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園林藝術歷史頗為悠久,迄今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園林在三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深厚的積淀與興衰演變,從經歷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到逐漸開放的過程中自我完善最終形成了以自然情趣與文化精神相融合、藝術表現與物質技術結合為特征的園林之母,影響持續且深遠。自貢市貢井區張家花園地區園林景觀保護與發展研究持續已久,屹立于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的張家花園是當地標志性建筑,但卻并沒有廣為人知,本文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初步分析了當前城市地段日益強化歷史景觀風貌保護發展的形勢下,結合地區發展需解決關鍵問題。
關鍵詞:張家花園;歷史人文風貌;景觀建筑保護
1 自貢市張家花園歷史演進以及地區現狀分析
張家花園是解放前張伯卿的私人會館,位于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筱溪街,現已被政府規劃為自貢市貢井區人民公園。張伯卿,1888年出生于自貢市榮邊鎮,軍閥混戰時期,先后擔任過德陽縣征收局長、什邡縣長兼煙酒和征收局局長,手握經濟大權,在任四川邊防軍統籌處處長職務時也是身兼數職,官運通達。20年代末期,張伯卿衣錦還鄉后在當地相中此地后,靠著自己手中的權勢強購此地用來修建自己的私人公館,于1923年花費巨資動工修建,耗時3年,仿照德國領事館羅馬式建筑修建成當時貢井區最早帶有西洋式建筑特點的樓房,共計房屋14間。而羅馬樓前方有人工挖筑的百余平池塘,取名望湖(今為桂影湖),池中建有磚木結構的船形亭閣,現為桂影湖茶坊。張家花園在造園時模仿中國古典園林,用人工力量建造自然景色,園內樹木叢生、小橋流水,以模仿自然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它是園藝、建筑、山池、雕刻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它的造園藝術手法源自中國古典園林,而羅馬樓建筑主體本身卻帶西洋風格,這種中西結合的造園手法在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2 自貢市張家花園建筑結構分析
張家花園的主體建筑是羅馬樓。公館的設計采用東西方元素相融合,走廊旁的立柱各有其特點:無固定的柱式,圖案類型多達十余種,且劃分不按照西方古典的三段式,而是在西洋柱式基礎上進行變異,立柱上端選用中國傳統紋案白菜。在古代,“白菜”和“百財”同音,借喻家財萬貫,具有吉祥的寓意。雖然整個公館設計中運用到的中國傳統設計元素不多,但卻突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這種中西合璧的造型建筑在全國都較為罕見。
羅馬樓是西南地區近代歷史建筑中帶有西式建筑特色的中西合璧的一處私家宅院建筑。它的主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整個建筑外觀幾乎囊括了西方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特征,藝術水平十分高,建筑外觀和室內裝飾部分運用到了羅馬式拱卷、哥特式尖拱、洛可可式裝飾和巴洛克式曲線等藝術表現手法,是無法用某一種風格去歸納概括的。公館樓道上下對稱,每間房屋窗戶都刻有雕花且紋樣繁多,風格獨特,廊檐、樓欄、屋頂處也分別雕刻不同的人物和動植物造型,在運用傳統工藝手法的同時也突顯了民間生活氣息,將中國民間傳統和西方藝術融合。所以,“羅馬樓”并非傳統的羅馬樓,它是那個時期西方文化滲入中國本土文化并與之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建筑風格。
3 自貢市張家花園地區保護與發展的規劃策略提煉
第一,優先保護歷史。突出歷史建筑文化價值的傳承發展,規劃整個花園核心區域整體風貌。明確修繕和改造整個院內較為集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建筑,在與周圍建筑相協調的一個基礎上對較為陳舊的建筑進行重建來實現整個園區空間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完善公共空間要素。優化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整個園區的空間環境,在羅馬樓附近空閑處增加公共開放設施,依據羅馬樓建筑特征,在湖面外側設立多種類型、層次多樣的步行區和休閑區。喚起歷史文化記憶再現,恢復張伯卿修建成此花園的氣魄宏偉,同時也可感受到民國時期西洋建筑與中式建筑合二為一的獨特風格。
第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張家花園位于自貢市貢井區內,當地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政府應著力改善張家花園園區內部區域環境與外部街區系統結合,打造一個完整舒適的公園景觀環境,強調歷史風貌和功能業態的結合,對景區周邊的商業進行重新包裝,重點開發具有人文歷史的商業街區,新建地標和人文導視系統使該區域和張家花園歷史景觀建筑聯系起來,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歷史文化街區。
4 結語
提起自貢,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鹽都”,這座城市曾因眾多的鹽業歷史文化遺產而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內斂,那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和鹽業遺跡是這座城市品位的體現。而張家花園是這座城市的代表建筑之一,我們更應該保護好這一人文歷史景觀建筑,堅持歷史人文風貌保護和后期商業開發利用的有機結合,在有效保護張家花園景觀歷史建筑的一個同時帶動整個貢井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莫霞,王劍.城市核心地段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發展——以上海市張家花園地區規劃實踐為例?[J].城鄉規劃,2018.
[2] 高曉妍,唐紅.園林景觀布局的基本原則淺析[J].甘肅農業科技,2017.
作者簡介:黃禾,女,四川綿陽人,本科,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