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箏曲《長相思》由作曲家王建民于1991年依據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同名詩《長相思》的意境創作而成。本文通過對唐詩《長相思》和箏曲《長相思》進行對比研究,對箏曲《長相思》創作背景、演奏技法、樂曲曲式等進行分析,并將通過對該樂曲進行解析,使演奏時可以由內到外地呈現給觀眾。
關鍵詞:《長相思》;王建民;樂曲曲式;演奏技法
1 箏曲《長相思》曲式結構分析
箏曲《長相思》為再現復三部曲式。曲式基本結構為:
1.1 引子(第1小節)
以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6為基礎樂思,節奏自由。以6-1-2-3(1=F在民族調式中)為中心音程展開。在前兩行中,左手由6-2-3和2-5-6(1=F在民族調式中)兩組不同和弦組成的,呈現出了擲地有聲的效果。后面的搖指將主題引出,渲染了古箏獨特的韻味和表現力。
1.2 首部,慢板(2~84小節)為再現單二部曲式
段反復出現的主題旋律,使得聽者的印象不斷加深,平靜中略帶惆悵。搖指則使音樂感情得到升華,呈現出來的演奏效果直入心底,好比李白詩中“摧心肝”“流淚泉”的再現。
A段(2~42小節)右手為旋律音,左手采用伴奏的形式出現,且每句都加入了左側琴碼無音調刮奏。正是左右手這樣巧妙的結合表現出一種訴說故事的感覺,而左手輕輕的有如秋風吹過的刮奏更是讓人不禁引起愁思,正如詩中“羅偉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中的意境。
A段(43~84小節)是A段的變化重復,44~58小節以右手單手泛音左手彈奏為主,這樣虛實交替的創作表現出一種好似朋友間互相傾訴、竊竊私語的效果。且左右手互相模仿的形式不僅表現了主旋律的不斷重復,也可以當作詩句中“長安”與“燕然”的呼應。
1.3 中部,快板 (85~208小節)為并列單三部曲式
B段(85~119小節)以按滑音慢起漸快開始,模仿人聲,表現出“思欲絕”“摧心肝”的思戀之苦。后面速度的加快使得快板與慢板的對比更鮮明,且情緒上的變化也顯得比較激動。作者用這種魚咬尾式的寫法,顯得流暢自然。
C段(120~169小節)以切分和快速的三連音為主進行展開。開始的切分加八分附點的節奏形式使得聽覺上產生一種非常急促的感覺。
D段(170~08小節)以右手快速小撮配合左手的掃弦呈現,給人極強的旋律感和跳躍感,后面下行的雙手輪抹和散板式的自由刮奏將旋律自然地帶入下一部分。
1.4 再現部,廣板(209~244小節)為一部曲式
這一部分是段的變化再現,再現了其中A段。左手為主旋律,右手采用鋼琴伴奏織體,使樂曲情感變得明朗化,給人舒服的感覺。225小節起右手變為主旋律,左手為伴奏,使音樂充滿了張力。
1.5 結尾(245~257小節)
旋律恢復平靜,但情緒依舊惆悵。用連續的上行音,把意境帶入了縹緲的遠方,搖指由弱到強再到弱,伴隨著漸慢落到泛音6、2上結束全曲,留有回味。
2 箏曲《長相思》彈奏技法與音階調式分析
2.1 技法分析
(1)按滑音。在箏曲《長相思》中,左手的按滑音集中出現在樂曲首部,小快板中的使用表現出作曲家情緒上的糾結,和內心中對報國無門的無奈。左手的滑音處理也用模擬人聲的方法來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凄涼和痛苦,將情緒推到了高潮。
(2)琴碼左側刮奏。20世紀初的古箏樂曲中已經出現了琴碼左側刮奏。而在該曲首部第一部分就出現了,此段主體段落,右手的旋律呈現和琴碼左側無音調的刮奏,起到了很好的鞏固樂思的作用。正是左右手這樣巧妙的結構表現出一種訴說故事的感覺。
(3)旋律泛音。該樂曲用了右手泛音,左手彈奏主旋律右手單手泛音,這也為演奏者的彈奏加大了難度。泛音與實音的交替的創作表現出一種朋友間互相傾訴、竊竊私語的效果。
(4)搖指。該曲的搖指出現在首部的和結尾中,結合了按滑音,讓情緒更加豐富飽滿。搖指加按滑音的表現也使得演奏者能更好地將“摧心肝”“流淚泉”的情感表現出來。
2.2 音階調式分析
王建民老師在該曲中,創作了新的定弦法。豐富了不同音樂形象所需要的不同效果,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也為其他演奏家擴大了創作空間。箏曲《長相思》在音階調式上的定調和陜西箏曲的音樂風格一致,使樂曲更具地方特色。人工定調也使得和聲調式的變化方式增多,使得樂曲的調式可以起伏也可以平緩,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思緒可以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3 結語
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我們真正地去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演奏技法,曲式結構等等。在分析樂曲的過程中不斷理解其音樂的內涵,專心致志的去探尋,是達到一個好的演奏的基礎。筆者想,通過對《長相思》的深入了解后和分析之后,演奏上會有非常大的收獲。只有不斷學習、思考,以及對經典的傳承和創新,才會保留音樂最完美的東西,使音樂經久不衰,蓬勃有朝氣。
作者簡介:閆鵬葉(199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