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 Mihaela Liu 劉新有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視覺障礙者的基本情況以及存在的主要障礙,并結合其感知行為如聽覺、觸覺、視覺進行分析,把相關的感官刺激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給視覺障礙者提供切實的幫助。
關鍵詞:視覺障礙者;感知行為;感官刺激法
1 中國視力殘疾人的現狀
1.1 視力殘疾患病率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其中,視力殘疾人數1200多萬。視力殘疾是指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而不能進行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類。[1]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單純視力殘疾的患病率為0.94%。其中,盲患病率為0.31%,低視力患病率為0.63%。盲視力與低視力患病率之比為1∶2.03。根據我國現有人口13多億人推算,我國單純視力殘疾的人數達1230萬人。大部分人具有正常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分析視覺障礙者的感知行為并把它用到實際生活中,對視覺障礙者來說,能夠大大提升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使他們更積極更陽光地面對生活。由于視力殘疾人中輕度視力殘疾人占多數,所以視覺障礙者在有障礙人群中不易被發現。
1.2 視力殘疾的影響因素
視力殘疾受地區、年齡、醫療水平、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環境和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年齡與視力受損的相關性最強,隨著視覺障礙者年齡的增長,失明和視力障礙的患病率都在增加,在不同的年齡段主要的致病因素也不相同。在40~69歲,青光眼是導致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70歲后白內障是導致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1]
1.3 視力殘疾人的主要障礙
視覺障礙者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像正常人那樣通過視覺觀察外界環境,無法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信息。在交通復雜的情況下,視覺障礙者面對擁擠的通道無法行走;在鋪設盲道的地面,腳部觸感不強或者盲道有損壞;地面與地面之間存在高度差,如坡道、樓梯等;行走空間存在阻礙行走的障礙物;地面過于光滑也會給視覺障礙者帶來不便;樓梯的扶手只在一側或者扶手與扶手之間存在斷層不連續的現象;一些生活設施布置不合理,給視覺障礙者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指示牌等帶有引導作用的標識存在不清晰或者存在誤導現象。
2 視覺障礙者的感知行為
感知行為指聽覺、視覺、觸覺等一系列感覺系統引導人類做出的一些辨別外界事物的行為與能力。人體各感覺器官接收信息的比例分別為87%(視覺)、7%(聽覺)、1.5%(觸覺)、3.5%(嗅覺)和1%(味覺)。[2,3]由于視覺障礙者對于視覺這方面感覺系統比較弱,所以我們需要結合其他感官行為進行分析。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都能對感知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內部刺激即通過大腦使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外部刺激如周圍環境的變化等等。
視覺障礙者主要通過視覺以外的感知行為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由于視覺受限,大部分通過聽覺和觸覺來實現,視覺障礙者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官獲得的,味覺和嗅覺感官對于視覺殘疾者來說使用起來比較困難。
2.1 聽覺感知行為
聽覺是人類除了視覺之外最重要的感覺,幾乎每個環境都會存在聲音,人們都能感知到聲音的存在,所以說聽覺具有廣泛性。視覺障礙者通過周圍物體發出的聲音來識別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從而進行下一步行動。比如,在空曠的場地中大聲喊叫會產生回音,通過這個回音有時可以判斷出自己所在的方位。眾所周知,聲音有動聽和刺耳之分,我們要學會利用動聽的聲音給視覺障礙者提供幫助,規避刺耳的噪音,盡量把它的影響降到最小。
2.2 視覺感知行為
這一感知行為主要針對沒有完全失明的視覺障礙者,對于低視力者,他們能夠感覺到微弱的光線、強烈的色彩對比。[4]一些指示標識常常采用底色和文字顏色對比搭配,突出文字的顏色,給低視力者眼前一亮的感覺。盲道的凹凸紋路給視覺障礙者觸覺方面的體驗,而它與路面地磚不同顏色則是為了引導低視力者。盲道通常使用黃、綠、灰三種顏色。
2.3 觸覺感知行為
