市民推薦清新福州游、文化福州游、兩馬尋根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線,讓來民俗文化節體驗的群眾充分感受福州及臺灣的清新生態風光,通過該活動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旅游交流,吸引了更多的臺灣游客來閩進行文化旅游,也鼓勵了臺商來閩投資建設文化旅游項目,實現了品味兩岸文化,感受旅游魅力,讓全民共享文化旅游盛宴。
3 打造精品,立足本土,文旅融合特色提升
大力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基調,創排一批塑造本地先進人物形象、把握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歌曲、舞蹈、小品等群眾文藝作品,用先進文化鼓舞人,用特色文化吸引人,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藝術精品,給群眾一種文化、藝術、感官沖擊,不僅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素養需求,也打造了地域優秀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旅游資源特點和內涵,舉辦有關攝影、攝像大賽,充分調動廣大攝影和攝像的愛好者、熱愛文化和旅游業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參與者可以從福州特色非遺項目、非遺傳承活動、海絲風情和紅色經典之旅等展示福州非遺文化風采、閩都文化歷史魅力、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果,彰顯福州民間傳統文化和旅游特色。精品建設好戲連臺,群眾生活多姿多彩,旅游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推動了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大發展、大繁榮。
4 新興媒體,加大宣傳,文旅融合持續開拓
構建多元化文化旅游推廣渠道,除了紙質媒體外,還可以整合本市文化旅游廣告投入及開辟文化惠民工程專欄在省市電視臺播放,并且充分運用“網絡直播”的傳播手段,借助媒體力量,讓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相約九日臺周末音樂會等文化惠民活動在線上線下迅速成為大家關注并討論的話題,打開公眾參與通道,吸引更多關注度,用新媒體加強交流互動,收到眾多志愿者和群眾的點贊、留言,成為各活動總結、反饋的陣地,最大化實現宣傳、營銷效果,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新渠道和新體驗。
進一步加強官方網站、非遺網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福州群文數字平臺“兩站兩微一平臺”建設, 加快實施 AR,VR區等線下體驗。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和手段,加快和完善內容更新速度,除了發布常規的文化惠民活動資訊預告、講述及傳播志愿服務活動、各類文化視頻資源外,還可以利用各種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三坊七巷等景點進行宣傳,傳承發揚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促進文化成果惠及廣大人民,不斷提高文化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文旅融合實現新開拓,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變得更精準、更便捷,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文化惠民服務。
5 文創產品,彰顯特色,文旅融合升華結合
文化與旅游的結合,讓傳統產品有了新形象新特點,共同推動了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新景象。成功的文創產品十分注重對地方文化資源和內涵的挖掘,展示地方文化、凸顯地方特色,激發游客對旅游地的興趣,提升了旅游地及景區的知名度。我市大力開拓“文創產品+旅游”的新模式,吸引了大眾游客及當地群眾,圍繞福州文化為核心,在惠民活動現場、旅游景點著力搭建文化展示、交流、傳播平臺:部分景點的旅游演藝項目,結合本地實際,創排自己的演藝節目,吸引了大批游客,讓游客在景點游覽中參與或體驗民風民俗;有的搭建展演舞臺,以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為主題,堅實群眾基礎,打造整個旅游業乃至整個城市的旅游形象;還有的現場展示脫胎漆器制作技藝、油紙傘制作技藝、角梳制作技藝、剪紙等,大力弘揚了福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是把當地創意產品、傳統技藝產品內容進行現場銷售,例如沙畫瓶、多肉防真甜點、花式氣球、中國結等,也在紀念品、伴手禮中增加了一些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充分體現和宣傳了福州文化,以此來不斷推動旅游業的多元化快速發展。這不僅牢牢把握住旅游景區特色旅游文化,不斷提升“文創產品+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在與本地群眾和游客互動中提高了文化惠民的服務效能,不僅讓游客獲得了物質滿足還能夠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同時增強了本市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功能,為本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深層表述,而旅游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在文化與旅游融合下,福州市不斷探索文化惠民工程的創新服務模式,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借助科技元素,融合文化惠民工程發展;利用各種力量,豐富文化惠民產品供給;靈活服務方式,優化文化惠民服務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為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報告[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2] 吳小蓮,李冬芹,張強.民俗節慶文化與旅游創新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林菲(198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群文館員,研究方向: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