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圈椅是紅木家具中典型的坐具。本文在國標紅木及紅木家具簡介的基礎上探討了以圈椅為代表的紅木椅類家具的發展與演變,分析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對其演變的作用,總結了紅木圈椅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紅木;椅類家具;家具演化
1 紅木的定義
“紅木”不是指顏色為紅色的木材,也不是指一種木材。這類木材顏色大多呈現不同程度的黃紅色或紫紅色,因此約定俗成,人們稱這類木材為紅木。盡管傳統的紅木分類方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在人們通常按國標《紅木》GB/T 18107-2017對紅木進行區分。紅木主要分為七大類[1]: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黑酸枝木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共29種木材。此外,老紅木通常指木材生長時間及砍伐后經歷時間較久的紅木,這類木材木質堅硬、細膩,可沉于水,覆面寬大,比重較大。
2 紅木家具簡介
紅木家具源于明朝。由于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大量材質堅硬、木材細膩、紋理優美的南洋木材,而工匠們則把這些優良的木材制作成皇宮用家具及工藝品。因其木材稀缺及價格昂貴,這類家具通常為皇宮及貴族所有,普通民眾接觸很少,到了后來這些家具才逐漸流散到普通人中。如今,紅木家具依然是家具中非常高檔的產品。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能夠購買和擁有紅木家具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購買紅木家具是富裕人群享受美好生活和欣賞中國文化的一種時尚。紅木家具因其材質稀缺且多與中國文化相關,通常具有實用、欣賞、保值等功能,集家具及收藏于一體。
紅木家具按產品用材分可分為全紅木、主要部位紅木和紅木包覆家具3種。按產品工藝分類可分為傳統硬木家具及現代硬木家具。傳統硬木家具指按照傳統工藝,造型以明、清風格為主,制作精湛的硬木家具?,F代硬木家具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既體現傳統藝術,又具現代風格,是有藝術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家具。這類家具選材講究[2]、制作工藝精良。傳統紅木家具用材特別考究,木材需在天然條件經歷長時間的干燥。現代硬木家具工業化生產,在堅持傳統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已經在木材加工技術等方面進行改良和創新。這些技術主要集中在材性與加工性能的改善[3,4,5]方面,包括常規干燥木材的技術優化[6]、高頻真空干燥[7,8,9,10]、低溫冷凍干燥,[11,12,13,14]超零界CO2干燥[15]等,使紅木家具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這樣才能滿足現代紅木家具的生產需求。
3 椅類紅木家具的發展與演變
3.1 紅木椅類家具發展的時代背景
明清是紅木椅類家具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都對當時紅木椅類家具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手工藝的繁榮——促進作用。明朝由于政府干預,通常把手工業從業者分為“輪班”和“住作”兩種。輪班和住作的匠人在規定的時間內要為國家服役,服役之外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即“自由趁作”。與元朝的工匠終年拘留在官營作坊勞作明顯不同,這樣的靈活制度讓木匠等手工藝人的數量比歷代都多,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從業者技藝的提高。手工業的繁榮導致椅類紅木家具藝術在明代初期至中期有很大的發展。
(2)專門書籍的出現——推動作用。明朝時期的《魯班經匠家鏡》及《長物志》等書籍對家具的分類、榫卯結構、家具的功能尺寸、制作工藝、造型、裝飾紋樣及線腳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和描述。這些典籍對家具的加工制造及木制建筑的建造方法進行了系統的規范與總結,形成一定的標準,進而推動了明代紅木椅類家具的形成和發展。
(3)海外貿易——物質基礎。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明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明朝尤其與南洋各國的聯系更為密切。南洋即現代的東南亞各國,盛產名貴木材。對外貿易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使國家富裕、社會穩定,進而催生了統治階級的富貴與奢侈的生活及對名貴家具的需求。因而,大批優質的南洋木材不斷地運到中國,通過匠人的精工細作來滿足統治者奢華的家具需要。海外貿易的興盛為明式紅木椅類家具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4)住宅園林的興起。