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我國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陸續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中度高且生產規模大的服裝產業集群。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成為了我國的主要服裝產業基地,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關鍵詞:服裝產業集群;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派
近年來,中國的服裝產業開始向集群化發展,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47個服裝產業集群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為代表的環渤海地區占據了服裝集群總數的60%以上。由此可見,服裝產業集群是中國服裝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而產業集群也是當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現象。
1 長江三角洲服裝發展現狀
1.1 商業品牌的發展
長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能夠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應對。該地區服裝品牌如太平鳥、地素、波司登等發展勢頭旺盛,女裝起點高,注重風格的樹立如江南布衣,使品牌充滿了靈性。隨著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其中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品牌紛紛在上海成立辦公室,逐步將設計研發中心轉移到更加國際化的大都市中,以更快地獲得流行感應和市場反饋。
1.2 設計師品牌的發展
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首有豐富的國際資源及濃厚的時尚氛圍,成為了設計師品牌的發源地,以MODE和Ontime Show為代表的展會為獨立設計師品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上海時裝周期間全國各地的買手聚集于此,但訂單量較小,大多數設計師品牌研發成本高、利潤低,還在生存線上徘徊。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意大利高端買手店10coscomo的倒閉進一步驗證了該模式在中國與大眾消費市場并不匹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線上購物的消費方式,且更加看重性價比。
1.3 互聯網品牌的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也造就了一批線上服裝品牌,以杭州為首的產業基地依靠阿里巴巴、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的支持,逐漸衍生出一系列線上服裝品牌,例如網易嚴選、密扇等。此外,越來越多的獨立設計師品牌遭遇了資金、庫存等考驗之后,由線下買手店轉為主攻線上渠道。例如獨立設計師王天墨的MUSEUM OF FRIENDSHIP品牌,經歷了成名、線下開店、經營不善等,最終轉向了線上,現在其經營著三個淘寶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商業上的成功。
2 珠江三角洲服裝發展現狀
珠江三角洲以產品類別為聚集點,與產業鏈配套發展,勢頭尤為迅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和產業集群,其中特色產業集群有:虎門的時裝、潮汕的內衣、佛山的童裝、惠州的男裝、深圳的女裝等。
深圳女裝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作為國內最大的女裝品牌生產基地,深圳目前擁有2300多家女裝企業。在這些本土品牌中,成熟品牌女裝在深圳的服裝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在全國達到45%。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發展出一批國內一線女裝品牌,如瑪絲菲爾、珂萊蒂爾、歌力思等,實現了服裝加工、貼牌生產、外包服務到自主設計、品牌建設的跨越式轉變。深圳女裝自主創新的研發,在商業上有其獨到的理念,并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產量和出口穩居全國首列。
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居多。這些企業中部分已具備了快速反應的能力,珠三角地區有諸多檔口服裝,它們的存在不僅能滿足低檔服裝的批發,還能為國內服裝品牌提供高檔產品的貼牌供貨需求。這些加工貿易型企業大多有自主研發能力,多采用選樣—訂貨制來完成產品的銷售,好處是該方式對體量較大的服裝品牌來說,很少有庫存的風險,但作為乙方,往往比較被動,過分依賴訂單量大的上游企業。
3 閩派服裝發展現狀
閩派服裝作為中國服裝產業的重要模塊之一,占全國服裝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從手工作坊開始,憑借其鮮明的產業特色,閩派服裝已形成大的產業集群并逐步培育出多個年生產總值達百億的企業群體,打造了若干個國內一線品牌和生產加工型企業,如柒牌、七匹狼、勁霸、利郎、安踏等,以男裝和運動裝為主。
閩派服裝的發展以強勢廣告和明星代言的方式獲得了很好的收益,然而在產品方面,其受到同質化困擾已久。大多數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以模仿其他品牌銷量好的產品為主,缺乏創新能力,這點在閩派服裝中最為典型。競爭者在得到相關信息后,會立刻進行打樣、生產,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投放入市場參與競爭。這些企業在創新方面比較薄弱,其取勝往往依靠價格戰。價格優勢變成了其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唯一競爭力,一旦遭遇貿易壁壘,這一大批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閩派服裝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及劣勢都非常鮮明。雖有幾家較為著名的龍頭企業,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業還是以加工為主,自主研發能力弱,多數產品檔次較低,以跑量為主,高新技術產品比例較低,并且發展不平衡。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私營企業家自己充當“設計總監”的角色,直接模仿市場上流行的款式。優勢是該地區發展較早,并且多年來形成了一定規模,且在市場上知名度高,但未來應走向何處,值得進一步思考。
4 北京地區服裝發展現狀
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該地區在國內外行業資源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國內最高規格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雖以南方較為突出,但北京卻有最好的學術氛圍。多個高校與科研機構聚集于此,因此理清北京服裝產業的優勢顯得尤為關鍵。
隨著服裝行業發展的推進,中國的李寧品牌可謂是“改頭換面”,且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的聲譽。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北京的服裝龍頭企業較少,還未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服裝工作室的數量相當龐大,它們中不僅有服裝設計工作室,還包括諸多服裝類培訓機構,這與它獨特的區域背景有極大的聯系。其中,以郭培為代表的玫瑰坊贏得了眾多明星的青睞,但高級定制服裝始終不能為普通大眾服務。
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僅在環渤海經濟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全國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輻射作用。目前,北京的零售商品交易總額在全國來看僅次于上海,市場成熟度高,尤其對北方地區的服裝流行趨勢有較強的引導作用。北京有全國最具重量級的各種媒體資源,在信息化時代,媒體不僅能夠起到傳播作用,而且具有引導作用。
5 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服裝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產業雖然龐大,但實際上存在不少問題。大部分企業層次較為粗淺,企業內部結構不完善,專業化深度還有待提高。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由于歷史原因,許多服裝企業是從家庭小作坊發展而來,迄今為止仍未擺脫家庭管理模式的束縛,并且管理層的文化底蘊、品牌意識也比較淡薄。專業人才匱乏,缺乏高水準的設計師、版師、工藝師及專業的管理人員等,以閩派為代表的老派企業帶有明顯的家族化色彩,管理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保守,難以進行有效的品牌管理和經營。它阻礙了整個中國服裝產業未來的發展。
為了在競爭中立足,國內服裝企業紛紛開始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走向技術密集型,從傳統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遞進。但如何做好創新,如何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值得企業深入思考。中國服裝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中國服裝協會. 2018-2019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R]. 2019.
[2] 肖文陵.國際流行體系與當代中國時尚產業發展途徑[J].裝飾,2010(10).
[3] 夏春玲,魏明,劉霞玲,裘曉雯. 2017-2018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報告[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
[4] 李翼,熊曉云.紡織服裝產業技術路線圖: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科技管理創新實踐[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苒(1990—),女,山東濟南人,碩士,藝術專業,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