觸覺,即通過皮膚的感覺變化傳達到大腦神經來感受周圍環境的變化。比如,觸摸玻璃和金屬,玻璃給人冰冷光滑的感覺,而金屬除了這些感覺外還可能會有觸電的感覺;觸摸三角形和圓,感受線條變化,三角形給人尖銳的觸感,而圓給人光滑的觸感。視覺障礙者通過觸摸感受外部環境的變化,獲得外部信息,引導前進方向,同時感受自己的位置變化,確定自己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盲文是專門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靠觸覺感知的文字,是視覺障礙者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3]視覺障礙者需要通過觸摸來辨別不同質地、形狀的物體,利用腳部觸覺感知盲道幫助行走,在室內無障礙設計中我們可以結合觸覺感知來進行相應的設計。[5,6]對于一些視覺障礙者來說,他們常常會認為觸覺獲取的信息比聽覺獲取的信息更加可靠真實,因為通過觸覺獲得的信息是他們親身體驗來的,具有更真實、更直觀的感受,觸摸這一行為針對的是某個固定不動的事物,而聲音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在無障礙設計中應更加注重觸覺方面的應用,以給予視覺障礙者更多的安全感。
3 感官刺激法
由于視覺障礙者的視覺感官受到影響,一般運用其他感官對周圍環境進行分析,如除視覺感官之外的聽覺感官和觸覺感官等。將視覺障礙者的這些感官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其進行有效的社會生活活動。
3.1 聽覺刺激法的應用
聽覺刺激法即利用視覺障礙者的聽覺感官,在所處環境內進行聲音的提示,讓其通過聲音的指示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信息。比如,視覺受損往往使殘疾人具有比一般人更加靈敏的聽覺,在室內無障礙空間設計中巧妙利用一些微小的聲音提示,可以給視覺障礙者較大的幫助。在公共空間中用不同的聲音劃分不同的空間;還可以在一些特定的位置安裝語音提示系統,在室內空間中安裝大型商場安裝的入門會發出語音提示的裝置系統;在房間的窗戶旁邊放置風鈴,利用風鈴發出的聲音提示視覺障礙者注意到窗戶的存在。
3.2 視覺刺激法的應用
視覺刺激法主要是利用室內環境中的色彩和光線的變化,對視覺障礙者產生視覺上的刺激,便于其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在設計中可以將空間環境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區分,這樣對于低視力患者能夠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幫助其了解空間方位。另外,室內環境中光線的變化也能起到引導作用,比如,在室內空間采用多樣的采光和照明方式,給視覺障礙者營造一個可以相互感知的空間。其實,多樣的采光和照明方式的變化,不僅能夠對視覺障礙者起提示作用,也給身處其中的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3.3 觸覺刺激法的應用
觸覺刺激法主要是在室內環境中利用地面不同材質對人腳部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效果,從而對視覺障礙者進行提示的方法,或者在行進過程中利用手部觸覺感官觸摸身邊事物,或者利用皮膚對空氣中溫濕度變化、氣流變化的觸覺感知。比如,改變地面的材質,對于觸覺敏感的視覺障礙者來說,其能夠輕易地感受到地面材質所發生的變化,利用這些變化對其產生引導提示的作用;又如,在走道墻壁上設置觸摸提示點等。就通過刺激皮膚而言,可以改變室內的溫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使視覺障礙者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感受其所處空間的變化。采用這種設計手段不僅能夠對視覺障礙者起到提示方位的作用,還可以激活他們某些正在退化的身體感覺機能。
4 結語
分析視覺障礙者的感知行為是為了給有障礙人士提供切實的幫助,方便他們的日常生活。視覺障礙者往往因為較其他殘疾人來說不易被察覺,經常成為被忽視的群體,所以針對視覺障礙者的感知行為分析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曉慧,王寧利.中國視力殘疾人群現狀分析[J].殘疾人研究,2011(01):29-31.
[2] 王煜華,于娜,汪洋,等.卡通造型對兒童家具色彩視覺感知的影響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2):78-81.
[3] 于娜,張聰.古典坐墩造型設計的感知意象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12):104-109.
[4] 孔祥炎,王瑋.城市景觀的視覺表征對城市文化傳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為例[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23):82-83.
[5] 李慧敏,吳智慧.面向老年人的新媒體家具系統設計研究[J].家具,2017(38):41-45.
[6] 徐穎異,呂九芳,王瑋.老年人臥室家具現狀分析與改進[J].家具,2017,38(2):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