明朝前期農業和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和商品經濟繁榮,進而使城市建設不斷擴大,很多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園林、住宅以及不同用途的建筑。大量建筑的出現需要配備功能相應的家具。因此,這個時期的住宅、園林等興起對紅木椅類家具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5)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清代社會經濟發展至“康乾盛世”,為家具的制造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條件。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使得社會財富積累,為皇宮御苑的修建及改造提供了經濟保障。上層權貴樂于物質生活享受,追求富貴華麗。此時,歐洲的文藝復興藝術已經影響我國,其中的“巴洛克”風格影響了清代家具的形與型,家具變得復雜煩瑣,曲線消失,線條平直,圈椅已失去明代的輝煌。
3.2 紅木家具圈椅的發展進程
圈椅,又稱羅圈椅,最早出自五代《宮中圖》和宋人畫《會昌九老圖》,之后關于圈椅的文獻記載不多,直到明代再次興起。圈椅結構中的后背搭腦和扶手是由圓滑流暢的曲線構成。椅背搭腦與元代的交椅類似,由一條曲線延長至前端,形成扶手,成為一個整體。圈椅扶手的端部各異,有的向外卷曲,有的不出頭。由交椅發展形成的圈椅是明代家具的經典。人體就座時,肘部、臂膀都得到支撐,倍感舒適。
圈椅背板呈S形,搭腦順延而下成扶手,局部帶有微小浮雕裝飾,扶手頂端或云頭上有少許雕花,從結構及裝飾上呈現典型的明式家具特點,整個結構把實用性與科學性完美結合。[16]到了明代的中后期,圈椅的結構和裝飾有了微小調整。為了裝飾和加強結構,圈椅扶手盡頭的云頭處雕刻了花紋,或靠背板高出椅圈并向后彎成搭腦,或椅圈從背板經后邊柱延伸至兩側,變成無扶手的半圈椅。
清代圈椅發生了一些變化,無論是線條還是靠背都變得平直、直拐、缺少曲線且靠背等大多垂直于座面,沒有傾角。清代圈椅雕刻裝飾變多,靠背的形狀也發生了變化,座面的下方出現了特有的裝飾,椅腿的下端有腳踏出現?!翱登⑹馈笔骨宕恼畏€定、經濟發展,在家具的形式上也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要求。家具的體量增大、追求過于煩瑣細膩的裝飾、用料比例尺寸夸張等等,簡練的明式圈椅已經不再流行。
4 結語
明清時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繁榮對椅類紅木家具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圈椅由交椅演變發展而來,是紅木家具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具。明式圈椅繼承了明式家具簡練、流暢的優點,集實用性與科學性于一體。清代圈椅在線條、裝飾及結構上都有變化,已失去明代圈椅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鄧曉瑜,姜文靜,劉祎.大果紫檀材性特征及家具設計[J].藝術科技,2019,32(04):38+42.
[2] 王偉,劉洪海.中國傳統龍紋樣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1):37+205.
[3] 呂玲,富艷春.風車木材性特征對家具設計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9(01):35-36.
[4] 陳露露,富艷春.速生桉木材性及對家具設計和制造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9,32(03):285+287.
[5] 姜文靜,劉祎.名貴硬木家具設計與尺寸穩定性改善[J].藝術科技,2019,32(01):39+89.
[6] 周珊,姜文靜,劉洪海,等.風車木常規干燥工藝研究[J].家具,2018,39(06):35-39.
[7] 楊琳,周珊,韓天淇,等.白蠟木方材高頻真空干燥技術的研究[J].家具,2018,39(04):26-29+37.
[8] 劉洪海,張鑫,楊琳,等.重齒鐵線子木材高頻真空干燥工藝研究[J].林業工程學報,2018,3(01):10-15.
[9] 劉洪海,楊琳,吳智慧,蔡英春,李興暢.大果紫檀等3種紅木薄板的高頻真空干燥[J].林業工程學報,2017,2(01):15-19.
[10] 劉洪海,張嬋娟,蘇舒,等.巴里黃檀和闊葉黃檀大斷面木材高頻真空干燥研究[J].家具,2018,39(04):10-13.
[11] 張嬋娟,張月婷,徐守楠,等.基于掃描圖像法的尾巨桉自由干縮率測定[J].家具,2018,39(06):31-34.
[12] 楊琳,馬青原,劉洪海,等.尾巨桉木材冷凍干燥特性[J].森林與環境學報,2018,38(03):277-283.
[13] 楊琳,毛恒之,劉洪海,等.預凍及壓縮預處理對尾巨桉干燥特性的影響[J].林業工程學報,2018,3(04):30-34.
[14] 蘇舒,胡星辰,楊琳,等.冷凍干燥過程尾巨桉干縮及水分遷移特性的研究[J].家具,2019,40(2):18-21.
[15] 張靜雯,劉洪海,楊琳.超臨界CO2流體在木材干燥中的應用[J].世界林業研究,2019.
[16] 方崇榮.現代紅木家具鑒賞——圈椅[J].浙江林業,2013(2):24-25.
作者簡介:李興暢(1973—),男,廣東中山人,工藝美術大師(工藝家具類),主要從事紅木家具設計與制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