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彝族服飾當中可以看出,其作為展現彝人文化符號以及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包含著強烈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以及自信精神。彝族服飾不僅對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團結建設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啟發意義,同時也較為符合民族文化精神繼承和發展的總體趨勢。因此,本文從彝族服飾色彩、紋樣元素以及頭飾方面進行分析,對彝族服飾當中所反映的自我認同意識以及民族自信精神進行研究。
關鍵詞:彝族服飾;自我認同;民族自信;研究
0 前言
可以說服飾猶如一部史書,不僅記載著本民族古老的傳說,還體現了民族文化情結及精神的特殊使命,是民族文化的傳遞者,起著民族情感維系的歷史作用。在中國的西南部四川、貴州以及云南等地區都是彝族主要聚居的區域。它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且還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是彝族文化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同時,彝族服飾還是用于識別本族內部階層、婚否、不同支系及異族的區別。
1 彝族服飾中的自我認同意識
就民族文化自我認同而言,其作為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認同”作為一種民族學術語言,在王建民的《民族認同淺議》一文中對民族認同做了解釋,指民族成員之間包含的態度及情感的一種特殊認知,便是將自我認知及他人認知作為同一民族當中統一的認知。另外還有學者將民族認同解釋為社會成員對自己的民族進行感情依附以及民族歸屬感的認知。一般而言,每個人都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歸屬情感傾向,其中就包括對本民族的藝術審美、習俗傳統以及語言文化等方面。就各民族的服飾而言,是最能表現及直接反應民族文化心理的標志性符號,同時也是不同民族區分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們可以從彝族服飾文化上可以看出,其強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當中的自我認同意識,人們對于本民族服飾文化的尊崇,可以從彝族服飾的色彩、圖案以及造型上得到體會。[1]
1.1 對黑色的崇敬和熱愛
黑色作為彝族服飾的基礎色,可見彝族人尤其崇尚黑色,特別是在云南的紅河、楚雄以及昭通等地區,彝族人通常會將黑虎用作原始的圖騰,并加以“黑彝”的稱呼,這一點從彝族人生活環境以及黑色復制方面也有所體現,同時,他們將黑色作為土地和財富的象征,在他們眼中,黑色是最為美麗的色彩,他們更喜歡黑色的肌膚。此外,彝族人將黑色用于水、山、人以及地方面進行冠名,特別對于黑色的服飾也甚是喜愛。就涼山的彝族人而言,他們一般喜歡用黑色作為浸染紡織品的染料,特別用在羊毛上,而后在將其披氈,用于祭祀活動方面。彝族人在進行祭祀活動時,通常下裳和上裳均為黑色,尤其是用于祭祀的帽子,還有一些會在斗笠上縫制黑色氈面。從這些方面都可以體現出彝族人民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2]
1.2 對虎紋樣的喜愛
關于彝族服飾,不論男女老少的服裝,都可以從中找到“虎”這一紋樣,比如,彝族人通常會給孩子佩戴虎頭帽,彝族婦女會將虎頭紋樣的圍腰系在腰間,楚雄男子會佩戴虎紋肚兜。像楚雄和昭通等地,當地的女子出嫁時,蓋頭上也就繡上母虎團進行裝飾,特別是在兩膝蓋間還要對稱的秀上虎圖案,此外,還有的會在鞋面上進行虎頭裝飾,被稱為虎頭鞋。究其虎紋樣式的表現和運用,可以看出彝族人非常崇尚虎,在古時候還有虎族的自稱,也體現出他們對祖先虎的崇拜和認同。因而,虎就自然成為彝族人民的血緣紐帶,不僅表現出對虎的崇拜,更是彝族人作為虎族成員民族自豪感的體現。
1.3 在“英雄結”上的裝扮及演化
彝族男子一般會在頭部扎上英雄結,特別是四川昭覺縣以及涼山美姑縣兩個地方的彝族男子,他們扎英雄結的方式較為多樣化,年輕人頭上扎的英雄結樣式大多細長,且如竹筍一般,而老年人頭上扎的英雄結樣式比較粗短且厚重。這些英雄結頭飾不僅具有獨特的造型,且意味深厚。彝族男子在頭上系扎英雄結,主要來源于彝族的傳說,是從傳說中的阿里比日這一人物,在與龍進行搏斗、帶領彝人英勇抗敵的傳說,而后彝族男子為了表達對阿里比日的崇拜和追憶,所以就演變為頭上進行裝飾的英雄結,且這還成了一種定式,將其盤在頭上,作為彝族人果敢堅毅性格的象征。
2 彝族服飾中的民族自信精神
2.1 體現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追溯到彝族發展的早期,當時社會生產力處于較低的水平,再加上生活方式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較為嚴重,特別對于那些聚居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彝族人而言,由于氣候寒冷的緣故,致使他們進行“椎髻和“披氈”這一風俗延續了數千年之久。但進入漢武時期,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們力圖使各少數民族行君臣之禮,并還要明白忠君之道。到了明清時代,在政府實施改土歸流的環境下,對于統治者而言,對服飾方面的調整成為他們進行整治統治的重要手段。雖然彝族服飾經過數千年的時間洗禮,以及民族同化政策方面的影響,但仍然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在經歷無數個統治者嚴格禁令時期,他們仍然能夠堅守住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服飾文化,而這正是民族自信精神的體現。[3]
