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自進入新石器時代就開始運用水與泥的特質,利用火的作用制作陶器,從簡單的加工石器、骨針等生活用品進化到改變其物質化學性質的實用器皿—陶器,并以獨特的裝飾手法和表現規律在陶器上進行“設計”,形成了具有時代精神和意義的“藝術品”。
關鍵詞:中國陶器;裝飾;表現規律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原始社會是一個很長時間跨度時期。由于時代久遠,當時文字還沒有發明,對此時期人們的生活了解與研究只能通過考古發掘等資料來“闡釋”當時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在原始社會中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通過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不斷的過渡,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時期后,便會從簡單的打、砸、錘等手段制作工具的方式逐漸開始形成注重美感、造型為目的,來制作陶器、針織品、玉器、牙骨器等生活器物,并在器物表面加以裝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器制作,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標志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從舊石器時代跨入了新石器時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當時人們為了方便儲存糧食、食物,便開始運用水與泥土的結合,經過火的高溫焙燒來制作功能性很強的陶器供日常生活使用。由于它是造物活動的一項新發明,并且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也非常精心制作并且用一些獨特的裝飾手法進行裝飾、美化。
新石器時代,在原始社會中的優秀陶器物品也相繼出現,如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繪陶、印紋陶等,不同時期的陶器他們的裝飾手法與表現規律也不同,下面筆者以陶器的種類為對象進行淺談與分析。
1 彩陶
彩陶,[1]是在胚體上用礦物質顏料繪制圖案,然后焙燒的陶器,多屬泥質紅陶。中國的彩陶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地區,主要有仰韶文化時期彩陶、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大汶口文化時期彩陶等。彩陶的出現不僅是新石器時期陶器的一個代表,也是裝飾藝術與器物結合、應用的一個典范、起源。
第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在此時期最為著名。半坡類型彩陶最早發現于現陜西西安半坡村,它主要以紅陶為主,造型一般為圓底的缽、盆等比較規整的造型為主,多以魚紋和幾何紋裝飾。由于早期的魚紋比較寫實,據專家考證后期的抽象的幾何紋多是魚紋發展而變化來的。裝飾手法主要以礦物質顏料加工后彩繪在陶器上.位置一般在盆底的肩部或者內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人面魚紋盆。由此可推測當時的人們可能視魚為祖先,魚即是他們的圖騰符號。
廟底溝類型最早發現于河南省陜縣的廟底溝村,它的造型主要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的缽為典型。器物上的裝飾紋樣大都是如帶狀紋、平行條紋、圓點等幾何紋樣和鳥紋為主,其中鳥紋應用更為廣泛。從出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可以看出廟底溝此時的圖騰崇拜可能是鳥,而且后期的幾何紋樣都是鳥紋的后期變形。
第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在時間上要晚于廟底溝類型,它主要以壺、盆、缽、罐、碗等造型為主,多以黑彩繪制于紅陶上,裝飾紋樣大都是水波紋、旋轉紋這樣的幾何紋樣,其中動物、人物也偶有出現,此時期的圖案繁密,題材廣泛,線條流暢。此時期的“同心圓圈波紋彩陶盆”為代表之一,它的裝飾圖案是以一個圓點為中心向外圍一圈圈擴散,起點回到終點,形成間以圓圈紋,呈旋渦紋狀,線條疏密得體,繁而有序。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主要以弧線構成為主要裝飾手法,表現出線條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使人感受到一種婉約的美。
2 黑陶
