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筆人物畫作為古代繪畫中最先發展成熟的畫科之一,當中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創作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方向。如唐代的張萱《搗練圖》、周文矩《宮中圖》都是較早出現兒童形象的作品,在這兩幅作品當中兒童都是神情靈活,為畫面增添了數分生活氣息。宋代以兒童為主角的繪畫作品,可以參見當期優秀的兒童畫題材畫家,如蘇漢臣、陳宗訓、李嵩、劉松年等。元代的兒童題材工筆人物畫較少,基本沿襲了宋代的范式。明代時期則在繼承宋代的基礎之上又向前發展,如仇英《漢宮春曉圖》中亦有涉及兒童形象造型。清代的兒童繪畫又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如金廷標的《冰戲圖》等采用意象手法,注重描繪兒童形象的特殊神氣,塑造各階層兒童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動,來反映出詩意盎然的世俗生活。
關鍵詞:清代兒童畫;嬰戲圖;世俗生活;獨特題材
兒童有其獨特的形體造型、精神面貌,其技法形式、題材樣式、人物造型方式較其他人物題材有所不同。從了解古代繪畫中對于兒童題材的表達,對豐富畫面內容有極大的裨益。古代繪畫中傳統的工筆人物畫兒童形象創作題材多以戲嬰圖、貨郎圖、鬧學圖及百子圖等為主。
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是宋代兒童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其筆法簡潔勁利,色彩明麗典雅,很好地表達出了兒童游戲是的天真活潑形象。畫作中對于器物的陳設及其情感表達系此畫作中最為動人的部分之一,如何深入了解當中的含義以及在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上既繼承傳統,又能有創新之處,從而使得兒童工筆人物畫保持傳統的風貌,對于線的造型、用色技巧等,又能符合時代的發展特點,其關鍵在于對畫面的具體表達內容的背景及表現語言進行分析,此亦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對于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已有相關研究,主要表現于:第一,古代著錄及近現代學者著作;第二,期刊論文;第三,畫家畫集。古代著錄對于戲嬰圖及對于蘇漢臣的生平考究,已探明的記載中關于戲嬰及戲嬰圖的古代著錄,有宋代宋祁《景文集》、明代有汪珂玉《珊瑚網》、清代有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等。對于蘇漢臣的生平考究的古代著錄記載有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元代郭畀《云山日記》、莊肅《畫繼補遺》、明代有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清代方睿頤《夢園書畫錄》等。近現代學者對于戲嬰、戲嬰圖及對于蘇漢臣的生平考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蘇漢臣《秋庭戲嬰圖》,但大都是對畫面內容的簡單介紹,并無對作詳細的論述。對于畫中的服飾、玩具、佛塔佛器、家具、湖石植物、虛實關系、兒童形象、樣紋、畫面意義等方面的論述,主要集中于期刊著作及論文文獻當中。
如服飾方面可參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 》、胡越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卷軸人物畫中的服飾表現》,這些文章皆對北宋風俗畫中的服裝樣式作了歸類分析。在本畫作中,器物占畫面內容較大的部分,如玩具部分有張文博士論文《戲泥呈巧兒江南民間泥玩具研究》對宋代的兒童題材藝術玩具作出詳細的論述,學者王連海發表的《萬歷百子衣中的古代玩具》,學者吳芳《古代玩具》等刊著中亦有相關研究。如圖中童子玩耍的推棗磨游戲,現在鮮有人知。但這種游戲包含著杠桿力學原理,對孩童有很好的啟智作用,值得被研究、記錄。
在佛塔佛器方面,有唐代百丈懷海《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中對于相關法器作出了分類說明。任繼愈《佛教大辭典》 、張婧文《元明清組合式陶瓷供佛器研究》中梳理歷年考古發現和各博物館所藏傳世資料,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各時期組合式陶瓷供佛器的特征及組合方式的發展演變。在家具方面,有邵曉峰博士論文《中國傳統家具和繪畫的關系研究》,對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家具裝飾作出了歸納分析。如畫作當中的鼓凳采用了纏枝蓮的漆藝紋,凳身采用佛教的吉祥數字七,形成此七鏤空七凳腿。對于湖石植物的研究,主要周密《癸辛雜識》、孟兆《林業史論文集》之《北海假山淺識》,有學者引用《八達游春圖》、孫位《高逸圖》作對比分析,對宋代以來的園林湖石及植物的布局進行設計安排。
在人物造型方面,可參見王慧《宋遼金考古遺存中的孩童形象研究》,該文從考古學的角度分析宋遼金時期考古遺存中的孩童形象特點以及形成原因。樣紋方面參見谷莉博士論文《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從文人士大夫的文人審美情趣及普通的市民階層生活審美的需要著手研究,認為裝飾紋樣既有儒雅性又有世俗性。
對于畫面意義,有觀點認為人口問題與嬰戲圖的興盛有著密切關系,是政府鼓勵生育的軟文化策略的反映。但亦有觀點認為是對殺子、溺女、墮胎等不舉子現象的關注,或是反映子嗣、繼承等傳統的家族觀念。蘇漢臣作為嬰戲題材的繪畫大師,其作品能反映出該時期嬰戲圖的整體風貌。本文以《秋庭嬰戲圖》作為推進點,引介畫中內容的時代背景,研習畫中的表現語言,對刻畫出當前兒童畫應有現實精神面貌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韋文翔.略論蘇漢臣嬰戲題材繪畫的藝術特色[J].美術,2018.
[2] 劉冰冰,程艷妮.秦漢、唐衣冠服飾制度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8.
[3] 吳菁.宋代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賞析[N].光明日報,2017.
[4] 王新.宋《秋庭嬰戲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7.
[5] 李思潔.工筆人物兒童形象造型研究[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6.
作者簡介:林美舒(1992—),女,廣東增城人,碩士在讀,從事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