2.2 體現在審美觀念方面
從彝族服飾就可以看出,彝族人民非常崇尚美,而他們對美的崇尚則有自己的審美觀念,這種具有民族色彩的審美觀不會因強權統治者的恐嚇和威脅所改變。我們可以從彝族文化觀念中看出,他們將龍和虎等作為具有神力存在的祖先,相關學者在彝族古文獻以及民間口傳文化當中甚至還找到了相關“九隆”開辟神的資料記錄。再者,在云南的楚雄永仁縣、紅河州、大理巍山以及文山州等地,這種著尾的服飾仍然有跡可循。特別是在一些羊皮服飾上,彝族人通常會將羊皮衣上面的尾巴是否完整,作為受眾人歡迎的重要依據。另外,彝族女子還會利用各色的絲線和布料,在配以精美的圖案,縫制成飄帶或吊墜,并放置于臀部和腰間。特別是在圍腰飄帶上,加以精美刺繡工藝,或者毛球點綴,以此作為尾巴的象征。[4]
2.3 體現在相互交融的服飾和文化中
服飾文化在數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類文化方面的影響。這不僅包括彝族服飾,還包過其他民族的服飾,同時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彝族人在面對主流文化的入侵,以及統治者下令的強制性條款時,仍然能夠誓死捍衛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正是由于他們的這份堅守,才使他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在面對改土歸流以及民國政府通話政策的嚴格命令下,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特色,實質性并沒有發生過多的改變。除此之外,彝族人將對本民族的自信精神用動態的方式進行呈現,從彝族服飾上呈現出彝族人對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發自內心崇敬的深厚情誼,且在受到時代文化及主流文化的影響下,他們仍然能對其加以反抗,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和行動力,來保護及傳承他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彝族人具有極高的民族凝聚力,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彝族人民偉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彝族服飾對于彝族人民而言,不僅能夠體現出他們高度的自我認同意識,同時也是他們民族自信精神方面最有力的體現。
3 結語
一個民族能夠凝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擁有強大的民族主義精神動力,這對社會穩定和團結起到很大的推動及維系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全面打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復雜性以及多元性也在逐步增強,此外,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單簽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情況下,傳統服飾也收到一定的影響,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也逐漸面臨消失的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及精神的認同感,對于用何種方法對先輩們留下的文化精髓進行保護和傳承,對于民族文化當中不屈不撓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如何加強各民族的團結,都是當下值得我們進行認真思考的。因此,對于彝族服飾當中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意識,以及對可貴精神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是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及探討的。
參考文獻:
[1] 張挺.現代時尚視角下的彝族服飾設計[J].藝術科技,2017,30(12):176-177.
[2] 管月.云南彝族服飾中圖像符號文化傳播意義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8,2(14):21+23.
[3] 趙玉,孔凡棟.彝族服飾中的自我認同意識與民族自信精神[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8,31(04):43-46.
[4] 張媛.景觀、符號與儀式:少數民族電影中的原型隱喻與認同建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10):27-35.
作者簡介:張筱蓉(1979—),女,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藝術、藝術設計、視覺傳達及工藝美術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