所謂黑陶,[2]是指全身表面皆黑的陶器,它的燒成溫度在800℃~900℃之間。由于黏土與溫度、環境的關系,人們最早期燒出的陶器一般是以紅陶或黃陶為主,但有時可能因燃料不夠干燥或密閉環境等客觀因素,導致燒成的陶器胚體上有灰色或者黑色斑塊出現,偶然間人們意識到陶器還有其他顏色的可能性,便開始有意識的長期實踐,最終燒制出了黑陶,變相地說黑陶也是紅陶發展變異的一個產物。它不同于彩陶以色彩取勝,黑陶主要以造型獨特和雕、鏤、鑲等特殊裝飾手法為主要特點。黑陶以河姆渡文化時期、良渚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為重要的發展時期。
因黑陶通身是黑色,并不能在陶器上施以彩繪圖案,所以它主要以砑光、鑲嵌、雕刻等手法進行裝飾。
2.1 砑光裝飾
由于不加處理的黑陶陶坯燒成后表面是黑又澀的,如果想要獲取光亮效果,就要用鵝卵石、蚌殼等帶有弧度的光滑硬物在胚體半干的時候,將想要的裝飾圖形在器物表面或者局部進行打磨、砑光,這樣燒成的黑陶表面經過砑光部分就會發亮、光潔,反則黑而澀,進而使器物表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生了有趣的暗紋。這種獨特的裝飾手法在民間制陶中至今仍有使用。
2.2 鑲嵌裝飾
鑲嵌則是指將預先設計好的小瓷片鑲嵌在陶器表面,在淘胚較軟時摁入胚體,使其組成各種裝飾圖形,燒成后黑色陶器與白色瓷片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具有較強的裝飾意味。
2.3 雕刻裝飾
雕刻裝飾主要以刻花和鏤刻兩種手段體現,其中刻花裝飾手法在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黑陶上又顯著的體現。此時期造型主要有釜、罐、杯、缽、盆等,上面裝飾花紋或動物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豬紋黑陶缽”。將豬的簡單的外輪廓型形象進行主觀的夸張、變形、添加等裝飾手法進行刻劃到黑色陶缽上,使這個獨特、生動的豬的形象更易打動和吸引受眾。鏤刻又分為全鏤和半鏤,這種裝飾手法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中獨有體現,以植物、花卉或幾何圖形為主要裝飾圖案。
3 彩繪陶
彩繪陶,[2]它與彩陶呈現的效果相似,但是繪彩制作方法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彩陶是在坯體上繪圖然后燒成陶器,先彩后燒;而彩繪陶則是在已燒成的陶器上繪彩,先燒后彩,之后不再焙燒,這一裝飾手法的出現也與它的功能性有很大關系,因為它作為陪葬品用于墓葬,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興于戰國至兩漢時期。彩繪陶的造型有陶罐、陶盤、陶鬲等,紋飾主要以幾何紋、云氣紋、回型紋、狩獵紋等。到了漢代,技藝和裝飾手法上又有了新的創新,增加了動物紋等紋樣,受同時期的青銅器藝術影響。
4 印紋陶
印紋陶,[2]是在陶器表面拍印肌理紋樣后燒制而成。主要以印紋樣和拍紋樣兩種手法,多始見于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裝飾過程是先將陶器表面拍平,再用印有方格紋、曲折紋、圓圈紋等一些幾何圖形的陶印在上面進行拍打,或將纏有繩子的木棍在坯體上滾壓,經過這種裝飾手法最后在器物上留下了凹凸狀肌理,這種反復、連續的幾何紋使印紋陶形成了一種有規律的裝飾圖案美。雖然它沒有彩陶那么鮮明奪目,但是它的肌理效果也給觀者留下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那略顯粗糙的質感更加質樸、厚重。
5 結語
陶器的發明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即體現了自身的功能性又發揮了它特有的藝術價值.雖然地域和種族的不同導致了陶器在裝飾、造型和功能上有所區別,但是它們的自然美、形式美是相同的,陶器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開啟,人們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著、進步著、發展著,
參考文獻:
[1] 白波,夢紅霞.中國工藝美術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03.
[2] 邱耿鈺.中國手工藝——陶瓷燒造[M].大象出版社,2010:036,050,058.
[3] 張亞林,江岸飛.中國陶瓷設計史[M].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060.
作者簡介:郭薇薇(1988—),女,碩士,設計學專業,教師,從事公共視覺傳達設計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