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中國和老撾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關系一直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這也為雙方經貿合作打下堅實基礎。老撾對中國投資者友好,而中國商旅在老撾則人數眾多,頗為活躍,可以說凡是老撾外資準入的行業都有中國投資者的身影。雖然對于新進入的企業可發揮空間或許并不是很大,但機會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去老撾種水稻。
老撾土地資源豐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人。更重要的是該國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5月至10月為雨季,其余時間為旱季。年平均氣溫約26℃,全境雨量充沛,一般年份降水量約為2000毫米。日照時間和雨水都能獲得保障,使得老撾的大米顆粒飽滿、色澤清白透明、長粒型、飯粒油亮、軟糯濃香,口感相較于泰國香米更具彈性。
目前,中國給予老撾每年2萬噸的大米進口配額,但是限于當地機械化種植水平低下、基本依靠人工,老撾仍然滿足不了配額。即便如此,老撾政府為了拓展中國市場,近期又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將配額提升到5萬噸。可見老撾大米在中國市場仍有上行空間。
作為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老撾享受聯合國給予的優惠市場準入和商品貿易優惠等特許權。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將老撾列為其普惠制的受惠國,其中歐盟給予老撾最高層次的優惠,對進入歐盟市場的所有老撾商品免關稅和無配額限制。因此,相較于越南、泰國等其他南東亞國家,老撾大米的出口價格更低、更具市場潛力。
物流條件的不斷改善也保證了老撾大米出口價格的優勢。老撾政府近年來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致力于實現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轉變。在公路運輸方面,路過老撾的昆曼公路降低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陸路運輸成本,有利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在鐵路運輸方面,中老鐵路計劃于2021年12月正式通車。
去老撾種大米從成本上來講也是有優勢的。一方面是用工成本優勢。種水稻完全可以使用當地勞動力,且當地平均月工資低于180美元。另一方面是農用土地的價格優勢。老撾《土地法》規定,外國人只能租賃土地,租期一般不超過50年,特殊情況經批準不超過75年。目前政府規定的農業用地租賃價為每公頃每年6-9美元,但執行過程中的價格通常是30美元。這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低廉很多。
最后,之所以建議有意向的投資者去老撾種植水稻,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老撾政府對于水稻種植給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這是因為老撾政府希望當地勞動力能夠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從而替代毒品種植。基于此,根據不同的地理特征,政府給予農業投資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植:沒有經濟基礎設施的山區、高原和平原,即一類地區,免征7年利潤稅,7年后按10%征收利潤稅;有部分經濟基礎設施的山區、高原和平原,即二類地區,免征5年利潤稅,之后3年按7.5%征收利潤稅,再之后按15%征收利潤稅;有經濟基礎設施的山區、高原和平原,即三類地區,免征2年利潤稅,之后2年按10%征收利潤稅,再之后按20%征收利潤稅。因此,企業可根據投資實力來綜合評估投資區域。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仍需進行前期綜合評估和準備。比如,老撾雖然被聯合國確定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該國注重環境保護。政府主管部門為總理府水資源和環境署,擁有對項目環評審核的一票否決權,中國企業在從事水稻種植等行業時需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