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國家為了幫助貧困學生更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國家針對貧困學生制定并實施了許多資助政策,構建了集“獎、助、貸、勤、補、減”為一體的資助體系。然而,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高職教育發(fā)展較為落后等原因,高職院校存在貧困家庭認證不準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建設進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議,希望對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發(fā)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育人工作體系
0 引言
自21世紀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實現了快速發(fā)展,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中貧困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解決貧困學生的問題,大部分高職院校以“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而輟學”作為辦學原則,初步建立了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資助體系由于起步較晚,發(fā)展尚未完善,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因此,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建設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高職院校資助貧困生工作存在的不足
1.1 無法準確認定貧困學生
貧困學生的認定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的效果,是把握貧困生基本情況、制定助學貸款、發(fā)放獎學金和助學金、設置勤工儉學崗位的前提條件及重要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貧困學生認定的過程中,陷入了艱難的局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一些家庭情況良好,不需要資助的學生,經常會為了經濟利益,謊稱自己家庭貧困,濫竽充數冒充貧困學生,致使本就有限的資源被進一步浪費。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流于表面,僅注重形式,審核力度不嚴,學校很難對學生所提供的證明資料進行驗證。再加上認證貧困生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學校如果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認證,則會加大學校的損失。[1]例如,南方某高職院校2016年所認定的貧困生比例為全校學生的11%,而到了2017年這一比例達到18%,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該高職院校在認定貧困生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1.2 助學貸款誠信缺失
我國助學貸款政策始于1999年,首先在8個城市實施,這8個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武漢、南京、西安和沈陽。2000年,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校落實。2003年為第一批助學貸款還款的日子,但是違約率卻非常高,根據中央銀行所公布的數據,我國助學貸款違約率的比重達到28%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助學貸款與銀行貸款和民間貸款相比,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擔保,僅以個人信用為依據。這是國家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支持,也是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的舉措。然而當前這種局面的出現,卻讓國家助學貸款這項舉措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政府雖然積極支持這項政策,但銀行方面卻因為違約率高的問題不愿提供資金。從實際情況來看,國家助學貸款存在分級的情況,本科院校所獲得的資源明顯多于專科院校,再加上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素質相對較低,銀行的不積極參與,致使國家助學貸款的作用無法有效實現。
2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建設
2.1 貫徹落實好各項助學政策,建立綜合立體的資助體系
為了強化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果,我國政府各個部門和銀行部門制定了《關于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切實做好從事業(yè)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通知》等規(guī)定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為高職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2]
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全面落實各項助學政策。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設置專門的崗位,配置工作人員,并將監(jiān)督機制和考核機制融入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之中;從而使工作體系得到補充和優(yōu)化,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2.2 轉變觀念,注重“精神脫貧”
高職院校在資助貧困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物質上的脫貧,更要重視精神上的脫貧。應該在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精神脫貧”進行強調,注重對他們的“精神幫助”,讓他們轉變自身的錯誤認識,積極樂觀地面對貧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現狀。
首先,教師及工作人員應該拉近與貧困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多給予貧困生一些關心;教師和工作者可以通過座談和談話的方式,與貧困生進行交流,拉近與貧困生之間的距離,及時解決貧困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其次,學校應借助各項資助措施的育人功能,調動貧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學校可以將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作為典型,宣傳其事跡,為貧困生樹立學習上的榜樣,繼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此外,學校還應借助社團和學生會等組織,引導貧困生積極參加公益或勞務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為社會和他人服務的美好。學校應該在勤工儉學活動之中,對學生的品質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自立自強、努力奮斗拼搏的良好品質。學校應提供全面的勤工儉學崗位,適當增加勤工儉學的報酬,讓勤工儉學成為資助貧困生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獲得報酬的同時,其品質也會得到錘煉。
2.3 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助學工作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
首先,學校應該針對貧困生認定方面存在的不足,建立行之有效的貧困生認定制度。學校以學生家庭貧困的原因作為依據,要求學生提供真實的材料證明。例如,低保家庭的學生,應要求其上交低保證明的復印件;家庭中有殘疾家屬的學生,應該遞交相應的殘疾證明,并提供當地政府部門的聯(lián)系方式等。只有這樣,高職學校才能減少審核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證。
其次,就助學貸款誠信問題,學校應該針對這一問題,加大誠信和感恩教育的力度,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學生應該將誠信和感恩教育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并付諸行動。例如,學生可以利用征文、文藝匯演、校報和海報等形式,在生活和學習中滲透誠信和感恩,讓學生形成感恩和誠信意識,從而在學校內部營造出感恩誠信的良好氛圍。
此外,政府有關部門和高職院校應該對國家獎助學金管理制度進行探索和完善,針對目前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存在的不足,應該及時予以改進。對獎助學金的評比方法和標準進行優(yōu)化,如將家庭貧困情況作為重要的一項指標,并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成績進行評比;同時,還要嚴格把關,避免濫竽充數情況的出現,做好評比獎助學金的管理工作,防止挪用公款現象的發(fā)生。
2.4 拓展資助渠道,形成各方支持、多種資助方式結合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資助渠道較為單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助工作的開展。如果銀行方面缺少積極性,則會對資助工作開展的效果造成影響。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該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zhàn)略,對資助渠道進行拓展和延伸,并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全社會都樹立關愛貧困學生的意識,最終形成政府、企業(yè)和學校共同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的有利局面。
首先,學校應該將慈善資金引入內部,并通過宣傳的方式吸引外界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幫助貧困學生,設立助學基金,資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其次,學校應該對外界勤工助學的信息進行留意,并做好記錄,確保在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和安全的基礎上,對這些工作資源進行開發(fā),設置校外勤工助學的崗位;讓學生在獲取報酬的同時,提前適應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積累自身的工作經驗,為畢業(yè)后就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3]再次,學校還要嘗試與企業(yè)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實訓基地和簽訂三方實習協(xié)議;讓學生邊學習邊工作,促使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自身所學的知識,從而使貧困生資助工作實現效果最大化。
3 結語
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應緊隨時代的潮流,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變化,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作為依據,不斷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應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精神,開拓融資渠道,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不僅要注重經濟資助,更要重視精神資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博.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全方位育人體系構建探析[J].新西部,2017(12):133-134.
[2] 黃碧峰.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構筑[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01):72-74.
[3] 宋歌.新形勢下高職學生資助模式創(chuàng)新解析[J].智庫時代,2018(42):65+67.
作者簡介:朱婷(1984—),女,湖南郴州人,政工師,從事高校資助育人研究。