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一系列良好的素質和思維能力,語文教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文件是針對語文課程制定的一系列標準,其中對于“思維”術語的提及頻率以及要求就是對這些能力如何要求的體現。本文對新中國成立后語文課程文件中出現的“思維”術語進行統計分析,以“概念、判斷、推理、認知”為例,認識到思維隨著課程文件更新發生的變化以及思維對于語文學習、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課程文件;概念;判斷;推理;認知
1 “概念、判斷、推理、認知”的含義
“概念”指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概括反映。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同類事物的許多屬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屬性,形成用詞或詞組表達的概念。“判斷”指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推理”指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新判斷的過程,有直接推理、間接推理等。“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
2 新中國成立后小學、中學、新課程語文文件中“概念、判斷、推理、認知”的數據統計分析
經統計可得,“概念、判斷、推理、認知”在小學語文課程文件中總計出現32次:“概念”出現21次,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語;“判斷”出現10次,僅次于“概念”出現的次數;“推理”出現1次;而“認知”并沒有出現在小學語文課程文件中。這說明在小學語文中,特別強調的是對“概念”和“判斷”的學習,對思維要求比較簡單,不會上升到“推理”和“認知”的高度。“概念、判斷、推理、認知”在中學語文課程文件中總計出現77次:“概念”出現34次,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語;“判斷”出現29次,僅次于“概念”出現的次數;“推理”出現了14次;而“認知”也沒有出現在中學語文課程文件中。說明在中學語文中,仍然非常重視對“概念”和“判斷”的學習,對這些基礎的思維要求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高;對于“推理”這一思維水平也作了相關的要求;但是在中學階段對“認知”仍然沒有提及。“概念、判斷、推理、認知”在2001、2011和2017年新課程語文文件中總計出現48次:其中“判斷”出現20次,成為出現次數最多的詞語;“概念”出現12次,僅次于“判斷”出現的次數;對“認知”提出了要求,并且提及了9次;“推理”出現次數最少,共7次。說明在新課程語文文件中,對這4個詞語的要求與之前的中小學課程文件發生了一些變化。對“判斷”的要求高于“概念”,不再特別關注知識的基礎概念,而是要學會判斷,而且多次提及“認知”,且超過“推理”,提高了“判斷”和“認知”的地位。
3 新中國成立后語文課程文件中“概念、判斷、推理、認知”分學段的統計及分析
3.1 “概念”的統計及分析
“概念”在語文課程文件中出現的次數最多,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都多次被提及,在新課程文件中也很受重視。其中,在小學出現21次,出現的語境是“使兒童得到正確的概念”“形成概念”“運用概念”等。足以看出小學對于“概念”的要求比較低,只是對概念性的東西進行理解。在中學階段出現了30多次,出現的語境是“實詞和虛詞的基本概念”“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基本概念”“文學語言的概念”等,從中可以看出中學課程文件對“概念”這一思維品質提高了要求。
在新課程文件中,“概念”在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4次,在高中階段出現了6次。義務教育階段出現的語境是“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等,說明在新課程的義務教育階段對“概念”已經不再作特別要求。高中階段出現的語境是“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概念”“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觀點”等,說明在高中階段對“概念”有了更高層面的要求。
3.2 “判斷”的統計及分析
“判斷”在語文課程文件中出現的頻率僅次于“概念”,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均多次提及,在3個新課程文件中也很受重視。其中,在小學出現10次,出現的語境是“主要從教學的目的來判斷”“作出各種不同的然而回回都是正確的判斷”等,可以看出在小學對“判斷”的要求不高,要求小學生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即可。在中學階段出現了29次,出現的語境大多是“一些簡單的判斷形式”和“有關概念和判斷的邏輯思維的訓練”,可見中學對“判斷”有了邏輯思維方面的要求,想要通過“判斷”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文件中,“判斷”在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4次,在高中階段出現了16次。義務教育階段出現的語境都是“作出自己的判斷”,想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思維。高中階段出現的語境是“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用多種語句形式表達自己的判斷和推理”等,可見高中階段想讓學生形成的是深度的判斷和價值判斷,對“判斷”有了更高要求。
3.3 “推理”的統計及分析
“推理”在語文課程文件中出現的次數與“概念”“判斷”相比較少,在小學階段很少提及,只有中學才提及。其中,在小學出現1次,出現的語境是“就思維的初步方法如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概括和推理等,按各年級兒童的接受能力編成練習材料”,還是作為籠統的概念被提及。在中學出現了14次,出現的語境一般是“推理合乎邏輯”“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
在新課程文件中,“推理”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出現,在高中階段出現了7次。高中出現的語境是“重思辨和推理”“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學習體驗概括、歸納、推理、實證等科學思維方法”“語言實踐中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實證意識”“推理有邏輯”。只有高中階段對“推理作”了要求,重點是培養學生有邏輯的推理能力,掌握推理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3.4 “認知”的統計及分析
“認知”在語文課程文件中是出現頻率最少的術語。在小學和中學都沒有被提及,并且在2001年以前的課程文件中,對于“認知”這種較高層次的思維水平也沒有作任何要求。“認知”僅出現在新課程文件中,尤其是在2017年的課程文件中提及6次,說明最新的課程文件認識到了“認知”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對“認知”有了新認識,把“認知”學習納入了語文學習中。所以,只對新課程文件中的“認知”進行分析: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2次,高中階段出現了7次,總計出現9次。在義務教育階段,“認知”存在于文件中的語境均是“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要求在語文教材的編寫上既要符合學科邏輯,也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邏輯,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語文教材。在高中階段存在的語境是“語文考試較適合于評價認知水平”“注重學生的多樣文化認知”“學科認知能力”等,相比而言,對“認知”作了更多方面的要求。
4 結語
在語文課程文件中,就“概念、判斷、推理、認知”而言,“概念”出現次數最多,因為其基礎性最強,所以其作了更多要求;“判斷”出現的次數次之;“推理”是在中學才慢慢被提及;“認知”是被提及得最少的,并且只出現在了新課程語文文件中,之前的文件都只字未提。說明“概念”和“判斷”這種比較基礎的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中是經常被關注的,與“推理”這種思維能力相比較更適合中學生,而“認知”這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是在近十幾年的新課改中才有所提及。新課程改革發現了學生認知水平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一系列良好的素質和思維能力,語文教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文件是針對語文課程制定的一系列標準,其中對于“思維”術語的提及頻率以及要求就是對這些能力如何要求的體現。本文針對新中國成立后語文課程文件中出現的“思維”術語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概念、判斷、推理、認知”為例,認識到思維隨著課程文件更新發生的變化以及思維對于語文學習、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經過此次研究,希望在以后的語文學習、語文教材編撰和語文教學等方面能夠對“概念、判斷、推理、認知”有更加明確的認識,也能有利于語文方面其他研究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課程文件[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50-2000.
[2] 中學語文課程文件[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56-2000.
[3] 新課程語文文件[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2011,2017.
作者簡介:趙馨茹(1997—),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